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春回大地,秦岭南麓,山桃花开的由盛转衰时,忽然见漫山遍野又多了一簇簇白色的花朵,特别是有春风吹过时,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生活在这儿的人意识到,真是春天来了,这是七里香花开了,我们会爬到山坡上,折上一把七里香,一边走边嗅着她的香味,拿回家插进灌了水的花瓶,顿时满室生香,五六天过了,依然香
2015-10-19 16:52撮箕又叫土箕,是农村中最常见的农具之一。这种农具过去都是竹编的,现在又有了铁皮、塑料、胶皮的撮箕,使用时通常和钩担配套。而过去的大撮箕全为竹篾编制的,主体部分如同竹撮箕放大三倍一般,只是撮箕系系不同于一般撮箕。取一根七尺长,刀把粗竹竿,正中用火烧成黄焦色,使其变软,趁热发软之时扭转两圈,约成九十度角
2015-10-15 19:13在三十多年前的农村,农民有四大任务:农业生产、抬田造地、修房建屋、筑路修桥。那时几乎无机械,全靠人力,而这后三项任务中,男人中的精壮劳力,都要从事抬石头这一繁重的体力活。田坎、路基、桥墩、屋基、堤坝……都要用石头。二百斤左右的石头两人抬,三、四百斤的石头三人抬(俗称抬秤),再大一点的四人抬,更大的八
2015-10-11 21:10在山中砍一根六尺多长,锄把粗细,上端分叉,如“U”或“V”字型,叉长约一尺五的硬杂木小树,去皮刨光,叉尖刮刨光滑,略微上翘,做成一农具——扬叉。
扬叉有何用?过去小麦、黄豆、小豆、绿豆、油菜……在脱粒时,通常薄薄地均匀摊铺在大场上。当太阳晒干,梿枷打上一遍后,就用扬叉将其翻转身。有经验的农民手握
2015-10-07 10:55三十多年前,我家老屋是个大院子,住了八户人家,院子大门口放着一个石碓窝。它高一尺二,长宽各有一尺八,是一块白色石头正中用石头錾子凿出一个拋物线绕对称轴旋转而成的拋物面,上大下小,上口直径约一尺四五。碓窝配有一大一小两个石锤和一个木锤。石锤约七寸至一尺长,品碗般粗,在河道里寻得那种光滑细腻质硬的柱形石
2015-09-24 19:43这条狗成了"丧家之犬",没有了主人的一条狗,真正无家可归。它是条成年母狗,个头在土狗里算是比较大,浅黄色毛发,走起路来蛮精神的,常在大街小巷中蹿来蹿去找食吃,食源广且丰盛,吃得油光水滑。开春不久,这条狗发了情,气味招引来了几公里外的十几只雄狗争相与之交配。猪三狗四猫一担担。仲夏之
2015-09-05 11:22陕南秦巴山区,属长江水系,年降雨量大,终年潮湿。近十年来,夏季局地突降大暴雨,次数之多,降雨量之大,破坏之严重,前所未有。伴随大暴雨,常为泥石流。滚滚泥石流,毁灭农田、公路、房屋、村庄、集镇、农作物、牲畜、人命。对建设成果造成的毁灭性破坏,正如干部群众感叹的那祥: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幸亏
2015-08-25 11:52十元钱都能买些什么?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能买72斤大米,1丈多布,500多斤青菜,200个馒头,能看100场电影,高档香烟两条……;现在能买4斤大米,1尺布,5斤青莱, 3个馒头,在电影院外听听声音,高档香烟2支……
就在那个年代,国家为了鼓励教师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出台规定:教龄(按对年计)
2015-08-05 10:10今天己进入二伏,一年中最热的时段了,可很少听到蝉鸣,偶尔听到也是那种独唱和二重唱了,再没了过去那种大合唱了。往年一入夏,从早到晚,蝉鸣声不断,天越热叫得越欢实。只有天下大雨时它才稍休息,雨停它便开始鸣叫。周边树多的地方,蝉鸣声就更大了,让人心烦意燥。听不见蝉鸣,就没了夏天的感觉,还有些不习惯。
2015-07-28 09:28过去听老辈人讲,好口彩就是一个好预兆,讨口彩也叫讨封赠。人一生在一此重大事件结点,如生老病死,婚丧嫁娶,乔迁修造,新春佳节,祝寿满月,上官赴任,特殊事件,自然灾害……都想讨个好封赠。有了好口彩,事物会向好的方面转化和发屉。据说十二岁以下的小孩和七十岁以上的老人离神最近,从他们口中讨口彩很准。有些长辈
2015-07-26 10:09- 上一页 12345 最后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