孵小鸡很有意思,母鸡孵出的小鸡叫“大孵鸡”,孵坊里用电加温孵出的小鸡叫“火逼鸡”。昔日乡村人家都爱养大孵鸡,而不喜欢养火逼鸡,因大孵鸡成活力高,因此每年春日里,家家都要孵小鸡。
每年春暖花开时,我家用母鸡孵小鸡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其实,用母鸡孵小鸡的操作过程并不复杂,那时我家每春都要孵上几窝小鸡,
2017-01-03 09:59过去,农村经济落后,乡下人的生活十分艰苦。我孩童时的那个小村小河环绕,天赐的地里环境给村民们带来了福音。每年年关,吃厌了青菜萝卜的人们想弄点年货开开荤,于是就打起了小河的主意。村民们一合计,就在小河上筑坝截流,再架上几台抽水机,抽干河水捉鱼虾。每当此时,孩童们奔走相告,一是可以看热闹,二是可以乘干河
2017-01-03 09:58从前乡村的修缸补甏、钉碗、补锅、染头绳,如今想起来,倒也令人回味,显得古色古香,可惜已无处觅踪了。
昔日农家,缸、甏和瓮头必不可少,水缸家家必备。绍兴甏口小肚大,农家用来装米酒装粮食和腌腊。瓮头用来腌咸菜,哪家都有十几二十只。缸甏和瓮头一旦开裂,农人是舍不得随意丢弃的,于是只要修缸补甏一来,大家
2016-12-28 16:11俗话说百节年为先,在江南众多的节日中,最为隆重的莫过于春节了。岁月的长河中,最难以磨灭的记忆就是过年。农历十二月初八吃过腊八粥,人们就翘首以盼等着过年啦。临近年关,家家杀鸡宰鹅,蒸糕做团做年豆腐。天地间万物都披上了年的色彩,太阳似乎因过年变得更加光亮,天空更美,大地更新,浓浓的年味充满了人间每个角落
2016-12-28 13:46换糖。从前,乡村的换糖担最受孩子们的欢迎。人们称换糖人为换糖佬佬,他们肩挑着两只箩筐,前头的箩筐上放一块木板,上面放着一大块麦芽糖。
换糖佬佬只要一进村,就开始吹笛或敲锣,记得笛声只是几个简单的音符:“哆来咪,咪来哆!”锣声是:“嘡嘡嘡,嘡嘡踢嘡嘡。”他们边吹笛边敲锣,还大声地吆喝:“废铜烂铁、
2016-12-28 13:44从我爷爷那辈起,我家就开豆腐店。记忆里,父母整天为做豆腐忙忙碌碌。本来就不宽敞的屋里,一边架着牵豆腐的磨子,一边放着一口扯浆的缸和一台做豆腐百叶的榨床。无论春夏秋冬,每天凌晨二三点,父母就要起床做豆腐了。在做豆腐的年月里,我们每天都要被“吱呀吱呀”的牵磨声与“噼啪噼啪”的风箱声吵醒,因烧豆浆必须用砻
2016-12-28 13:42从前,农业生产靠天吃饭,农田灌溉靠人工车水。车水,是旧时农村一道独特的夏日风景。
大约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农村没有电,更没有现代化的农机具。夏收结束麦田翻耕后准备插秧,农田灌溉靠车水。水车木制,由木架、车轴、榔头、木槽、斗板、龙骨等组成,一般三五户合用一台水车。将水车架在田头的河边上,水车的木槽
2016-12-26 09:03难忘乡间座座静卧于河流上默默无闻的小桥。无论是石拱桥,石板桥,木板桥还是水泥桥,几乎都朴实无华。春去秋来,小桥或躬背、或直腰,一如既往地将行人送到彼岸。每天,当最早一缕阳光涂抹小桥时,桥上已人来人往,上街的,下田劳作的。薄暮降临时,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又纷纷踏过小桥,如释重负地在桥下的河滩上洗手洗脚洗农
2016-12-24 16:45姑苏城内,有一条名闻遐迩的商业街,名叫观前街。此街的兴盛繁华,离不开千年道教圣地玄妙观。观前街上还有一座明朝始建,二上银幕,誉满中外的吴中名楼,此楼叫得月楼。小小得月楼坐落在观前街太监弄内,是驰名中外的老字号,国家特级酒家,全国十佳酒家,老得月楼古色古香,新得月楼雍容华贵。得月楼有一道名菜叫松鼠鱼,
2016-12-24 16:43昔日乡间田野里的紫云英,在我的记忆里一直挥之不去,那成片成片的紫云英地里,曾撒落过我儿时无数的七彩梦。豆科黄芪属植物紫云英,别名红花草、苕子菜、沙蒺藜、翘摇,其根及全草和种子都能入药,有祛风明目,健脾益气,解毒止痛之功效。那时乡间大量种植的紫云英主要用来沤制绿肥,其实紫云英既是一种蔬菜又是尚好的猪羊
2016-12-24 16:41- 上一页 12345 最后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