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政治上分为“左派”和“右派”。为什么这样分,恐怕没有一个人能说得清楚。

    我读初二的时候,我们班换了一个姓刘的班主任。他任命了一个姓蒋的班长。蒋班长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全班只有他一人是工人家庭出生。他成绩很差。不仅同学们叫他“蒋班长”,老师也叫他“蒋班长”。一次,他的裤腰带掉出来

  • 我读初一时,袁老师任我们班主任且教数学。她是四川民族学院毕业,那时是专科。她矮小、漂亮、温柔,课讲得很好。

    袁老师的寝室与我们的寝室正好对面。每天晚睡后她都要到寝室查看学生。一个冬天的晚上,我睡着后,一只光着的手掉到了被子外边,她进来看到后轻轻地把我的手放回被子里面去,我迷迷糊糊的醒了后,很快又

  • 《一位驻华外交官笔下的慈禧》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倘若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真的能够彼此理解,相互支持,齐心协力的话,大清帝国就不会崩塌,今日之中国民众,定会比当下幸福安定。”

    此书写于1936年,作者此观点显然是正确的。那时是民国战乱时期,中国民众在战乱中当然不会有安定的好日子。

    “维新”的

  • 在张守仁作的《读苏东坡<潇湘竹石图>记》一文中写道:1961年,白坚夫携苏东坡在国内的孤画《潇湘竹石图》到北京出售,以救拮据。邓拓以5000元买下宝画。那时的5000元能买多少米呢?

    我妻子说,她到吃供应粮的同学家,用10元钱买一斤米。我曾到黑市(那时不准有自由市场,称自由市场为黑市

  • 我不知道什么是“大师”。一些文章中说,中国无大师。照我这种初中生看来,遍地都是大师。

    大师的标准是什么呢?有文章认为:有第一流的学问、第一流的胆识、第一流的胸襟,这就是第一流的人才。这第一流的人才就是大师了。但这个标准太高了吧。

    什么是第一流的学问呢?像爱因斯坦那样吗?以这个标准要求,中国的

  • 最简单解释霸道和王道:让老百姓饥饿就是“霸道”,让老百姓有衣穿饭吃就是“王道”。

    记得1958年大办钢铁,生产大队安排我们小学生去捡“二炭”(就是煤炭燃烧后还能再燃烧的炭花)。我们几个十来岁的同学哪里跑得赢大同学,结果我们没有捡到“二炭”,生产大队长要扣我们的午饭。那时候一个大队一个食堂,自己家

  • 我老家坐落在山脚之下,山中的沟叫鸣鹤沟,据说有鸣鹤仙人在那里住过。沟两边是葱绿的山,我从小在那里长大,常上山砍柴和在小溪里游泳,对山上的一草一木很有感情。

    松树挺拔高大,常年翠绿;把松树砍开,还透出一股香气。老家房子的柱头就是用的松树。这种树做柱子有一缺点,就是要被虫蛀,这种虫叫白蚂蚁。松树做柴

  • 曾记得有一哲人(不记得是谁)说:啰嗦便是无才。写得啰嗦的文章多多也,讲话啰嗦者也多呀,一次政治学习,当官的一讲就是两小时以上。我讲课时从不啰嗦,一堂课的讲课时间一般不会超过20分钟。

    写文章怎么才不会感觉啰嗦呢?我有一法则:把名家的作品拿来修改试试,也就是缩写。有的思想性、艺术性不是很突出的作品

  • 春绿江岸树,桥横岸边船。

    谁染堤上花,对我露笑颜。

    《夜雨》

    昨夜滴滴春雨声,今朝太阳照搂亭。

    只听汽车彻夜闹,不闻远近有鸡鸣。

    2017年4月4日草

  • 我们这一代在儿童时耍的玩具都是自己做的,下面回忆几种儿时的玩具。

    螺陀。最好是用一节青杠木做,大小不等。在地上转动那一头有的还钉一粒钉子,不易磨损。用布和竹棍子做一个鞭子,用来打螺陀使其不断转动。这种活动可以锻炼手力和体力。现在“大礼堂”都有老年人玩螺陀,一般是买的。

    竹枪,即用一节竹子做的

  • 上一页 123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