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的守望者读后感3篇

发布时间:2016-12-02 02:51

麦田的守望者读后感1

最近在闲翻美国作家塞林格的《麦田的守望者》,据说这本书在当时的美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其骂骂咧咧自叙式写作方式也开其风格之先河。我可能比较喜欢语言优美的文字,就像讨厌说话粗野蛮横一样。

说实在的,这本书是因为它著名我才买才强迫自己去读。我认为,作为小说,它不具备有特殊吸引力的故事情节、人物和语言魅力等要素。就像我看《百年孤独》一样,当我把全书看得差不多时,我才理解为什么这样的书能产生震撼。因为,已经不是故事情节和语言这些基本要素的问题,而是作者先世人而觉醒的的洞察力和思想。他们把当时社会深层次的疼痛,用一种普通的故事讲给你听。看后你会觉得很难受然后惊醒深思。就像我们看自己的作家王晓波的《青铜时代》和余华的《兄弟》两部小说一样。在看的过程中,你会对书中的故事、人物和一些叙述故事的语言方式等非常的不好感,但读到最后你才猛然惊醒!我发现,名著一般都不是唯美的现实表象,而是深层次的现实丑恶,它让你触目惊心或深思忧虑!它会让你掩卷长思。

《麦田的守望者》的霍尔顿,他让我想起90后。霍尔顿的迷茫、挣扎、困顿、孤独、绝望无助等,让我想起了我的侄子。家庭富裕、父母有一定身份、英俊、聪明、善良,但学校成绩不好,从小到大充塞他耳朵最多的就是“学习”。他除了学校学习,其他学习和兴趣都在同龄人之上。天文地理、国事外事他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球星影星、八卦新闻他有自己的评判标准。一谈学校以外的知识让他父母吃惊,一谈学校以内的学习他就两眼无光。

他09年上的高中,他父母用重金走关系进了市里的省重高。据说他逆反心理更加严重,越来越不喜欢和父母交流。也兴许我们的90后就是当年的霍尔顿。有时身在其中是很难理解被学校开除过几次的青春期的“霍尔顿”的。

我看完这本书后,我看到了我侄子的孤独、迷茫和困顿,但让我解救他我觉得很困难。因为你不知道怎样走进他的心灵并被他认可,特别是以分为主的“应试教育”对一个有个性、聪明、善良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应该用什么拯救他们?我不知道。

麦田的守望者读后感2

读了《麦田守望者》后,我开始沉思,就在我漫游于霍尔顿的灵魂开始,我也开始沉默。我静静一个人,坐在沙发上,泪水竟开始沿着我的脸颊流入我的唇间,那苦涩的滋味满过了荒漠的青春年华,我禁不住要问自己,多久没流过这么真实的泪了。

也许我本不该看这本《麦田的守望者》,但我确实看了。我看见了在霍尔顿那开口闭口的“他妈的”里,在青春的悬崖边盼守翘望的自己。也许我不是个合格的述说者,但我确实是个合格的读者,因为我观望的是和我一样摇摆的青春。

