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必修三教案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6-12-02 02:18

“地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高二地理必修三教案教学反思,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高二地理必修三教案教学反思(一)

高中地理必修三较必修一和必修二,它偏重于把必修一和必修二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一个区域,去分析和解决某一区域具体存在的某一个或几个环境问题或可持续发展问题,所以我认为必修三的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课本案例的探究中逐步形成一个学习方法,并且能把这个学习方法和技能迁移到不同环境、不同区域去分析、解决这一区域存在问题的方法,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今年执教必修三的教学实践中,我注意了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并使学生掌握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后,再穿插上自己开发的学生身边的案例,通过知识与方法的迁移,来引导学生分析、解决身边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解题能力。

例如:在学习《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中的城市化问题及对策时,我首先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课本中的教学案例,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域市化的表现、出现原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问题,在学生掌握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后,我又结合学生亲身感受,让学生分组讨论我自己开发的案例“仙桃市的城市化”,让学生探究学习。我首先出示两幅图片:分别是1980年和2012年的仙桃市城区平面图,让学生对比两幅图,探究如下问题:

(1)仙桃市城市化的表现。

(2)仙桃市城市化出现的原因。

(3)根据你的观察,请列举实例说明仙桃市城市化带来的问题。

(4)作为一名仙桃普遍市民,请为自己家乡解决城市化问题提出你的合理化的建议。

这种将课本案例与学生生活实际中身边的案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我受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似乎对探究他们身边的案例更感兴趣,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似乎更高。由此我感到地理教学应立足课本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身边的案例,并且尽量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这样的教学或许更能调动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二地理必修三教案教学反思(二)

【关键词】:教学反思

【摘要】: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①所以教师要想教好地理,必需有个反思的过程。本论文,我将主要思考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教学设计卓有成效的部分,在教学中不足之处,以及在以后的课堂应该如何调整。只有通过不断地反复思考和验证,才能获得对教学的深刻认知。

高中地理新教材条理清晰,内容丰富,认真贯彻了新课程标准下掌握和理解与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因此,教学中应该避免照本宣科,而应该是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感,通过不同类型的活动,建造一个让学生自己思考的平台。这样对于理解有些和学生实际生活不够紧密的章节内容就会更加容易。

学生刚接触《必修二》,《必修二》主要讲述的是有关人文地理的内容。像人口、城市,工农业和交通。我想对于这些生活在城市的学生来说比较能接触到的是人口和城市,而进入第三章农业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可能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感知,因为平时很难见到类似的景观。

而本节在新课程里的过程与方法中提到的目标是:了解大牧场放牧业的分布,掌握和了解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的生产特点以及为了使草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所采取的措施,以及与内蒙古的放牧业的差别在哪。因此我做了如下设计:

首先利用录像和复习上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导入,很快地进入主题,也不显突兀。创造直观形象的情境让学生感受潘帕斯草原的畜牧业景观,先有个感官认识,学习的兴趣立刻被激发起来,这样做对接下来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然后再一层一层地展开有关的知识点,在学习大牧场放牧业的基础知识时,利用世界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引导学生找到主要分布的国家以及在畜牧品种上的差异。另外还出示了世界气候分布图,这样学生在脑海中,就会分析、对比和叠加这两幅图的有关内容,这样获得的知识就会更加全面。

然后,本节内容是属于案例分析教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记住案例的内容,而是要引导学生掌握分析的方法,获得案例中蕴藏的地理规律、地理原理。由于条件的限制,我们没有见识过放牧业的景观,所以在进行本节内容的学习时利用了各种图来进行辅助理解。

特别是最后的活动题,运用到了对比、讨论、列表等各种方法。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内容是内蒙古、新疆地区与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在各方面的差别,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动脑思考到底我国能不能采用大牧场放牧业生产模式,这个论题本身就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在讨论时还可以给出自己的建议,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不过这节课的设计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

第一、是在时间的把握上,比如最后一个活动小组讨论,学生的积极性并没有完全调动起来,效果并没有太好。而前面我们关于两者在各方面的差别教师又讲述的太多,这样并没有达到教师引导学生的目的。

第二、在讲到内蒙古、新疆地区与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在各方面的差别时,过早的把答案公布给学生,让学生没有来得及思考问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活动不充分。同时,教学中运用了大量的图片,可是有的图片就没有发挥它的作用,反而有点影响了重点内容的突出。

