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也曾“誓扫匈奴不顾身”,箭尽被俘,也想学别人诈降,然后再逃回大汉-故国家园,那里有期待他成为第二个霍去病的汉天子刘彻,有他牵挂在心的家人,有一起长大的同朝挚友……

    在没有电话、QQ和微信的消息闭塞年代,一个李陵被俘变节为匈奴练兵的假消息,改变了好几个人的命运。

    司马迁,直着脖子在御前为李陵

  • 刚填完一个表格,听别人说,“快看,麦地着火了,你们老家那儿的!”吓得赶紧看手机视频,一个男声在解说,连报了几次地名。类似于“中央电视台,中央电视台,这里是某时某地……”还好,是隔壁小村子,这颗被吊起来的小心眼才算放下。不过呢,想想也该归宁一天,帮着家里老人收收小麦。

    本地收麦一般都在芒种后的两三

  • 黑的夜空,划过一道不太耀眼的光,雷声隐隐传来。

    雨,将来不来,低空偶有电光徘徊闪烁。清风透窗,爽爽的,凉凉的,一扫白天恼人的暑热。

    好久晚上没出门,刚才出去走走,竟有一种《聊斋》里“许久未窥园林”的感觉。不同的是,那俩住在人眼白内障里的小人儿,携手出去溜达一圈,看到的是花园里的珍珠兰没人管理

  • 木心说:“从前的日色变得很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见过旧式马车,木头轱辘的,那玩意儿确实跑不快。想想春秋战国那时候,打个仗,两匹马拉着,前面坐个车夫,后面坐个全付盔甲的大将军,手里端一根十几斤重的刀啊棒的武器,擦的明亮亮,映着日光。

    俩将军一照面,车马一对眼儿,哗,冲过去

  • 风声喧闹,如白浪打着海岸。

    又在下雨么?打开窗,放进一脸冷湿扑人的风。干簌簌的围栏,并没有滴零滴落乱串的水珠。

    闲翻几页《采采卷耳》,觉得有点收获,忙匆匆在网上找作者炫耀几句,像个在海滩上捡到一把贝壳的小孩子,贝壳的浮光掠过纯真的容颜,似乎摊在手心的这些小玩意儿就是整个的大海。

  • 1

    传说中的曹氏父子是这样的:

    《三国演义》中曹操长得那是细眼长髯,见匈奴使者时,自以形陋,还找个端严帅气的人做替身,似乎本身辨识度不高。

    刚露脸,原计划挺身而出,做个刺客去杀董卓。刺客需要武器,别人备鱼肠剑,因为小,方便藏在鱼肚子里。而曹操找王允要了把宝刀,预留好后手,万一行刺不成,就

  • “数蒸脖子好吃,千万别折断了哈!”

    据说有人去看望宰相卢怀慎,他留人家吃饭,特意叮嘱给自己做饭的老仆人。客人乍一听,以为是蒸鹅,乖乖地等吃饭,没想到端上来,是一盘蒸葫芦。

    大唐宰相们一个比一个省事儿。姚崇没地方住,不买房子,不盖宅院,直接找个寺院,住里面,连保安和打扫卫生的都省了。卢怀慎住的

  • 看看《诗经》时代那些穿不起宽袍大袖长裙,只能穿开裆裤的痴男怨女是咋谈恋爱滴:

    “东门之栗,有践家室。岂不而思,子不我即。”几句诗,如一幅淡雅的山水画。

    栗子树一般长在山区,果实包裹着刺毛,一团团簇在树上,绽开口的,犹如草丛里探头探脑的小松鼠。几间石头房,小小一所篱笆院,三两棵栗子树,繁茂的枝

  • 今春农产品卖不上价儿。

    没打听玉米的售价,可看鸡蛋和猪肉的价格,就能猜个大概:本地鸡蛋每斤一直在3到4元的低价位徘徊,为支持养鸡场的事业,3.3元时腌过20个咸蛋,已出蛋黄油,嫩滑滋润,咸浸浸的,正好配粥。

    猪肉呢,整块批发的排骨11元左右一斤,单买中排要贵几块钱。肉案上摆的两块排骨都是从小

  • 农历二月二十四,得作家韩育生先生(天涯论坛闲闲书话版主深圳一石)赠书《采采卷耳》,特写此文纪念。

    《采采卷耳》为“亚洲铜文化”所出版的诗经系列丛书之一。

    封面为透明的两层桃花纸,唯美简约;画家南榖小莲(高强)所做插图淡泊清逸,随手翻动,桃之夭夭,草木通灵;文字部分由韩育生先生完成,每篇诗经原

  • 上一页 第一页 6789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