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历史过程和作品欣赏

发布时间:2016-12-02 02:51

书法,看似十分简易,仿佛凡是会书写汉字的人都可以参与,能使用毛笔在宣纸上书写汉字,似乎就成了书法家。其实不然。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是玄妙而艰深的。 下面是由小编給大家整理的书法的历史过程和作品欣赏 ,希望能够幫助你们:

书法的历史过程:春秋故国刻铸铭文书法风格

刻铸铭文系统的篆书.由商代经西周早期和中期的变化发展,因其记功颂德、传之万世的庄重用途的需要,由雄浑严峻的风格逐步向端庄规整的方向演变.在书法形式上的体现,则是逐步脱离模仿手写体的格式,点画用笔日趋均匀,字之大小,结体日趋平正、统一,章法口趋整齐。西周中期的《墙盘》、晚期的《毛公鼎》可为典范作品。而西周晚期的《拢季子白盘》则在这一体貌中又标新风.表现出轻松、明快的格调。这种新调正是春秋战国时期刻铸铭文中端庄雅丽风格的前奏。这一书风是春秋战国刻铸铭文书法的正宗风格,它沿续着周王室的传统格式。

书法作品欣赏:

书法的历史过程和作品欣赏

自西周晚期以后,奴隶制日趋没落,作为奴隶主阶级神权统治象征的礼器制作往往粗率简陋,器形花纹趋于简单化与程式化。青铜器纹饰开始有了新的特点,由谨严转向粗放,神秘诡诱的色彩消失,朴实舒畅的风格产生了。稗面纹、夔龙纹、凤鸟纹降居次要地位,代之以窃曲纹、波浪纹、环带纹、鳞纹等新的纹饰。

春秋以后,诸侯国争霸.地方经济和文化艺术逐步摆脱了周王室的控制而自行发展,诸侯国器物增多,王室器物急剧减少。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大变革的时代。青铜器从原来以礼器为主变为以日用器皿为主.从特制专用品变为比较普通的工艺品。如铜镜、带钩、货币、玺印、竹节等大呈出现,错金银术的发达.用拍印法制作纹饰,富有生活气息的人事活动出现在青铜器的图案中.既标志着春秋战国时代青铜工艺的新成就,又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时代活泼自由的艺术新风貌。

书法作品欣赏:

书法的历史过程和作品欣赏

书法与之相应地也出现了新的风气。端庄雅丽的春秋战国时代正规书风,虽承自前代,但其气息、风韵上已有很大的区别。其总的风格特点表现在虽端庄但不严谨,轻松灵活,清雅秀丽。有的作品还明显地透露出地方笔调,即在字的偏旁构造_L夹杂着某些地域性的写法.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六国古文的不一致性。

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秦公钟》、《秦公篮》、《宗妇盘》、《石鼓文》、《陈燮篮》、《陈纯釜》、《羌钟》、《部君启节》、《秦杜虎符》等。其中,前三器和《秦杜虎符》同为秦国书迹,有着共性的体势和风格特征。

秦系书法及其体势是周王室正宗书体的新变格。《史记·秦本纪》载,秦襄公七年.秦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有功,受封岐丰之地。这里原为周人生活区城,秦国吸取了周比,显得尤其工稳庄策,这正是秦刻石小篆的先声。而《秦杜虎符》铭文随虎形布置,故章法散落,其结体方正,笔画或平直.或圆曲,皆刚劲挺拔,又因其错金制作工艺先在虎身镂刻阴文,再嵌入金丝,最后镂平打磨光亮.故其光彩尤其夺目。

此外,疏朗挺劲者如《陈曼笠》(战国早期齐国青铜器。铭文4行.共21字),灵秀爽畅者如《陈纯釜》(图10战国时齐国青铜器。铭文,行,共34字)。匀整宽博者如《瓜羌钟》(战国时韩国青铜器。钟共有五,铭文皆同。钟铭阳、阴各4行,行8字,共32字.有阴线界格).圆畅富丽者如《鄂君启节》(战国中期楚国青铜器。错金,形似剖开的竹节。其中舟节2枚,车节3枚。器面分两段.上长下短,并镂刻8条阴线界栏。舟节每枚铭文9行,行18字,共164字。乍节每枚铭文9行.行16字,共147字。是楚国的水陆通行符节)等。《鄂君启节》铭文因经错金工艺制作.尤其显得金光夺目,富丽堂皇。

书法的历史过程和作品欣赏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