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山村生活贫穷落后,山村孩子的童年快乐简单,稻田里、小河沟、大山上、老树下、院子中,小伙伴在哪里,游戏就在哪里,快乐就在哪里。

    一个陀螺,一把木枪,一只毽子,一幅高跷、一个铁环、一个弹弓、几只纸方宝……,这些自制的玩具可以一个人玩,也可以与伙伴们一起玩,玩具虽然简陋,可带给我们

  • 走过千山万水,然我独爱故乡的山、故乡的水,这里是我的根,红土地和山泉水把我养大,山山水水间印下了我童年的足迹。尝尽人间百味,却无法忘却故乡的美味,那是小时候就熟悉的妈妈的味道。从这里走出去的那一天开始,尽管越走越远,故乡的“引力”却一次次地把我往回拽,随着年龄的增长,这股引力越来越强烈。每一次回到故

  • 供销社是“供销合作社”的简称,是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也是最具时代感的一个名字。在改革开放前的几十年里,几亿中国人的生活一直都离不开供销社。在那个年代,全国大大小小的供销社为老百姓提供从生活用品到生产资料的一切物质需求,也顺便收购老百姓手中的土特产。

    那个时代物质匮乏,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小到针

  • “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罩大地,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夕阳有诗情,黄昏有画意,诗情画意虽然美丽,我心中只有你,又见炊烟升起,勾起我回忆……”每次听见邓丽君深情演绎的这首《又见炊烟》,都会引发我对童年的几多回忆。夕阳西下,炊烟袅袅的小小村落,犹如一副诗情画意的画卷,一下子映入眼帘。

    故乡位于湖南一

  • 一阵电闪雷鸣之后,天空中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看着沿窗玻璃倾泻而下的无声雨水,突然好想回乡去听雨。

    小时候,故乡的房子都是土坯房,墙是用一块块土坯砖垒起来的,房顶上盖着青色的瓦片,房子简单、纯粹。虽然是土坯房,但那砖坯和屋瓦的制作还是很讲究的。

    制作土砖的泥巴是家乡特有的粘性黄土,把黄土从坡上

  •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故乡尚未通电,家里唯一值钱的家用电器就是“手电筒”了,村里谁家要是有一台收音机,那就是珍贵的奢侈品了,晚上要把音量调至最大一档,希望全村人都能够听到。因此,到大队小学前的操场上看露天电影是那个时代农民难得的精神享受,也是那个时代人们难以忘怀的一道珍贵记忆。

    当时,每个公社都有一

  • 那些年,故乡还未通电,房前屋后还是成片的茂密森林,村里人用煤油灯照明,上山砍柴取暖做饭。于是,家家户户灶房中都有一个土坯砌就的大灶台,灶门口的地上都有一个火塘。简单点的火塘就是在地上挖一个小坑,小坑有圆形的,也有方形的,讲究一点的会在小坑的边上砌上一块长方形的条石,因此火塘也叫“火坑”。火塘周围的空

  • 【江城子.年猪】

    一吻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一栏相隔,无处话凄凉

    春节难免不挨刀

    泪满面,心悲伤

    短暂相聚离槽帮

    主人家,磨刀忙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何时能够再相遇

    红烧肉,灌腊肠

    1970年代,养猪是农村人的主要经济来源,也是农村人改善生活的主要

  • “泉水叮咚、泉水叮咚,泉水叮咚响,跳下了山岗、走过了草地来到我身旁,泉水呀泉水,你到哪里、你到哪里去,唱着歌儿弹着琴弦流向远方……”。记得上小学时学会的第一支歌就是这首《泉水叮咚响》,朗朗上口的歌词和优美的旋律让我一下子就学会并记住了,而且至今不忘。歌中描写那泉水叮咚的意境让我时常想起故乡的山泉水,

  • 炎热的八月刚过,不经意间,天空飘起了小雨,这雨不像夏天的瓢泼状,一点、两点、三点......,继而淅淅沥沥的,有点像南方的春雨,打湿了树叶,又从树叶滴到地上,溅起了一地的尘雾。这雨打在人的头上、胳膊上,明显感觉到一丝丝凉意。雨后,从北边刮过来一阵风,吹得人打几个寒颤,吓得树上的鸣蝉停止了聒噪,摇下来

  • 上一页 1234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