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得小时候,有几种东西,好像不是正货,只是意外所得,但吃起来又方便又有味,觉得很是高兴。这其中,最有代表性、记忆最深刻的当数蒜薹、黑穗和韭花了。

    每到农历三四月间,青青的蒜苗渐渐地长高了,忽然有一天,嫩绿的叶片中露出个小尾巴,不几天连泡带秆都挺了出来,这就是蒜薹。蒜薹是蒜的花茎,又称蒜毫。小时候

  • 当“梆梆梆......”的香油梆子声从小巷深处传来,一街两旁挤满了熙熙攘攘的人群。有灌油的,有闻香气的,也有瞧热闹的。总之,无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是欢天喜地,乐乐呵呵。那场面,至今想来令人兴奋,激动不已。香油梆子,记录着一段难忘的生活,标志着一段峥嵘岁月。那是一个物质匮乏但精神透亮的时代。

  • 那年深秋

    我站在十六岁的门口

    父亲抚摸着我的头

    孩子,自己的路还得自己走

    岁月如流

    今年儿子刚满十六

    我紧紧握住他的手

    乖乖,这个世界还得自己去奋斗

    当父亲还是儿子的时候

    像只欢快的鸟儿不知忧愁

    当儿子成为父亲的时候

    我眼前时常出现弓着身子的那头牛

  • 过惯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世俗生活,有时也向往琴棋书画诗酒花的高尚与优雅。近读宋代大诗人苏东坡的一首写琴的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种绕口令似的通俗易懂的小诗,读来觉得很有意趣。两层假设,两处质疑,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一支乐曲的产生单靠琴不行,单靠指头也不

  •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的名句,后来被唐代诗人王维在《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化用,最终改写成了“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此内容在《红楼梦》“香菱学诗”一情节中,曹雪芹借黛玉之口说的已经非常明白。对田园乡村的描写,袅袅炊烟,似乎成了最富特色的意象。炊烟是什么?

  • 奶奶去世那年,我正上初二。几场秋风秋雨过去,校园里潮湿僵硬的地面上,飘落的桐叶结了一层厚厚的白霜。霜华如雪,晶莹透亮。终于熬到周六了,临近中午,天仍然没有要晴的意思。铁青色的浓云一动不动,像谁惹它生了气,满脸的怨情似乎能拧出水来。我浑身感到发凉发冷,上下牙齿不时地打斗,早餐那几片混着盐水的冬瓜和半个

  • 前天看午间新闻,关于一周内不同地区三起小孩掉在井里的报道,让人唏嘘不已。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曾经为人们生产和生活作出贡献的水井,渐渐为人们所遗忘,有的被边缘化,有的被彻底遗弃。荒废并不等于消失,不利用就有可能生害。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疏于管理,即无井盖又无标志的水井,成为吞噬生命的恶魔、制造灾难的隐患

  • 前些天在田野里散步,见机器收割苞米,“突突突”几个来回,颗粒归“仓”,秸秆还田,整个一方苞米地利利亮亮。想想当年收苞米的情形,真可谓天壤之别,不由得不让人感叹社会发展之神速,机器操作之方便快捷。不过感叹之余,我又仿佛觉得,这眼前的情景与当年相比,似乎也少了些什么,但一时间,又很难说的出来。

    记得

  • 记得生产队的时候,爷爷是个老瓜匠。每逢农历三月底四月初,爷爷就开始揣着瓜铲进瓜地盘西瓜秧了。盘西瓜秧是个技术活,整个几亩的瓜园,就我爷爷一人干。爷爷前面盘好,后面挑水浇的,倒是两个强壮的劳力。我打小光肚时就经常跟着爷爷,觉得这盘西瓜秧看着有些复杂,其实是很有条理的。它一般是先用瓜铲除去瓜秧周围的杂草

  • 青葱岁月,曾经是一个流行词语,指人尚处于不够成熟的生长期间,也指人生的年青时代。它是一个颇具形象化的用语,表明人生像青葱一样,虽不成熟但已有辛辣刺激的个性化味道,它仍需岁月的磨砺、情感的积淀、理性的升华,才能形成真正够味的特性。但我这里要说的“青葱”岁月,除了抽象的人生阶段意味之外,更多的是具体的与

  • 上一页 12345 最后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