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乌子与小乌子是兄弟俩,六七十年代在浙西山区的睦州四散里一带是出了名的篾匠师傅,两兄弟自出师起就一直在四散里做篾匠,几乎包揽了四散里人家所有的蔑器活。大乌子与小乌子虽是亲兄弟但长得一点也不像,性格也是大为迥异。大乌子身材较矮,性格文静随和,说话也是慢条斯理的,声音轻的像蚊子叫,平时走路时低着头不急不

  • 黄豆,是农村制作豆腐的主要原料。生活在浙西山区四散里的山里人还有一种叫法—田塍豆。田塍豆不是主粮,山里本来就不多的农田是不可能用来种植作为杂粮的黄豆的,而黄豆恰恰又是乡下人家万万不能欠缺的东西,逢年过节时鸡鸭猪鱼类的荤腥没条件大饱口福豆腐总还是要弄点吃吃的,而且豆腐还是祭祀先祖必不可少的贡品。没奈何

  • 表伯童品鳌是我大姑婆的大儿子,年轻时长得是一表人才,一米七五的高个,曾经俊俏的脸庞到老了尚有俊美的骨骼。表伯不仅长得好看还不是一般的识文断字,一部《三国》从头到脚能说下来,这在过去的农村算得上是一个大大的秀才了。虽然表伯相貌英俊满腹才华却到老一直单身,直到今年去世,享年八十整。

    表伯的家在兰溪女

  •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乡下老家每户人家至少都有一口水缸,洗锅刷碗洗脸烧饭都用水缸里的水。为取用方便水缸无一不摆在锅台的旁边,上面盖着杉木板做的盖子叫水缸盖。水缸是用粗陶做的,上面大下面略小。外面有着山里萝卜丝般的简易花纹,里面光滑,里外都曾上过一层薄薄的釉。

    水缸大小不等,一般的人家都用三担水的缸,光

  • 在浙江兰溪黄店镇西面,原属朱家乡管辖的境内有四大名山庐山、蒋塔、余粮山、蟠山,群山环抱的山岗上都有人群居住,芦山是四大名山中人口最多的村庄,清一色的鲍姓1000余人,是一个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古村落。在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偏僻小山村,在大清道光年间曾经出过一个大名鼎鼎的廿一相而享誉建兰两邑。

    廿一相

  • 听说家乡出了个百岁老人,早就有回去探望一下的想法,无奈生意上的事羁绊一直耽搁了下来。前几天刚好有要事去交通不便的老家,老同学国良热情地开着厢式货车到十多里外的车站接我,相邀我先去姜山自然村,他自豪地说百岁老人就是他的舅婆愿陪伴我一同前行。过了一段乡村公路车辆开始爬岭,沿着s形的蜿蜒的盘山公路蹒跚而走

  • 我的表哥叫唐玉林,是我外公的哥哥的孙子,按家乡的说法是堂表哥。表哥有一头自然卷却的头发,两眼炯炯有神,中等身材,人很壮实,居住在浙西山区一个叫四散里的地方。我母亲嫁给了本村,因此我与表哥同村,表哥比我大十多岁,在我的影像中表哥的日子过得历来是顺风顺水的。

    表哥出生已在解放后,村里人泥墙屋还没得住

  • 我的老家在浙西山区一个叫四散里的地方,改革开放前,大山里人多田少能吃饱饭也是件奢侈的事。在生产队辛辛苦苦赚几个工分换算成人民币每天一个正劳力才值五毛来钱,一年也存不了几个钞票,一家人的油盐酱醋置衣买药的都在里面,所以每户人家买什么都得节俭着用,就是买几个吃饭的碗也得精打细算,那种闪着釉光的细瓷舍不得

  • 在浙江中南部的大洋境内曾经有过一条很出名的严婺古道,西起建德兰溪交界的塔塔岭,东终于大洋集镇,全长30华里,一条清澈见底的大洋溪常年唱着动听的歌谣一路伴随古道汇入兰江。

    千年古道承载着千年历史,古往今来,这条古道来来往往不知走过多少英雄豪杰,也不知过往过多少文人骚客;这里曾有过太平军的战马嘶鸣,

  •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除此之外,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这些知识都是我求学在

  • 上一页 12345 最后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