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入正题之前,首先想吐槽或愤慨一下近期疲软的状态。许是告别去年的仪式祭奠,许是临近校园终点的最后狂欢,跨入二〇一七年的起点,围绕自己的并不是一本专业书籍或名著典籍,而是一头扎进了少年时期的“经典”回忆之中。而之所以将双引号冠在经典之上,无非是想借用双引号所携带的特殊含义罢。这种经典不是像四大名著一样
2017-01-07 15:22岁月剑指二〇一六年最后的清晨,薄雾初匿,天空翻露言不由衷的白,偏爱席卷行人一张张别扭的颜容。近一段时间以来,自己距离教室很远很远,每天一睁眼、一闭眼满是对宿舍四堵墙的欢迎与送别,醉生梦死、生死疲劳全都在那一域狭窄的空间里,甚至连时间都陷于一种尴尬的境遇。可惜,纵然自己躲在电脑桌旁暂时足以无视时间的轮
2016-12-31 16:34——记在匆忙岁月篇
按理说,越是随时间行走,越是足以参透从睁开眼睛的第一刻到跨入梦乡的第一刻之间是多么地珍贵,更何况本身留给自己的时间早已渗入了倒计时,如同大学舍友开玩笑道:“阳,你又该毕业了!”对此,我笑而不语。升学,毕业,再升学,再毕业,二十多年间,单调而往复,价值、意义、功利主义、浪漫主义
2016-12-04 18:10排除后现代主义席卷而至的史学存亡之争,也排除可怜兮兮的现实窘迫,从单一的思想层面去参悟习史这一年的“因果”,忽感专业对个体思想的塑造作用竟有如此般翻天覆地,惊悚又新奇。勿论塑形的利弊,勿论校园出走之后是否依旧从事与专业相关工作,但对那种潜移默化的深入骨髓而言,你可以无视它,但绝对无法否定它的存在。而
2016-11-25 13:06时间很贪婪——有时候,它独自吞噬了所有的细节……
——题记
耗掉一上午的时间肆意地读完卡勒德*塞尼的《追风筝的人》,阿米尔、哈桑、阿里、拉辛……边读边眷想,在一行行堆砌的黑黝黝的段落之间,究竟是什么能够轻而易举地穿透一张坚硬的面容而直达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呢?驻在思想的他处,人影被时间利刃劈
2016-11-19 10:26——记王学典教授之运河研究院座谈
不清楚对名家学者的“崇拜”会不会形成一种盲目无知的印象,但每每看见图书馆里那些经典书目的作者名字,除却叹喟他们的高屋建瓴之见,余留的便是不断地揣测究竟需要怎样的视野、怎样的见识和怎样的知识储备方能造就这普天之下少有的真知灼见。从古至今,那一域宽阔的眼界、和一篇篇
2016-11-07 19:08澳大利亚的沃克教授来L大举行专家讲座,这一趟来访惊悸了整座校园的宁静,连巨大的签名簿都在一开一合地呼吸着、呐喊着……至少,这一阵雪崩式的轰动在学校及学院的高层中泛滥开来。与之同时,对大多数像我在内的学生群体而言,或尚未真正激发投身科研的“洪荒之力”,或忌惮于学院记过或处分的灾难,更多地呈现着一副面无
2016-11-04 22:58萧瑟的北风令人无法捉摸,昨昔依稀穿着单薄的外套,在温煦的阳光下,慵懒地睁开双眼;而今即便是着上一身棉衣,也抵不住摧残树叶的寒风,一双冰凉的脚丫,走走停停,竟触不及一丝暖意。转眼间,十月的变幻已然残喘着最后一天的叹息,“子夜速记”亦早早地定格在五天之前的零点时分。此刻,我站在第七日的尾端,耗尽“死无葬
2016-10-30 22:49困在聊城已长达五年之久,理应习惯了这张自夏入冬的面容,但一脚踏进一六年的近冬之门,阴韵逡巡,北风萧瑟,即便连软绵绵的秋雨吹过,也犹如坠入冰窖一般。而生活之河亦跟随平淡无奇的日子,慢条斯理地赶着,睡的时候像醒着,醒的时候像睡着,前两日的激情不复,滞留的是一双睡眼在一天又一天的接力中苟延残喘……
此
2016-10-24 23:34搁笔已有两日,绝非心甘情愿,也并非有意为之。生活中,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意外发生,谈不上措手不及,但亦足以隔断你一心极愿保持的亘古。如同L老师笑着谈道,“在发表文章方面,你们学生是拥有时间和文章,但却发不出来;而我们老师呢?总会因各种事情而打断写作的计划。”此刻,不得不感叹——坚持一件事情并不是仅仅自
2016-10-22 11:38- 上一页 12345 最后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