其实我并不明白为何称霍尔顿为“垮掉分子”,因为我在他身上找到了那盏在大海里没有被泯灭的孤灯。在那物欲横流的大海里,丑恶和虚伪都充诉着空气,那些扭捏作态的人在灯红酒绿里寻欢作乐而霍尔顿却在用自己的身心,以青春为底价进行着一场肉搏,在毁灭的边缘挣扎。霍尔顿他苦闷,他彷徨,他放纵,他在拼命寻找一个梦想的出口,他在堕落的悬崖边,渴望做一个麦田的守望者,他渴望拯救每个迷失方向的孩子,让他们在沉沦的世俗里用纯真的笑容抵抗那些污秽那些荒芜。我开始审视,观望周围的世界,现实毁灭了多少,那些美的意识,那些纯净的梦究竟在哪里遗失,灰飞烟灭,竟无从寻起。是的,或许我们都和霍尔顿一样,有都在青春里驻守彷徨。霍尔顿在离校后,还流连于伦敦的小旅馆和夜总会之间与女人调情,甚至找妓女玩。然而,清醒后的他,也对自己荒谬的生活感到无比的矛盾。像霍尔顿一样,我们总在罪恶里矛盾,在矛盾里挣扎。我们不明白在幼弱时的那些真善美为何没落。也许我们一直就是错没与虚伪.罪恶,但我们明白,那些童稚的梦是值得我们放手一博的。当然,我在塞林格细腻生动的笔触里,我也看见了霍尔顿的荒诞和放纵。那些直白话语,那些琐碎的小事,那些被深埋的隐私,在塞林格的笔下,那么清晰,直白不伪地在我面前摊开。每一词每一句,都让我看到了在花雨季沉湎的梦想却又在泥塘里无力自拔的我们。在青春的路上,霍尔顿也是敏感好奇.焦躁不安的,他易冲动,甚至过于偾事嫉俗。青春期里特有的茫然和放纵使他不好好读书,不求上进。我并不的一味认为他这是对的。他也许是在寻找一种方法,做他力所能及的反抗,他或许只是憎恶那些虚伪的人在他身上强加的那些混帐理想,那些混帐大学,和那辆混帐车。我不知道这些是不是他厌学的根源,但清晰明显的,他的反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但我了解,一个人在他的岗位上就必须学会去爱他的职业,这是一个人的责任。我或许有时候也厌学,但我更多的时候我是学会去爱上学习。我不为别的,因为,我是学生。我已经忘记是何时开始,我的脑袋里被灌输的是考上好大学的理想了,但我却清晰的听到我血脉里涌动的是和霍尔顿那样不甘于现实的梦。

霍尔顿最终是难以抵抗一个现实的命运的,对于生活绝望的霍尔顿准备去西部做一个又聋有哑的人,本想回家再见见妹妹菲芯,却因妹妹要一起去而放弃了西部之行,最后也以他生了场大病而终。我不清楚霍尔顿病后会任何面对生活,或许是继续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在泥塘里挣扎,用自己的反叛做反抗,或许也跟其他人一样,带上虚伪的面具,在这灯红酒绿的城市里穿梭沉沦。我也许不像霍尔顿的勇敢,我也仅能够用我的沉默代表我在青春的路上与那些虚伪,愚昧做过的反抗。我明白青春的轮碾出的花纹是华丽的,但我更明白,那轮下的华丽是骨头与血肉被粉碎的苍茫,也是那些纯真和甜美的梦在灰飞烟灭后滴血的碎片所乘载的泪水。

为什主角到最后老是想到了死呢?我想是因为他实在太绝望了.就跟我现在的心情一样.他不想按父母指定的方法过下面的生活,因为他恨透了虚伪的东西.而他又怕他的父母伤心,也没有半个知已能够真正理解他的那荒唐的几天,他真的是伤心的要命.其实文中有几点提到了主人公想死的心态,但是都是以半开玩笑的话语带过.而最后暗示的则是用多次心理描写提到的他以为自己真的要死了,真的要死了...来暗示那种绝望透顶的心情.为什么他最后要冒险回家看妹妹呢,因为在他心中,只有小孩的纯真能让他好过一些,不至于这么绝望...

麦田的守望者读后感3

现在的我们,年少,狂放,轻浮,少了一份稳重,向往一种叫成熟的东西,却又无法寻找,于是,我们试着用一些东西,装扮自己,掩饰自己的那一份羞涩,尝试着让自己变得出众,变得,另类。

三天两夜,就像旅行,就算旅行也不够,但是,就是这两个夜晚,让一个被开除却又不敢回家的孩子,似乎长大了一点。故事的背景是美国的五十年代,二战的阴云尚未散去,冷战硝烟又起。人们缺乏理想,意志消沉,在自己无力改变的社会大背景下,过着浑浑噩噩的生活。于是,“垮掉的一代”出现了,霍尔顿就是其中的一员,他抽烟酗酒,不求上进,但是,他还不至于沦落到吸毒,群居的地步,因为在他心底,一直还存有美丽而遥远的理想——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守望者,这是一个生词,见过,却不知道什么意思,正如文中的一句话——“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是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噢,原来守望者,就是守住自己的理想?

