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到一定的年龄,名利之心淡去。听人说,用笔写下美好的人事,对健康有益。我因此曾尝试想写点诗,但是提起笔来,却发现诗歌不是那么容易写的,要么写不出来,要么勉强写出几句,在别人否定之前,自己就先否定了。有人说,写诗是需要天才的,想来还真是。除了需要天才,写诗还是一项苦差事,大诗人也莫能例外。不要说李贺
2015-05-17 20:14拔开历史的迷雾,重见大师的风采。教条主义带给我们的精神之伤渐渐远去,我们不再如斯迷惑,问题是,我们是否在走出观念的谬误后,通向一条美好的生活、思想之路。
今天当我们翻阅一些有价值的文字、思想时,其实发现它们早已不是新命题,而是一个个在理论的重负下,被层层遮盖,久不见天日的命题。革新往往意味着复兴
2015-05-10 07:18老家故园有一棵杏树,多少年来一直活在我的记忆里。
听母亲说,杏树是在哥哥小时种下的。村里来卖杏子的,母亲为哥哥买了一些,吃后就把杏核埋到园子里,后来就长出来小杏树,再后来杏树长大了。我小的时侯,杏树己经开始结杏子了。
每年春天来的时侯,杏树几乎是第一个开花,粉红色的小花开满枝头,鲜艳异常,我
2015-05-01 20:17二十世纪前半的中国自由主义者是一个小圈子。因为他们中的很多人有着西方教育的背景经历,圈子虽小,影响不小。当年胡适回国时,说了一句“如今我们回来了,一切要大有不同吧”,很可以表现他们的自信。或许喜好自由乃是人的天性,权利欲求本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不论蛰伏多久,终究要生发出来,差的只是那一声惊雷罢了
2015-04-25 20:56读周作人的文章感觉到的不是讽刺、挖苦,不是战斗,他的文章充满了学问和自由的气息,那种气息完全可以让人张口呼吸。
初识周作人是在20几年前,经过四平的书店时买了一本他的文集。在粗略地读了他的几篇文章后,给我留下一些清淡的印象。周作人的文字是慢的,清淡到几乎无味的程度。不过最初的直觉是喜欢的,知道自
2015-04-12 09:34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古人是很看重文章的,立言被看成三不朽之一,但我没有这样的理想,读书写文字,不过是自我愉悦、自我抒发罢了,没想过要在人类的文明上添砖加瓦。这或许与我的有些悲观的认识有关,自人类蒙昧开始,到今天互联网时代,够得上是文明世界了,铺天盖地的文化让人目眩。如果文明的发展能让人变
2015-04-02 21:25一八九四年,清光绪二十年,河北省滦县李连贵兄弟跑关东来到东北,在吉林省梨树县落户,创设兴盛厚肉铺。因为看到买的猪都太肥,遂自家养猪来做熏肉。有一次煮肉时,他有意加进了二三十味宽肠健胃的中草药,煮熟的肉取出来之后,经过熏制,色泽变得金黄,油光瓦亮,香味扑鼻,使人食欲大增,由此,创设了具有特殊风味的李连
2015-03-17 20:26人被逼到墙角,就会转身。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会被迫做出违反自己意愿的事。林冲的个性和社会地位,不会想与社会为敌,最终还是上了梁山,把枪投向了埋葬自己的体制。
皇帝的新装,在一种心理压力下,成年人无一例外地选择了说假话,只有不太懂得趋利避害的儿童才发出了石破天惊的声音。文革是中国人永远的梦魇,给
2015-03-02 19:13把眼光放在社会,关注家国、天下,是多数先秦思想家的思想取向。为了救治礼崩乐坏的社会,孔子一生追求仁的理想。孟子和韩非一热诚一冷峻,但都是向统治者说话,向当权者建言,贡献自己的治世良策。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社会理想,向往的是原始至德之世,绝圣弃智,眼光向回望,认为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智慧出,有大伪。
2015-02-09 21:01一年里春夏秋冬,自然以它不同的面貌装点着小城,告诉我关于流年的变换。三年,人生中不短不长,在一个学子的眼里,充满色彩,装点着生命中的一段绚丽时光。
每次来小城,都有一种故友重逢似的亲切。踢踏在小城的街道上,一切是再熟悉不过。三年,让人有了太深刻的记忆。每一条街道,每一道小巷,都很亲切,静静的,似
2015-02-04 20:43- 上一页 12345 最后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