第三、上课过程中,第一次讲授公开课,对多媒体操作不是很娴熟,导致多媒体的出错,有几个动画没有展示出来。而且多媒体的屏幕太小,前面的同学可以清晰地看到屏幕的内容,而坐在后面的同学并不能清晰地看到屏幕的内容,影响了课堂整体效果。这些问题都是在上课前所没有预料到的,在后面的几个班中我将做及时地调整:

图片和活动固然重要,但在选择图片时要更多地考虑这些资料是否有代表性,而且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图片展示的信息。在设计活动时,要充分考虑活动的有效性,应该考虑的更加细致更加全面。而对于整堂课的时间的把握,这种能力不是一下子就有的,只能在以后不断地教学中积累经验。自然界的许多现象和规律都需要我们用地理知识去解释和研究,如何用更有效,更直接的方法去让学生们理解这些知识,是地理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和科学合理的安排的。

教育是一门艺术,而艺术是要全身心投入的。我们要想掌握这门艺术,并能较好的运用它,是需要不断的积累和努力的。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教师要尽最大力量发现和挖掘学生的优点,闪光之处。同时,也要不断的去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当一个教师受到学生欣赏时,或者他的某种能力得到学生认可时,教师就会更有动力去思考如何完成教学。而同时,教师也要去找学生的闪光点,互相赞美与欣赏,其实会产生一种互动的力量。这样,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中,在教与学中,效果会事半功倍。

高二地理必修三教案教学反思(三)

一、课程安排方面

泸州市高二上期的联考范围是必修三和世界地理的全部内容,高二下期的联考范围是选修五和中国地理的全部内容。但是必修三选择的八个案例中就有五个案例是中国的,而选修五则涉及到世界各大洲的灾害情况。所以我个人觉得高二上期教学内容应调整为必修三和中国地理,高二下期上选修五和世界地理。而且中国地理的内容比世界地理更少,这样安排还可以缓解上期时间紧迫而下期时间又太宽松的情况。在顺序安排上建议先上区域地理,后上必修三或选修五,充分发挥区域地理“平台”的作用。

二、区域地理教学反思

区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主要发挥“平台”的作用,也就是要求学生熟悉各区域的区域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我有以下体会:

1.树立正确的区域地理的地理定位思想

在学习区域地理时,首先应给学生讲清楚区域定位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如果对区域不能准确的定位,那么分析的思路就会发生偏向,答案自然就不可能准确了。所以在学习之前一定要先让学生明白区域地理的学习定位十分重要,并非简单的机械式记忆那么简单。老师可以出示一些典型的高考题,让学生体会自己去体会区域定位的重要性。我建议老师在区域地理的教学过程中多穿插一些读图或画图的活动。

2.认识区域地理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构,构建学习区域地理的知识体系

区域的研究内容和结构:

(1)地理位置:经纬网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及范围等

(2)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地形地势概况、气候特征及成因、河流湖泊、资源等

(3)人文地理环境差异:工业生产及区位分析、农业生产部门结构和优劣分析等、交通运输与城市、经济发展现状与格局等

(4)综合探究:结合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差异联系实际和时事综合分析、探索区域的发展方向和潜力,提出相应的发展举措等

建议老师们以第一个区域为例,分析介绍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其它的区域则可以采用学案导学法,由学生自己去探究学习。

3.充分运用比较法来学习区域地理

比较法是将各种类型的知识进行对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事物的共同属性和个别特征。在学生的导学学案中,建议老师设计一些探究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区域特征的比较,比如在学习南美洲时,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南美洲和非洲的气候特征,还可以比较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地形特征等等。

三、必修三教学反思

1.“必修3”在高中地理教材体系中的位置

“必修1”和“必修2”两个模块主要介绍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必修3”则是将这些地理基本原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并运用到一定区域的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实践中去,也就是说“必修3”的教材内容更注重地理原理和规律的应用研究,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2.教材内容编排特色

本册教材共5章10节。全书以典型案例分析的方法组织教材,除第一章外,其他章的各节内容都冠以“以XX区域为案例”的副标题。既有国内的案例,也有国外的案例。

但教材各章内容又并不拘泥于副标题所限的地区,而是以此为分析问题的基础,就某一个主题向其他区域延伸。例如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案例扩展到西非萨赫勒地区的荒漠化;第三章第二节“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案例扩展到澳大利亚墨累-达令河流域的开发。教材内容如此“收”“放”有致的设计,一方面减少单一案例分析可能带来的某种局限性,另一方面提供了知识和能力迁移的平台。

3.高中地理必修3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1)教材内容编排与学生现实的基础知识储备间存在的矛盾

