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代的车轮轰轰地驶过,一往无前,越转越快。当高铁、飞机成为了我们今天出行的主旋律,你可曾还记得那些坐在绿皮火车上走南闯北的日子?还曾记得在那漫长的旅途中遇到的人、发生的故事?

    那时候,生活节奏没那么快,大家也不像现代人那么焦虑,乘火车前行,无论是离家求学、奔赴工作,还是回家团聚、追求爱情,都充满

  • 鲜艳的红领巾

    飘扬着儿时的梦想

    别着两道杠的胳膊

    总想着托起明天的太阳

    池塘边的秋千上

    年龄越荡越高

    身后留下永远怀念的“六一”

    在光阴的故事里

    找寻尘封的记忆

    我将儿时的橡皮筋

    系在都市的丛林里

    扛着无形的压力慢慢跳起

    曾经灿烂的笑容

    变得有些凝

  • (一)

    在老家,每个乡镇都有一个“集市”,老百姓到集市上买卖东西叫“赶集”,也叫“赶圩”。集市按照固定的周期开市,小一点的乡镇五天一集,大一点的则三天一集,而且相邻的乡镇一般都会把集市日错开,你“二、五、八”开集,我就“三、六、九”开集,这样可以让相邻乡镇的人有更多的选择。

    小时候,我就特别

  • 春天是四季轮回的起点,是生命的律动,是希望,所以中国有“一年四季在于春”的谚语。

    三月下旬,裹着冬衣从北京飞抵重庆,第二天推开酒店的窗子一看,浓浓的大雾笼罩着整个城市,远处若影若现的楼房如同“海市蜃楼”般缥缈,名副其实的雾都重庆仿佛人间仙境。好在这雾不像北方的雾霾终日不散,上午太阳一出,大雾消散

  • “清明节”,一个凄冷断肠的节日。在中国所有的传统节日中,唯独这个节日,我们不言快乐,在这个节日里,我们追忆成殇。年年话清明,即使与亲人阴阳相隔,思念的线却从未曾割断。

    又是一年清明节,我再一次踏上了回故乡扫墓的旅程。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从长沙机场出来,霏霏细雨飘落,天空中烟

  • (一)回家过年不需要理由

    每年一到腊月,超市里的布局就会悄悄地发生变化。整个超市的主基调变成了红色,入口处悬挂着一串串炮仗模型以及大大的“福”字,最显眼的地方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年货,红包、对联,包装精美的干果、点心,各式各样的酒,琳琅满目。《恭喜发财》、《欢乐中国年》、《常回家看看》等欢乐喜庆的歌

  •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很多人都不喜欢寒冷凋敝的冬天,然而却都喜欢冬天的雪。

    鲁迅先生当年曾写过一篇散文诗《雪》,说江南的雪“滋润美艳”,“隐约着青春的消息”,是极健壮的处子的皮肤;而朔方的雪却永远如粉,如沙,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鲁迅先生是一位呐喊的斗士,而《雪》

  • 2012年12月24日,父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五年来,我经常会情不自禁地想起父亲,父亲的音容笑貌时不时地会出现在我的脑海中。

    一九三二年二月初八日,父亲出生在一个小山村的贫寒家庭,一生之中经历了两个不同的社会。少年时代的父亲是在旧中国度过的,由于家庭贫寒、生活所迫,父亲一生注定与学校无缘,为了家

  • 苏堤春晓龙井坡

    雷锋夕照夏日荷

    平湖秋月水印影

    断桥残雪映清波

    西湖醋鱼名杭州

    东坡肉香楼外楼

    叫花鸡里藏乾坤

    狮子头上抛绣球

    后记:苏堤春晓、雷锋夕照、平湖秋月、断桥残雪为西湖著名四景,西湖醋鱼、东坡肉、叫花鸡、狮子头为杭州名菜。1972年,周恩来总理在西湖边的楼外

  • 因为有了“他乡”,才有了我们怀念的“故乡”。对于生活在他乡的人来说,故乡的山山水水是最寄情于心的美丽乡愁。

    我的老家叫“江口村”,这个名字源于流经村里的一条不知名小河。其实村子并非位于小河的“口子”上,为什么叫了“江口”这个名字,无从考证。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被书本中的花花世界诱惑着,憧憬着

  • 上一页 1234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