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趣使文焕七彩
——读作家王建霞散文随笔
郭有生
情趣是一种艺术美。
一旦这种美,被艺术慧眼发现,就有摄魂动魄的魅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共鸣。
我曾看散文家王建霞的游记《双山采风随笔》,为之动情:
店坊的山不是那种显山露水的奇山峻峰,其山势平缓,沟壑纵横,很容易让人想到她前世水
2018-08-28 17:52研究方言词当音形义并重
文/郭有生
今天看微信,一个文友认为:“其实我们挖掘陕北方言,关键在词义的文化底蕴,不在字音。在我看来字音考究是语言学家的事,词义的文化更有趣味。”
我想,这样来看陕北方言是欠妥的。音形义,本来是一体的,当分割开来,想把方言词弄明白,肯定会受到很大的局限。我们知道
2018-06-21 20:34拜歃之谜——陕北方言词漫话
文/郭有生
在陕北把朋友称为“拜歃”,读为baisha,比如佳县至今还是这样的读音。但陕北有些区域方言把朋友称作baishi,于是在书写时讹变作“拜石”或“拜识”,后一字显然属于本有其字的通假,于是一错再错,就误以为此词来源于“米芾拜石”的典故。据《宋史·米芾传》
2018-06-10 17:25散文语言当入哲学化境
——读陕北作家高琳女士《灵魂的好时光》
文/郭有生
高琳女士《灵魂的好时光》一文,文字非常具有艺术性,可谓已达哲学化境。
在此文中,她说“行走在美丽人间,从来不求人生的华章,最爱捕捉生活的点滴,用文字旖旎成绝响。”我想,对文字艺术魅力的追求,是每一个作家瑰丽的梦
2018-01-04 11:51笔随梅共艳 情伴月同皎
——作家高琳女士印象记
文/郭有生
昨天,有幸参加了高琳散文集《见字为安》分享会,也见到了作者高琳女士。
高琳女士,看来不过三十几岁,一袭挂带黑色长冬裙,一件红如赤霞的上衣,神色清纯如溪水,沉稳如冬梅,睿智如翠峰。我心里嘀咕,已是凛冽的寒冬,塞上还有这么靓丽的
2017-12-25 10:52谈“艺”知美——文字趣话
文/郭有生
谈到艺术,我们自然想到了“兿”字。
从甲骨文来看,“兿”字是一人或跪或立,在栽植禾苗、树木。因此本义是种植。如《孟子•滕文公上》说:“树艺五谷。”意思就是种植五谷。艺术,起源于劳动,从这个象形字可以看出一斑。人们在劳动中,创造了语言,也创造了表达种植
2017-10-09 21:17是这样吗 陈传席先生你让我茅塞顿开
文/郭有生
今天偶然看到中书协副主席陈传席先生的一篇文章《<兰亭序>不足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细细读后让我对原来不理解的问题,恍然大悟。
他认为《兰亭序》不及《祭侄文稿》,谈了八条理由,我们不妨一一琢磨一下。
一是他以格调高古与否,来
2017-04-25 11:46有名就是任性
——看中书协学术委员会主任陈振濂的“福”字
文/郭有生
前几天看中央一台名为《开讲啦》的节目,其中中书协学术委员会主任陈振濂,在节目结束时,写了一个“福”字,我在微信中,对其字写了几句这么评语:
这“福”字,笔画僵死,不讲笔势;结字拙笨,不讲情趣;面目发呆,不讲神采!草
2017-02-05 16:27古“文”趣话——文字漫话(1)
郭有生
说到“文”这个字,从甲骨文和金文来看,康殷说“象胴体胸腹特别肥广的人形。”那么,胸腹中的图形又是什么呢?很显然是“花纹”,并且由于没有形成书写规范,因此可以书写不同的花纹。这说明此字产生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已经开始纹身。这种文身,从各种资料来看,当时主要
2016-04-01 10:23意象巧用诗苑醉
——影星林芳兵新诗审美品鉴
郭有生
好些天不读诗了,今天再读诗友林芳兵女士的《女人 花开一季 芬芳一世》,就让人醉了。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
2016-03-22 17:09- 上一页 12345 最后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