无论是哪一版本的教材,对“必修3”内容的编排,主要是在“必修1”的自然地理原理和“必修2”的人文地理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区域,以案例的形式来探求和说明不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分析这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学生必须对这些具体区域的区域特征要有比较清楚的了解。

(2)不同版本教材对案例的编选与教师的教学选择存在矛盾

新课程的实施,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在一个课标的情况下可以出现不同教材。不同版本的教材在编排和选择案例等方面有比较大的差异,虽然这样的现象在“必修1”和“必修2”的教学中教师都曾经遇到过,但由于这两个模块主要是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的学习,教师在教学处理上还相对容易。但由于“必修3”教材的编写基本都是围绕不同的案例进行,各种教材中案例的分析角度和呈现形式也存在差异。面对各种版本教材在编写思路及选择案例上的差异,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取舍上则更显困难。

4.对高中地理必修3教学策略的探究

(1)作好案例教学的知识铺垫

面对学生对区域地理基本知识掌握欠缺以及地理“必修3”教材中相关区域背景知识缺失的现状,要较好地完成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对区域地理知识加以补充和进行必要的铺垫。以人教版地理“必修3”为例,教材选择的大多都是中国不同地区的案例,因此,学生学习案例的基础就是对中国地理(包括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基本知识的了解。所以我刚才建议高二上期安排中国地理的教学内容,并且先上中国地理,后上必修三。

(2)案例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地理分析方法和抽取地理原理能力的培养

综观“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各条标准,基本都要求“以……为例,分析……”来进行范例教学。在面对各种版本教材和不同案例时,教师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把各种教材中的所有案例拿出来进行教学。因为掌握案例本身的知识并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该借助教材中精选的示范性案例,使学生在分析具体案例中注重方法的培养和抽取地理原理能力的培养,即让学生能从个别到一般,掌握带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也就是“通过一个或一组实例的教学,使学习者在掌握这个或者这一组实例的基本内容基础上,学会学习相同或相似类型知识的基本方法”。因此,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应注重从分析案例的方法和抽取地理原理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例如:人教版中的“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是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的,而在其他版本出现或与此相关的例子有“南水北调”“西电东送”等等。在教学中,教师无需对此类型所有的案例都拿来讲解,只需要精选其中的一个具体案例来分析,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该案例,最终使学生上升到学会总结分析相似类型案例的方法这一高度上来。

比如通过对“西气东输”案例的分析,使学生能在分析资源调配时,能形成以下的基本分析方法:

对于资源分布不均与需求的差异,在教学中就需要从地质、自然、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要实现双赢,也可以引导学生从经济和环境等方面分析对输出地和输入地产生的积极影响。学生形成了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对于分析同类型的案例如“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就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去加以很好地分析和解决。

(3)配合练习,重点在于巩固原理的掌握和使用

对学生学习地理“必修3”情况进行评价,应与传统的评价方式有所不同。评价的重点不在于对教材案例的重现,而在于考查学生能否运用地理基本原理来解决新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进行学生评价的时候,一般需要引入新的案例来进行。如在学习“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一节后,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案例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处亚欧大陆腹地,远离海洋,三山夹两盆地,形成了新疆特有的水汽运动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加上面积巨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使新疆气候具有昼夜和季节温差大、降水稀少、蒸发强烈的特点。例如许多地方最大的气温日较差在二十到二十五度之间;在具有干旱沙漠气候特征的吐鲁番,年平均气温日较差为十四点八度,最大气温日较差曾达五十度。

1.制约新疆农业发展的首要因素是 。

2.你认为新疆农业的发展有哪些有利的因素?

3.根据新疆地理条件的特点,你认为新疆可以发展哪些特色农业生产?并说明原因。

4.你认为新疆农业的发展,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5.通过对该地区的农业发展的分析,请你归纳出分析某一地区农业发展的基本方法。

这道题的考查并没有涉及教材中“东北地区”的任何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典型的新地区、新案例。虽然学生在高中阶段并没有专门学习过新疆农业发展的内容,但该案例并没有考查区域中记忆性的内容。学生要较好地解决相关问题,关键是要在提取图像信息的基础上,运用在前面两个模块中学习的地理原理,并以在学习“东北地区农业”中所掌握的分析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样的考查,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是否能够真正达到课标的要求,是必修3教学中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好的主要形式。

地理必修教材中有许多的活动栏目,一些活动栏目实际上就是一个新的案例的呈现。教师可以通过活动内容的精心组织,让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运用已有的方法储备来解决新的问题。当然,教师也可以通过呈现教材之外的自己精选的案例来实现这一目标。

高二地理必修三教案教学反思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