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话说“同胞兄妹看娘面”,兄弟姐妹之间无论成家与否,父母在世与否,都应和睦相处。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家庭,即使父母健在,兄弟姐妹只要一成家就开始闹矛盾,甚至非打即骂,好似仇敌一般。父母故世后,一些家庭的兄弟姐妹就开始四分五裂,“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想往来。”而在我家却不然,父母养育了我们

  • 水墨江南田野里的秋天,在我的记忆里难以抹去。金秋十月,秋风送爽,菊黄蟹肥,田野里的秋天,伴我度过了青春年华。离开农村,走进城市,田野里的秋天一直让我魂牵梦萦。

    记忆中,田野里的秋天一派丰收景像,一阵阵秋风吹过,金色的稻浪翻滚,农人们看在眼里喜在心中。农人们所种的水稻,大多是高产的梗稻,此外各家各

  • 春天来了,草儿醒了,树儿绿了,花儿红了。鸟儿们梳妆打扮,谈情说爱,它们在树丛里寻寻觅觅,准备营造自己的新家,生儿育女,繁衍后代。

    孩子们就像快乐的小鸟一样,背着书包,蹦蹦跳跳,上学放学。孩童们脖子上的红领巾,就像一团团跳动着的鲜红的火焰,这火焰照亮了春天的大地,使这个世界充满了永恒的活力。

  • 昔日的乡下人家,每年麦收结束后,就到了吃面食的时候。面的吃法花样繁多,但在寻常百姓家,却很简单。在我的记忆里,那时只要新面粉一轧出来,几乎每天早晨,母亲总要在稀饭锅里加做些面食,常见的是面疙瘩,俗称“面浜浜”,也有叫“面癞团”的;还有一种叫“面榔头”。把面加温水调得稍干一些,等粥锅一烧开,将调好的面

  • 如今,无论成市还是乡村,防盗门、防盗窗、防盗罩,已成居家必备之物。何故?只因盗贼太猖獗。二十多年前,我乔迁新居时,在大楼里第一个装上防盗门,一天,邻居一小孩下楼时,看到我家的铁栅栏门,就好奇地问身边的大人:“这是什么门呀?像监牢了。”大人吼道:“别瞎说。”岂料,当时我家的防盗门虽关而大门开着,小孩的

  • 俗话说,小暑里黄鳝赛人参,黄鳝可谓是家喻户晓的水中美味。人们常吃的脆鳝、红烧鳝筒、炒鳝片,炒鳝糊等,其味之鲜美,老少有口皆碑。昔日都是野生黄鳝,江南流行的捕鳝方法有多种,夏季常用的有硬钩钓黄鳝、软钩放黄鳝,竹篾编结的鳝笼捕黄鳝等。到了冬季,黄鳝钻入地下冬眠时,人们就掘黄鳝。

    在过去的冬日里,乡下

  • 昔日的冬闲季节,耥鱼也是一种难得的乡村野趣。那时的农村人十分拮据,生活极其清贫,利用空余时间出去弄点河鲜解解馋,也是冬日一大乐事,有些人还把耥鱼当作一种副业,一冬下来也能挣不少钱。晴好天气里,人们便三五成群,手拎竹篮,肩扛耥网,优哉游哉地出门耥鱼去了。

    我也耥过鱼,因此对耥鱼记忆犹新。耥网即春夏

  • 过去乡下人家的鞋子都靠手工做,家家都有一本鞋样薄,记得我家的那本就又厚又大,其中夹着全家大人小孩的单棉鞋鞋样。鞋样有两种,一种鞋底样,一种鞋帮样。做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道工序:即纳鞋底、做鞋帮、上鞋子。做棉鞋工序较复杂,不作详述,只说做单鞋。

    纳鞋底。纳鞋底所需材料是蒲包爿、碎布、新布、花大线。根

  • 换糖。从前,乡村的换糖担最受孩子们的欢迎。人们称换糖人为换糖佬佬,他们肩挑着两只箩筐,前头的箩筐上放一块木板,上面放着一大块麦芽糖。

    换糖佬佬只要一进村,就开始吹笛或敲锣,记得笛声只是几个简单的音符:“哆来咪,咪来哆!”锣声是:“嘡嘡嘡,嘡嘡踢嘡嘡。”他们边吹笛边敲锣,还大声地吆喝:“废铜烂铁、

  • 2003年金秋10月,辽西出了一位惊天英雄,他就是我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辽西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曾在那里生活了七千三百多个日日夜夜。回故乡后,辽西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景一物,一直让我魂牵梦萦。绥中的苹果,辽沈战役的重要战场之一锦西的塔山,锦州的古塔和耸立在辽沈战役纪念馆门前手持钢枪、振臂呐喊、威

  • 上一页 第一页 6789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