霍尔顿是一个坏孩子,一年中,他一共被开除了四次,在最后一个学校的期末考试中,他五门课四门不及格,于是,又被开除了,而且这一次还是在圣诞前夕,他读书不用功,还抽烟、酗酒,搞女人,满口粗活,张口闭口就“他妈的”,明明没成年,却要故意扯着嗓子乱叫,只为让酒吧里的侍者送上一杯威士忌;半夜在宾馆睡不着,叫了一个妓女,却动也没动她,就心甘情愿付了十块。他是一个好孩子,他对那些热衷于谈女人和酒的人十分反感,对校长的虚伪势利非常厌恶,看到墙上的下流字眼便愤愤擦去,遇到修女为受难者募捐就慷慨解囊。他对妹妹菲芯真诚爱护,百般照顾。为了保护孩子不让他们掉下悬崖,他还渴望终生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发出“救救孩子”般的呼声。他是一个悲惨的人,他不知道该如何去做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是梦想,永远都是走一步算一步的思想,没有未来的打算,甚至到被开除的那天依旧和同伴说笑,他觉得老师、父母要他读书上进,无非是要他“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买辆混帐凯迪拉克”。他认为成人社会里没有一个人可信,全是“假仁假义的伪君子”。他是一个可怜的孩子,他看不惯现实社会中的那种世态人情,他渴望的是朴实和真诚,但遇到的全是虚伪和欺骗,而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现状,只好苦闷、彷徨、放纵,最后甚至想逃离这个现实世界,到穷乡僻壤去装成一个又聋又哑的人。

看完这篇文章,我,叹了一口气,然后失神地望着窗外,看上去,霍尔顿更像他说的在麦田里迷失方向的孩子,而不是一个在悬崖边的守望者。值得庆幸的是,大多数孩子最终能够在悬崖边停下脚步,并不一定是因为正好那里有一个守望者在看护,而可能仅仅是因为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这样的守望者存在。少年的心是孤独的,他向往的东西往往与现实行违背,但为了存活,他只能无奈的选择放弃,但他又是那么的不甘心,于是,他选择自暴自弃,让光阴虚度,让活着比不活着还痛苦。

一个成长在叛逆时期的孩子,总是有一些叛逆,看看我们周围,发现,其实这样的人有很多,在我们眼里,他们是差生,是老师们最头痛的,是被我们唾弃的,见到他们,我们总是用异样的眼光,鄙视他们,因为,在我们眼中,他们是异类,是一些不属于学校的东西,总是和打架,斗殴,作弊等一些词沾上边,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的就是,他们也有他们自己的一片蓝天,他们也有属于他们自己的理想!在我们一味的否定下,他们的梦想也许在刚一出生就立刻化作了灰烬,所以,换一个角度,是我们抹杀他们活在世界上的唯一动力,于是,他们选择堕落。

试想一下霍尔顿在山头的那一次守望,他心中充满的是悲伤和孤独,但是,他在试图掩饰,掩饰这种本不该出现在这个年龄阶段的神情,也许,他望着巍峨的山,忏悔;也许他望着波澜的小溪,皱眉;也许他望着奔跑的孩子,沉思;也许,他望着翱翔的群鸟,遐想。我们何尝没有过这样的一天?这一天对于你来说,也许已经过去,也许还姗姗来迟,但是,既然避免不了,那就鼓起勇气去面对,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去克服这个困难!

作者用第一人称叙述了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但却发人深省的故事,以一个青少年的口吻叙述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和行为举止,也以一个青少年的眼光批判了成人世界的虚伪面目和欺骗行径。作者紧紧抓住了青少年青春期的心理特点来表现主人公的善良纯真和荒诞放纵。在语言的运用上,本书也独创一格。运用青少年的口吻平铺直叙,不讳隐私,使用了大量的口语,生动活泼,平易近人,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引起读者共鸣。

其实,善良的人性往往只在颓废中发光,但这一束光却是微弱的,因为,肮脏的东西,迷惑了我们的眼睛,然而我们却无能为力,如果我们拨开那一层弥漫在眼前的乌云,这束光,也许会更加闪耀!

麦田的守望者读后感3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