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月瓜,俗称野香蕉,也叫牛卵陀、羊开口、九月炸,学名木通,有三叶或五叶,多年生藤蔓植物,野生珍稀树种,原为中国古代皇室贡品。农历八月成熟,九月自动裂开,吃里面的瓤,口感与香蕉相似,味道香甜,沁入心脾。

    老家有句俗语,叫做“八月瓜,九月炸”。意思就是八月瓜八月熟不了,至少要到九月份才能成熟,一根藤

  • 毛楂就是野山楂,属蔷薇科植物,有的地方叫野石榴、山里红。毛楂和山楂的区别在于前者长在灌木上,后者长在乔木上。毛楂秋季成熟,果小皮薄,熟透的毛楂红艳艳的,像一盏盏红色的小灯笼。摘一粒放入口中,酸酸甜甜的,味道好极了!毛楂是我儿时最爱吃的一种野果。

    小时候,大人到山上砍柴,总会顺手摘一些毛楂回来给我

  • 他中等身材,皮肤黝黑,常年奔波在田间地头,顶烈日,冒酷署,踏积雪,迎寒风,和农民朋友一起摸爬滚打,默默从事基层农技推广工作。他就是武汉市江夏区郑店农业服务中心主任、高级农艺师李红斌。

    5日,湖北省“寻找最美农技员活动”评选公示结束,李红斌榜上有名,入选全省最美农技员。

    李红斌今年49岁。19

  • 炎炎夏日,每当夜幕降临,在家乡广袤的农田里,就亮起一盏盏低矮而明亮的夜壶灯,与夜空中的星星交辉相映。远处成千上万只飞蛾,像着了魔一样扑向灯火处,围绕光源飞舞,最后落入水中溺水而亡。

    夜壶灯,顾名思义就是用夜壶(男人半夜方便时接尿的器具)作灯具,诱杀害虫而自制的杀虫灯。它建在田埂上,用泥土垒起高约

  • 老家地处丘陵,虽不是梦里水乡,但也有螺蛳,而且个大壳薄,肉质鲜嫩,是家乡一道特色美味。

    螺蛳分田螺、泥螺和钢螺三种,生长在水塘、库坝为田螺、泥螺,生长在江河、湖泊为钢螺。家乡没有钢螺,只有田螺和泥螺。

    小时候,每年春夏之交,我总是到田里摸螺蛳,拿回家,让母亲烧着吃。母亲将螺蛳倒进锅里,焯水,

  • 在环山路西段八分山下,有一座碧水连天的水库,叫沙港水库。这里山环水抱,环境优美,景色迷人;这里散步的、骑行的、赏花的、观景的、垂钓的、烧烤的、野营的,纷至沓来;这里也是勇敢者的乐园。一到夏日,水库周围停满了私家车,人们纷纷穿上泳衣,背上救生圈,跳到30多米深的水库里消署纳凉……

    沙港水库位于郑店

  •    乌泡,也叫山莓、树莓、野草莓,老家一般叫秧泡,是插早稻秧时吃的一种野果。它生长在山坡、荒地、溪边和灌木丛中,每年春天发芽,农历二、三月开花,四、五月间果子成熟,果子由一个个小泡组成。乌泡营养丰富,含有17种氨基酸,根、茎、叶、果实均可入药。

    说起乌泡,很多城里人没见过,但在我们乡下,那可是

  •     时光飞逝。母亲去世快一年了。

        母亲一九一二年八月出生在一个渔民家庭。卒于二0一六年五月,享年一0四岁。

        母亲是家中独女。外公外婆一共生育了11个孩子,旧社会由于医疗条件差,10个孩子先后夭折。小时候,母亲娇生惯养的,外公外婆把她视为掌上明珠,对她百般呵护,宠爱有加,只

  • 认识仲汉祥,是去年春上随街领导一行,到他家精准扶贫。临别时,仲老先生将五年前出版的一本厚厚的古体诗集《骚尘集》,送给前来走访慰问的领导手中。

    阳春三月,笔者在青莲庵村仲家湾的一栋二层小楼里,探访了这位有故事的老人,他高高的个子,头发花白,一身黑色布衣,目字形的脸上布满岁月的沧桑。小楼门前是用碎石

  •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家乡的野菜随处可见,荠菜、苜蓿、地木耳,闻起来就香的蕨菜,还有满山遍野的竹笋、芹菜……而我独独偏爱家乡的小蒜。

    小蒜,又名薤白、野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亦食亦药,具有通阳散结、行气导滞的功效,经常食用对降低血糖有益。它的根部鳞茎也可作中药使用。虽然它叫野蒜,其实外形长得更像韭

  • 上一页 12345 最后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