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絮满天飘

    那一年的寒假我没有回家,在清华大学的企业打工,大年三十公司给留守的员工送来一台旧电视,大家围坐在简陋的宿舍里看春晚,有一首歌唱到:“又是一年春来早,柳絮满天飘”,让我想起远在江南的家人。

    离开江南二十多年,很多事情记得已经不是很真切了,也淡忘了江南柳絮飞舞的情景。在北京柳絮是遭人

  • 留给孩子的记忆之“抓蝙蝠”

    蝙蝠这种动物到处都有,家中墙壁就住了一窝,一到夏天蝙蝠一家唧唧的吵闹,窸窸窣窣地打斗,不让人安睡,晚上还不时从暖气包和空调里钻出来一两只,在房里扑腾,把孩子给吓着了,只好用毛巾包住扔出窗外。

    蝙蝠在老家也是极多的,夏天的傍晚满天都是。在老家蝙蝠叫做“檐老鼠”,老人

  • 留给孩子的记忆之“杜鹃”

    简单说江南的美就是山清水秀,“山清”大概是说山上青翠的植被,近年来生态的恢复,植被更加繁盛,到了春天满山青黛实在养眼,令人心旷神怡。不过也有缺憾,植被茂密了杜鹃失去了空间,漫山的红杜鹃看不见了盛况。

    我很喜欢杜鹃,因为喜欢的人多长在山野的杜鹃被培育成盆景,在北京的花

  • 商标“没有用”

    作为一个知识产权圈里的人,说商标没有用是要挨大棒子打的。诸位先不要激动,且听我慢慢说。

    苹果公司在中国向汉王买的IPHONE商标,又被华冠公司告IPAD商标侵权,腾讯公司开发的微信迅速风靡,但是微信商标却被别人注册,马云的阿里巴巴商标也出现过状况……苹果、腾讯、阿里巴巴这些都

  • 知识产权的三个江湖

    从专职知识产权律师到企业的主管再涉足农业领域,朋友们都说我跨界太大,我则认为始终运用了知识产权思维贯穿我所从事的工作。

    在一个行业做久了,举手投足都能看出行业特有的气质来,也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比如做律师久了权利意识渐为浓烈,再也没有轻易的相信,总得有证据才肯心悦诚服。而

  • 外国人眼里的中国

    外国人究竟怎么看中国人,总有些令人好奇。近来读西方传世经典著作似乎看到了一鳞半爪。

    外国人写中国的书大家最熟悉《马可波罗游记》,老师说外国人被中国的繁华富庶所吸引,为此哥伦布在寻找前往中国航线的途中发现了新大陆。国外的书却说哥伦布是想去印度买香料,现代研究高度怀疑马可波罗是

  • 敬畏自然

    当首都北京及大多数城市被雾霾笼罩时,我们常常回忆起小时候的青山绿水,那时的天很蓝,那时河里的水可以直接喝……当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我们也发现果蔬越来越没有味道了,记忆中的蔬菜是甜的,那时水果的味道很丰富……

    小时候我们过得很生态,村里家家户户都养鸡、养猪,鸡自己觅食、自己到鸡埘

  • 少空谈多实干

    柴静制作的纪录片《穹顶之下》赢得了前所未有的观看数量,人们到处都在谈论这部纪录片、谈论柴静,有人赞扬柴静,说她是中国的良心,新任环保部长陈吉宁说:柴静的工作让他想起美国作家蕾切尔•卡逊写的小说《寂静的春天》。有人说她动机不纯,数据造假,研究方法有问题,甚至指责她是特殊利益的代言人。

  • 教育父母

    初读梁实秋先生文章《教育你的父母》,对教育父母的说法有些惊愕。梁先生生活在对传统文化激荡反思的民国时代,先生在近一个世纪前提出教育父母的说法放到现代都有点惊世骇俗。

    与民国相比我们的文化并没有多少进化,现在的舆论竟然想要回归到梁先生更早的传统。美国的明斯溥在一百多年前写了本书叫《中

  • 网上购书记

    小学到初中都在农村上,那时,除了语文、数学等教科书外见不到其他的书,上了高中才有机会看到课外书,不过借而不读,往往翻几页就失去了耐性。大学念的是文学专业,照理该读很多的书,却借口古今中外的名著老师都讲过,就没有必要去读了。大家都知道要读书,但是总有千般的理由没有去读,人到中年该看看书

  • 上一页 12345 最后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