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可怜天下父母心”,做父母的为了自己的孩子有个好前程都宁愿吃苦受累在所不辞。“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句话如同烙印根深蒂固地刻在我爷爷的脑海里,对于读书的重要性,我爷爷有深深的体会,甚至是切肤之痛。
我爷爷生在清朝末年,父亲是当地有名望的乡贤大善人范忠喜,家中兄弟四人加上三姐妹七个人
2015-06-02 16:41春节回老家,站在门前的庭院里眺望着家乡那最熟悉不过的座座群山,在斜对面的茶丛中发现多了一座新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白白的刺眼的大花圈。我们村并不大,是四散里四个村中的其中一个,总共不过三百多人口,平时大部分人都在外地打工挣钱,剩下的只有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山村条件虽比不上外面,但也有别地无法比拟的长
2015-05-30 07:30七十年代初我在老家读小学,我的家乡是在建德的大山里,与兰溪交界的四散里。学校的体育课很单调,篮球没有框架只能拍着玩,乒乓球拍是光板的(便宜),球台中央没隔网用木板代替。条件就是这么个条件,情况也就是这么个情况。但就是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聪明的老师们也会奇思妙想变出许多趣味十足的游戏花样。
记得在
2015-05-25 17:08在浙西山区四散里,大凡四五十岁以上的人,特别是在外读过书的人,对于梅干菜都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爱之、恨之、痛之----犹如打翻的五味瓶,说不出个种的味。
七十年代前,梅干菜是当时在外读书人的首选,也是必选。那时家家户户条件都不好,就是一点学费也是借的,学校一般只对老师卖菜,学生也买不起,同学们都是
2015-05-22 08:37在建德与兰溪的交界,有个叫四散里的地方,地处深山,山多田少,吃饭的粮食除了少量的水稻就是种在山上的包萝(玉米)和山坡地里的番薯。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本来仅有的一点的粮食人都不够吃,偏偏山上的野猪也来凑热闹。野猪到过的包萝地犹如鬼子进村扫荡一片狼藉,野猪的鼻子硬的像个犁头,到过的番薯地像牛耕过似
2015-05-20 08:33在建德东南部有一个与兰溪交界的村庄叫西坞,村后有一条叫岩坞的山垅,山垅的半山腰有一处尚未开发的美景,简直太神奇了,它久藏深山不露声色,像一个害羞的裸露的美少女,在大山一隅躲在森林中尽情地展示着她动人的舞姿,她那充满原始、野性的魅力倾倒了无数慕名前来一睹芳容的文人骚客。她就是久闻其名,难觅其踪的“桃花
2015-05-14 16:29当今世界最不缺的就是水果,你看那满大街的水果屋,超市的水果架上无不琳琅满目,各种洋水果、国产水果应有尽有。现在科技、信息、交通发达了,什么水果什么时候上市的概念也变得有些模糊,冷藏技术使得一年四季都能吃上各种水果,市场上唯独不见的就是产自大山里的纯绿色无污染的野水果。
野果可不是那么容易吃到的,
2015-05-11 10:47随着电视剧《爸爸去哪了?》的热播,新叶作为摄制组的拍摄基地,使得一向名不见经传的偏远村庄一下红火了起来,旅游业风生水起,各路游客接憧而至,纷至沓来,一睹有着八百年历史的古村落的风貌。
新叶古村距以山岩洞壑著称的著名风景区大慈岩近在咫尺,坐落在玉华山以东,道峰山之南,旧属兰溪县二十二都一图,民国时
2015-05-08 10:01在建德的中南部与兰溪的交界处有个叫“四散里”的地方,它可不是一个村,是下徐、西坞、庄头、姜山四个自然村的统称。与之交界的兰溪乡镇女埠、黄店一带至今都叫“严州山里四散里”,四散里的祖先大都是兰溪的乡村迁居过来的,所以至今的四散里还保留着说兰溪方言的习惯,大洋人总爱开玩笑地称四散里的人为 “ 兰溪佬”,
2015-05-06 07:59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在下徐中心小学(庄头)读小学,学校每年都在秋季茶籽成熟时搞勤工俭学活动,时间一般选在秋高气爽阳光明媚的下午,同学们回家吃完中饭带上围裙带,也有的带捞饭篮到东方红茶场采摘茶籽。
东方红茶场位于建德与兰溪交界的白岩山上,成片的梯田状的茶园郁郁葱葱,一百多位同学散落在茫茫的茶海
2015-04-30 08:41- 上一页 12345 最后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