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屋里
七五年,队里派来了一个女知青,名字叫林英,她的家在县城,父母都是国营厂工人。
林英高中毕业时,父母为她在城里找好了工作,谁知林英刚跨出校门,思想就要求进步,积极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边疆去,”的伟大号召,她瞒着父母偷了家里的户口簿,主动报名下放农村接受“再教育“。来到队里
2015-09-12 21:01偷桑叶
我们队上的人家原本都是地地道道的本地人,大家长久居住在一处,守着这方土地,相互间讲究和气,说话做事喜欢中规中矩。
我队西面有条河,河西是红星大队的九队,二十几户人家同住一条浜,河埠头有自家的船,屋后有自家的田,过着“船上一脚,地里一脚”的两栖生活。
这条浜叫纹螺浜,他们是从前由长
2015-09-11 21:36“娘们”造反
近三十年里,这块地上,种田的花样变了好几次,先是农民翻身得解放,打倒了地主、土豪劣绅,农民都分到了地。
解放初,农民是黄牛角,水牛角,大家各归各。没过几年,就搞互助组,起先是动员几家农户自愿合起来,组成一个个农业生产互助组,男人和女人有了分工,男人主要做犁田、挑担等重活,女人插
2015-09-10 19:30挖 坟
我们“九队”,三十几户人家,拉拉扯扯有一里多长。除了几条小河把农田分割成几大块外,大部分田是一马平川,但在中部有一座坟墓,原先是个大土堆,六十年代后期,被“破四旧”的红卫兵扒平了。
七十年代中期的一个春天,全队的男女老少响应“农业学大寨”号召,大积土植肥。在挖积泥塘时,碰到了这个墓
2015-09-08 21:01杨老爷取名字
杨老爷原本不姓杨,姓何,名福贞。名字蛮有文气,叫起来好听。但他的脾气很暴躁,动不动就火冒三丈,再加上脸孔墨黑,队里人就叫他“杨老爷”。
杨老爷不是本地人,也是从海边移民过来的。他老太婆的名字,是杨老爷自己取的名,叫何福顺。夫妻俩相差一个字。大家可能有点奇怪:取名一般是长辈给刚生
2015-09-06 10:29黄二佬出丧
时间已是一九七三年冬天,年底就在眼前。
一清早,黄二佬屋里厢大呼小叫:“阿爸”“阿爹”“大大”,一个声音高过一声音,没过一壶水开滚辰光,爆出了五六个女人一齐哇拉拉哭声。一直在家生病的黄二佬可能死了。
老辈传下来,大人要走,断气时听到那个子女的声音,就会在阴间一心记着保佑这个子
2015-09-02 09:26“洋囡囡”回门
阿补根在队里青年当中,是个“老实头”,常常冬瓜搭在茄藤里,讲闲话也是东搭码头西搭海,拎不清。可他自己还感到有架有势,真是叫人又气又好笑。田里干活寻开心,小孩子都好白相伊,时间长了,大家就给他个野号,叫“洋囡囡”。
洋囡囡在家里是个宝贝,老爸老妈生他时都近四十岁了,还是三代单传
2015-09-01 09:40“乖人”青头阿三
青头阿三,真名叫岳青云。家里排名老三。人不算高大,一米六五的身材,一头浓密的头发,天天要到灶台上的菜油罐口上,沾油揩头发,头发天天梳得油光锃亮,队里有人打趣:苍蝇躲上去也会打溜。一件蓝卡其上装,一条哔叽昵裤子,穿在身上毕毕挺,线条根根清,着一双翻毛猪皮鞋,走在路上蛮威风。
2015-08-31 09:26媒婆俞阿妹
桥头镇是一个三四十户居民的小镇,东西向石板街,南临盐船河。盐船河是条人工河,相传在唐宋年间,为南岸盐场搬盐,特意开挖的,西边三里处是广陈,广货陈列的地方,是当时和外国人做生意的码头,外边是海港,内通钱塘江、黄浦江和大运河。
广陈是个海陆运交接的地方,对外贸易和盐场的发展,使广陈原
2015-08-28 11:35范阿四“封口”
那个时候,生产队里缺肥,每年能买到的肥田粉(化肥),一亩地轮不到十斤。猪粪、牛粪还有人粪就成了宝贝,队里规定:每家每户的马桶不准自家倒,队里派人统一收到大粪窖里。
倒马桶是个苦差使,臭,百家马桶百样味,臭味难闻。累,要在三顿饭时口去做,趁人家屋里有人时,把马桶挑到队里的大粪窖
2015-08-27 22:01- 上一页 第一页 678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