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农民集体食堂
王重明
1960年夏季,我从大城市回到家乡养病。一进门,家人就告诉我,我们生产队里已吃集体食堂两年了。我听说自古已来就是一家一户立灶吃饭的农民,竟然吃上了集体食堂,真是个新鲜事,感到好奇,就让他们给我讲述办食堂的情况。
原来,1958年夏天,全国大跃进的浪潮,也涌进
2018-06-17 12:32我家的老房子
王重明
我家在东秦岭南坡腹地,小地名叫商州大荆镇口前村磁峪沟,老房子座北向南,背靠平缓低矮的坡根,南边百米开外是一条小溪,共有土木结构的瓦房七间,其中东厦房三间。解放初三间厦房因年久失修倒塌了。老房子前沿西侧有十多米长的院墙,房子正对面是院子的大门,大门外右侧,有一块一米见方的
2018-02-23 10:31鱼老汉带着遗憾走了
王重明
天刚亮,鱼老汉就起床,洗罢脸,习惯的拿起扫帚,在大门内外、庭院、堂屋台阶扫起地来。鱼老汉年过花甲,可眼下身子骨倒还硬朗。他英年丧妻,没有续贤,既当爹,又当娘,受尽艰难困苦,把一儿一女养大成人。如今女儿已经出嫁,儿子也成了亲,小两口在省城做生意,只留一个小孙女在乡里
2017-10-08 10:19自度曲。感世
多少年的追寻,多少年的扣问,多少年费尽心神。什么时候乡愁远离农村。自从土地下到户,这个话题有了准信,农民换理念,个个添干劲。八仙过海显能耐,致富潮涌浪滚滚。年年粮丰收入增,生活改善喜煞人。一日三餐有保障,座座高楼耸入云。西装革履身上穿,电话机车进家门。千年农家富裕梦,而今步步成为真
2017-09-09 09:37柿子情结
王重明
我的家乡在东秦岭商洛山中,这里盛产柿子。家乡的村前村后,山坡上,沟畔畔,地坎坎,到处都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柿子树。家乡的柿子品种多,有社里黄、半夜甜、馒头、牛心、瓜干、镜面、火罐、磨盘等十多种,大小形状各异,吃起来风味也不尽相同。成熟较早的数社里黄,每年八月十五中秋节,就上市
2017-09-04 16:08赶 集
王重明
阳春三月的一天,清早回到故乡,吃罢早饭,便去家乡小镇赶集。我徒步走在通往集镇的水泥路上。摩托车、蹦蹦车、汽车,不时地从身边嗡嗡擦过,一串串欢声笑语在空中回荡。走着看着,历历乡景映入眼帘,一座座小楼房,一片片青秀的田野,路边成排成行的舞动着青丝的金丝柳,还有那穿着时装,精神
2017-07-11 10:43难忘的牧童岁月
王重明
旧社会,我家一直养着一头牛,在我10至17岁的日子里,只要一放暑假,我便由一个读书的学生娃变成了放牛的牧童。这一段牧童生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牧童,早迎太阳出,晚送日落山,一日三晌,放牛、割草,天天如此,风雨无阻,雷打不动。放牛倒比较轻松,割草则有一定的难
2017-06-14 11:52扁担的联想
王重明
我家住在秦岭山区,山里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扁担。
我的家乡有三种扁担,一种是长扁担,长两米以上,较厚较硬,两端微微翘起,这是一些青壮年长途担脚用的扁担。我的父亲就曾用这种扁担,多次下四川,赴湖北,去河南,到山西,抵关中,把这些地方的草绳、火纸、香表、红白糖、布匹、棉花和
2017-06-05 09:36瓜女子
王家村有个小姑娘,为人憨厚老实,邻居们便叫她瓜女子,时间一长,真名没人叫了,瓜女子倒叫出了名。
瓜女子是王村长的女儿,15岁那年初中毕业,考高中落了选,王村长本想叫她补习一年再考高中,可瓜女子说:“爸,我这脑子笨的像个猪,能混个初中毕业就算不错了,再补习也是瞎子打灯笼白费蜡,咱不是唩
2017-05-25 16:44继 母
王重明
荆中放学了,两个一样高的女学生,肩并肩的走在回家的路上。他们两住在同一个村子,一个叫小芳,一个叫小会。她们一边走一边聊着。小会对小芳说:“小芳,听说你爸正在给你找后妈哩。”小芳点着头,嗯了一声表示说得对。小会继续说“我听不少人说,后妈没一个好东西,她们都见不得先房的儿女,你可
2017-05-03 16:20- 上一页 12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