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虽没有信教,不知道人是不是真的生来就有罪。但我现在越来越佩服基督教的原罪说---它几乎从原点上把世间的悲欢离合喜恕哀乐解释得圆圆满满!

    关于人生的各种比喻:旅途,道路,小舟,流水……甚至张爱玲的“爬满跳蚤的华袍”,虽都不失形象,但都不如原罪说解释得彻底---市面上的各色教人处世的心灵鸡汤都不如

  • 在我30岁之前,我觉得我母亲是坏人,她总是无理取闹。从我记事起,她不是喝药上吊就是找邻里的麻烦,言语极恶毒,家里总是闹得鸡犬不宁。即使现在,我也仍觉得生在我母亲之下是我此生最大的不幸。我曾经是一门心思想着摆脱她:让她消失在我的视线之下,或者我远走高飞。如果有来世且可以选择,我不愿再作她的儿子了——可

  • “放假、回家、团聚”是现在年味的关键词,男女老少都差不多。我们小时候父母眼里的年味我们不大体会,但在我们孩童眼里差不多就是新衣服和好吃的。回家团聚应该也是有一定群体的,但不是主流。

    在“留守”这词还没冒出来之前多数乡村孩子对“思乡”“思亲”没有太多概念,吃穿的期盼高过一切。一年中吃的节日倒是不少

  • “故乡”在百度上的解释是:指家乡,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这个“或”字太有讲究,若是“和”字就大不相同。这样的故乡概念已涵盖很广了。其实在我心里,能称上故乡的条件要苛刻得多:出生并生活过较长时间(至少是童年期),这里应是祖辈的生活地,有血脉亲人,有祖居及祖坟(哪怕是遗址)。这在我们的父辈之前其实是很

  • 我人生的第一个有意识的欲望似乎和吃穿都没关系(虽然那时候那么缺吃少穿),而是想拥有一枚红五角星,虽然对那时的百姓生活没有太多具体的印象了,但视觉基调大体可以和后来在影视中看到关于那个时期的场景相印证。那个年代似乎全民追捧军人,流行军人元素。红五角星,棱形红袖章,毛主席像章,军绿衣服,不是当兵的也希望

  • 现在人多强调群处,所谓团队精神;比较排斥独处,以为融入不到集体,不能与人协作。我以为对于小孩来说似乎可以这么觉得,但对成人来说,不能这么看。

    现在人其实不缺群处的机会,缺的是与自已相处的机会,多数职场上的人私人时间已经很少,安静的时间更少,能用来思考的时间太少,即使一个人也未必是真正的独处,眼前

  • “初心”这词现在越来越常被人提起,也说明越来越多的东西离初心远了。当越来越多背离初心的匪夷所思成为司空见惯, 人就成了丢了初心的怪物。

    阳光,空气,水

    阳光,空气,水,这大自然的三大件在潜移默化中即将一件件变成危机中的稀缺资源,再变成明码标价的商品,水卖钱早已是顺理成章见怪不怪的事了。按商业

  • 记得不多久前(大约八九十年代),我们耳边的时髦词语是”化纤“”晴纶“”人造XX“,总之就是加入了”人为“因素的东西都高大上了,要是谁穿着一件人造革的衣服那是足以值得炫耀的资本,如果哪个小孩碗里吃的人造蛋,那是要让同伴眼红的……现在好像正好相反了。

    现在是”原生态“”纯手工“”传统““土法”“野生

  • 对那些传统大道理现在有两种极端,要不就厚古薄今,好像连穿衣戴帽也要回到从前穿汉服长袖翩翩的读经时代;要不就是极反感,以为早已过时,应该“与时俱进”丢开孔老诸子那一切,口水战很多。我总觉得那些道理对一个识字的人---哪怕不太识字的人理解起来也并不难,为何还要如此反复地炒冷饭?!细思后才明白:人们对天道

  • 最近看老家刊物上一篇当地作者(应该是60、70后)的文章,写他父亲,和那个年代里大多父亲一样,寡言,执拗,纯朴又冷峻,子女大多不易感受到父亲的温情,作者说他小时候听到父亲说的最暖心的一句话就是“饭要吃饱”。这样的几个字却让我深为震憾,眼前浮现那个年代所有父亲说这话时的表情。

    这几个字只有经历过那

  • 上一页 12345 最后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