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多年前,我毅然放下教鞭,响应祖国号召,报名参军入伍,经体检、政审合格后,如愿以偿地穿上了令人羡慕的绿军装,圆了我的军营梦
报名、体检那会儿,听说招的是特种兵,所以政审要求特别严,都要查祖宗三代,那一年,部队在我们县(现为区)招了一百多人。当时,我们不知道到哪里去,也不知道部队在何方,
2019-05-09 23:11苜蓿菜也叫三叶草、龙须菜,是一种春季常见的野菜,它是用苜蓿的嫩茎叶青炒的,纯天然绿色蔬菜,素有“菜中之王”的美誉。
据记载,苜蓿是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从大宛帝国带回的种子,我国便从那时开始种植苜蓿了。此时,我想起了另一个有趣的民间故事:相传200多年前,宝鸡岐山籍的梁星源出任湖北布政使,他的一
2019-03-18 19:41前年九月,从武汉自驾游到湖南张家界,然后自西向东,行驶数百公里,来到韶山市,参观了毛泽东主席故居、铜像广场和滴水洞等景点。时间过去两年多了,总想写一篇游记,由于本人才疏学浅,一直不敢动笔。今天是毛主席诞生125周年,再次翻开旅游时拍摄的照片,一幕幕又浮现在我的眼前……谨以此文怀念我们敬爱的伟大领袖毛
2018-12-26 20:24国庆节,回了趟老家,房前屋后的栾树开花了,密密麻麻的小碎花红艳艳、金灿灿,一串串形似小灯笼的蒴果挂满枝头,或淡黄或浅绿或橙红,一树芳华,满目缤纷。
栾树,别名木栾、栾华,又称大夫树、灯笼树、摇钱树,为落叶乔木,树形端正,冠如伞形,在园林中常作庭荫树、行道树。
栾树不是本地树种。老家传统意义上
2018-10-09 22:36再过十天半月,老家的晚谷黄了,又能闻到久违的稻香味。
十月的乡村,金黄色的稻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秋日的阳光照在稻田上,散发着迷人的色彩。那满垄满畈的稻花,像大海的波涛,波浪起伏,一浪接一浪,蔚为壮观。
老家虽地处丘陵,但水田居多,一年种植两季水稻,春种夏收、夏种秋收。早稻一般在清
2018-09-23 23:26双休日,在乡下喝喜酒,大圆桌上足足摆了十八盘,不仅有鸡鸭鱼肉、牛排火锅,还有山珍海味等高档菜肴。不由想起儿时在筵席上吃过的“四大盘”。
所谓“四大盘”,就是用四个大瓷盘装的四道菜,简称“四大盘”,即“两荤两素”,一盘红烧肉、一盘全鱼、一盘粉条、一盘豆腐圆子。有的地方不用瓷盘,干脆用“
2018-08-26 22:08八年前,独居乡下的老母托人捎信,要我回家安装自来水。我二话没说,第二天早上急忙赶回家,把延伸到门前的分管接到家中。不久,老家和城里人一样吃上了自来水,清澈的自来水像山泉哔哗地流进百姓家,流淌在农民的心田里。
我家住在市郊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古往今来,祖祖辈辈吃的是井水。所
2018-07-30 21:30马齿苋,也叫五行草,是一种野生植物,叶子长得像马的牙齿,乡亲们都叫它马齿苋。
小时候,常听老人们讲马齿苋的故事。传说远古时代,天上有十个太阳,每当它们一起出来横行时,庄稼都被烧焦了,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有个叫羿的射手不负众望,用弓箭射掉了天上的九个太阳。有一个偷偷藏在一棵马
2018-07-08 22:096月8日下午,我们随武汉作家“三风”采风团,来到江夏区安山文化生态园,参观了园内“江夏窑瓷馆”。
初夏的安山小镇,天气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一会儿晴空万里,艳阳高照,一会儿乌云密布,下起瓤泼大雨,但作家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他们兵分三路,先后采访了胜利村和株山村,近距离感受淳朴的乡风、民风、家风
2018-06-21 20:23在老家,只要是上了年纪的人,大家都吃过荞麦疙瘩,它是用荞麦面做成的,特别香。
关于荞麦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大地连年干旱,庄稼颗粒无收,人们除了狩猎就是捕捞鱼虾,有一天小罗锅在湖边钓到一个老乌龟。本想回去饱餐一顿,当他看见老乌龟两眼不住流泪的可怜相,顿时起了测隐之心,顾不得
2018-06-02 22:01- 上一页 12345 最后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