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明
上世纪,手推油印机也算是学校的大件物品,稍大点的学校,无论财力情况如何,都要购买一台油印机。我们县中的油印机由负责打铃的校工管理,由于学校校舍紧张,油印机安放在一楼楼梯间。油印机印东西须两人配合,一人持油筒滚动印刷,另一人负责把印好的纸揭起来。校工只负责印刷学校的公文,教师们要印试卷,同
2016-02-23 09:42陈永明
1980年春,我师范毕业到山区一所九年制学校任教,那时全校有两块钢板和两个钢针,一套在校长那儿放着,另一套在教导主任那儿,哪位教师需要用就到教导主任那儿去取。若遇期中、期终考试,钢板、钢针忙不过来时,也可以把校长那套借出来。这所学校很小,一个年级一个班,学生三十名左右,我代了五年级、七年
2016-02-22 10:10陈永明
我是学中学数学教育的,又长期从事高中数学教学,那些年进教室上课必拿五件东西:课本、教案、三角板、圆规和粉笔盒。
刚参加工作时没有粉笔盒,就常端着装了粉笔的大纸盒,端着纸盒装的粉笔既不美观还要小心翼翼,纸盒弄翻在地,粉笔全摔成短节节,粉笔就不好用,扔掉就浪费了。不久,学校有一老师准备结
2016-02-20 14:01远去的教具之二:教棍
陈永明
我刚上小学接受启蒙教育时,是文化大革命开始的第二年,语文老师也是班主任,是位女老师,她教我们识字是从用教棍指在黑板上写的“毛主席万岁!”开始的。她手持一根教棍,站在黑板的右边,用教棍指一个一个字,她读一声我们跟着读一声,她用方言,我们跟着学她发声的方言去读。如果
2016-02-19 13:43陈永明
今年秋冬之交,我到浙江工业大学参加市委人才办组织的一个培训班,我们同行的几人利用周末,到鲁迅故里绍兴,去拜谒中国近代大文豪鲁迅的故居。在参观鲁迅故居中,来到鲁迅先生接受启蒙教育的旧学堂——三味书屋。听导游讲,鲁迅的启蒙老师寿镜吾老先生是一个博学而又极为严厉的人,在他的三味书屋的案头上,放
2016-02-18 19:12吃饭速度快慢是个习惯,现在看来还是个个人卫生问题,有人还说是关乎文明程度高低的问题。古人说:“男子吃饭如雷吼,女子吃饭如蚊数。”也就是说,男人吃饭要快,女人吃饭应慢,这可能与古时男女社会分工不同有关,也是那个年代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所致。按照现代医学观点,无论男女老幼,吃饭都应细嚼慢咽,减轻胃肠消化的
2016-02-06 22:07陈永明
我曾经写过一篇《敬畏大树》的文章,在《汉中日报》副刊上发表过,后又收录在我的散文集《秦岭深处》一书中,今天我想再说一说这个话题。
一棵幼苗长成参天大树,少则百年,多则达几百年,甚至达数千年之久。她们受天地之灵气、釆日月之精华,承霜雪雨露滋润、遭雷电风寒摧残,还要一次一次遭受病虫害,人
2016-02-02 22:24陈永明
过去农村,三夏大忙季收割小麦,深秋收割黄豆,脱离用梿枷,而梿枷把小麦和黄豆脱粒下来的同时,麦糠、豆壳及打碎的秸秆末与其混杂一起,而要把它们从粮食中分离出来的最简单、最易行的方法是扬场,所用的工具就是木锨。
木锨是用韧性极好的水冬瓜树、柳树、桑树等木料,由木匠用工具挖制而成。锨板一尺二
2016-01-29 22:52陈永明
过去秦巴山区的农村,由于缺粮,广种薄收,到处开荒,种两年无了肥力就撂了荒,又重新换一山坡,重开了一片荒,就靠砍倒的树和割倒的草晒干后烧掉的草木灰做肥料。如果风调雨顺,这片开垦出的荒地能收获产量不低的苞谷、黄豆或者洋芋、萝卜来。
烧光了草木的山坡,土中的灌木根、乔木根依然和火烧前一样布
2016-01-25 10:42陈永明
铡子分为铡刀、铡墩两部分,铡墩三尺长,从中间分开成两半,两头用铁板杷两半相连,中间一指宽的缝隙,缝隙两边用铁板相镶,向外翻出三指宽的沿,沿上各有一排一指厚、两指宽、一寸长、相对排列的铁齿十二个。顶端有一小孔,配一铁栓用于固定铡刀和铡墩。铡刀长近三尺,刀宽五寸,刀背顶端成一圆曲线,刀脊至刀
2016-01-21 10:08- 上一页 12345 最后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