在北大访学结束前,我有一桩未了的心愿,即拜访一次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其实,人到中年的我,早已失去崇拜名人的热情。但对季羡林先生的崇拜,却一直热情不减。这原因除了季老先生等身的著述和不可企及的绝学成就外,更主要的是季老先生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平易的处世作风。当然没见到季老前,对他的了解,主要是通过他的自传
2014-11-22 09:41早就听说北大有个才女戴锦华,在某个杂志上,还看过她的倩影,似乎高高的个子,随便拢个马尾巴辫,印象仅此而已。到北大访学,第一学期感兴趣的课太多,就没去听她的课。后来偶尔在校园内,见过一个四十多岁的女士,一头半长发已花白,不仅没有染,甚至似乎都没有仔细梳理,只是随便地披散着。应该说,这是一个有特色却缺乏
2014-11-22 09:39所以说遥望,是因为没有近缘,说没有近缘,倒不是没有机会,因为做访问
学者时整整听了他一年的课,要找机会,总是有的,但一因专业兴趣或自揣在学
养有差距,二因听说该先生生性傲岸,连亲门弟子都难以接近,更何况挂单的蹭
听者了,因此,一直没有近距离接触过。
我知道陈先生的大名,还是在八十年代
2014-11-22 09:38盖生
有人说,钱理群象个笑佛,有人说,钱理群头上长角,没去北大访学前,从网上看见一匿名信息,说钱理群由于其自由主义者的立场引起了官方不满,校方责令其停课了。到北大后,搜索授课人名单及开课题目,居然有钱理群。但由于本专业的课与钱先生的课有冲突,只好忍痛作罢,好在我已过了单纯好奇的年龄。过一阵子,听
2014-11-17 14:52盖生
北大的董学文先生是我的私慕恩师,或者好听一点说,我是他的私淑弟子,其实如果再准确些说,我只是他挂单的编外弟子。因为我既不是北大出身,做访问学者,校方也没有指定他是我导师。和董先生的交往,完全是巧合,或者说是靠缘分。
我去北大访学,由于没有选课的任务,想听谁的课就听谁的课,出于专业兴趣,
2014-11-17 14:50盖生
阿T是师专毕业的,也是当时学校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其实,他那个硕士研究生的含金量并不高,是在省委党校读的研究生班,后来由于省委党校自己没有硕士点,挂靠的是XX大学,所以,他是单证硕士,即只有学位证书而没有学历证书。即便这样,因为是第一个,阿T也牛的不得了。
第一次见到阿T是在学校分房子
2014-11-17 14:49盖生
老O是高我一年的大学同学,读书时就认识他,只不过,他不一定认识我。应该说,那时候全校没有几个不认识他的,为什么这么出名?是因为他是高富帅?还是因为他是社交达人?还是因为他是高干子弟?其实都不是。老O所以出名,的确是因为长相,但不是因为帅,也不是因为丑,而是因为有点怪。老O是个超龄生,当时已
2014-11-15 11:20盖生
刚到师专工作时,L老太还不算是老太,不到五十岁的样子。白白胖胖,斯斯文文的一脸和气,说话慢声细语的。而且,看得出来,L老太年轻时应该挺漂亮的,到那个年龄了,目光还很清澈呢。用她同龄人与她开玩笑的话说,不时还流露出少女般的羞涩。在一次学校组织劳动中,那时候学校常常组织劳动,她和我絮絮地说起她
2014-11-15 11:17盖生
这是我半世人生的掠影,也是生活片段的叠印。这里边,自然是苦乐参差,欣涩交集,这就是生活的原质。让生活自己说话,我只做它的记录者,在此,不再是一种比喻,而只是一句陈述。
当然,毕竟做不到对生活的复制,那样也没有意义。所以,这种记录,其实是在生活之树上摘取片片叶子送给读者作人生的书签。尽管
2014-11-15 11:15盖 生
二十年,恰好是五分之一世纪,也至少是一个人有效的社会生命的一半。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当我们各奔东西的时候,没有谁去设想二十年以后的事,因为它太遥远、太漫长,而我们又都很年轻。弹指一挥,二十年悠然而逝,如今我们都已人到中年,命运把我们驱赶到天涯海角,沧桑岁月在每个人脸上刻上深深的年轮。其
2014-11-14 09:15- 上一页 12345 最后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