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家乡在浙西山区一个叫四散里的地方,一条十几米宽的小溪常年围绕着村庄流淌,溪水是从重重叠叠山峦的各条山垅里的山泉水汇聚而成,因而显得格外的清澈,格外的甘润。这条山溪叫大洋溪,四散里是山溪的源头,因下徐村是四散里四个村最大的,故本地人更愿意叫下徐坑,溪水流经十个村庄到二十五外的大洋汇入兰江。下徐坑四

  • 我的老家在浙西山区的四散里,那里山多田地少,有限的耕地成了世代四散里人人人向往的香馍馍,他们对土地表现出的那份挚爱是常人望其项背无法比拟的。

    四散里有句俗语“赌博钱在眼前,田地钱万万年。”意思就是赌博人再多的钱也是昙花一现而已,只有田地才是实实在在的,它能保你世世代代的子孙有个温饱。在四散里代代

  • 畲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属于中国南方游耕民族,他们自称山哈,意思是山里的客人。他们有自己的语言,语言有两种:一种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与瑶族布努语奈话比较接近;另一种与汉语客家方言接近,畲族的99%以上人口使用该语言。畲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畲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民歌形

  • 兰溪乡下的茶馆店遍布乡镇的各个角落,大镇小镇,甚至稍大一点的村庄也能有好几家,兰溪人爱喝茶在临近的市县也是出了名的。喝茶的习俗由来已久,大概有遗传先辈喝茶基因的缘故所以能代代相传。

    兰溪地处衢江、婺江和兰江的交汇点,水陆交通便利,光停靠商船的码头就有十六个。自古商业繁茂,商贾云集,向来繁华,素有

  • 前两天生意清淡,我正在摊位上无聊地翻着古体小说,耳边传来老妇的声音,"白糖什么价?“ 我抬头四目对视,两个人都楞了一楞。”你是---?“”您老是四散里庄头的吧!“我有些不太确切。”是啊,是啊。在兰溪城里能见到四散里的人真难得。“老人的女儿赶紧回答。大热的天我连忙端来凳子让两位老乡吹吹电扇,

  •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建德县下徐大队书记唐生明的能干, 严州山里四散里的茶叶十分出名,一是数量多,人均一担干茶( 100斤)占全县第一,二是茶叶的质量好也是全县第一。茶叶的产量与质量离不开人员的管理,四散里有四个生产队,其中下徐生产队的茶叶数量最多,约占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多,是整个大队的主产地。茶叶是

  • 在建德中南部与兰溪交界处有个叫四散里的地方,境内群山怀抱,山岭逶迤连绵,四大名山尤为出名。尖坞山高大宏伟、天雷尖挺拔险峻、十二(读ne)尖风光迤逦令人陶醉、白岩尖山色景致海拔高度虽不及其他山峰,但他却因为有千年古寺—白岩寺而名闻遐迩。

    关于白岩寺的来历,如此古庙任你翻遍建德兰溪地方县志却鲜见记载

  • 浙西建德西坞范氏后裔发迹于一岭(塔塔岭)之隔兰溪龙门上竺坞,据西坞《龙门范氏家谱》记载:宋熙宁十年(1077年)丁巳春, 范文正公之孙、范忠宣公之子范正路,游学浙东,寻芳于濲西纯孝乡,鲍大宣议知其不凡之器以女妻之,正路公遂为龙门始祖。后代繁衍生息凡三十六厅堂,大明成化年间正路公十五世孙范初一与西坞徐

  • 在浙西寿昌的下马村有一座石桥名叫“霞雾”桥,据民国《寿昌县志》记载,该桥始建于明朝,大清嘉庆年间重修,桥上两边有石头护栏,是当时寿昌县最大的一座桥。为什么"霞雾“桥叫做下马桥,这里有一典故。

    话说从前,下马村外的山坡上住着一户人家,三间茅草房里住着一对夫妇和老妇,结婚三年未见肚子有动静

  • 我自打懂事就知道我有一位在建德大洋源里算得上很有本事的老太公,在本地是个名人,,尽管太公那时早已过世。但从外公外婆和爷爷奶奶的口中经常提起,在生产队干活的间隙,村中的老人也不时念叨老太公的好。

    长大后,关于我太公的往事,从嫁给本村的姑婆,在杭州教书的小爷爷和本村的老人那里知道了一些关于太公的事,

  • 上一页 12345 最后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