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榕成林,巨荫如盖,铺满了村头几亩地空阔大土埕的上空。晨则在月色中,三两声啁啾鸟鸣,既而群噪,如海如潮。村里的讨海人就赤着脚,咣咣咣地急步穿过榕林,向东而南,出海去了。昏则群鸟归林。数以万计的麻雀象云一样从大幕山、从田野、从海边归来,急急地停在几层楼高的树枝上,占据了全村的最高处,仰天长鸣,豪情万丈
2015-12-31 11:30家园
我的外祖母九十多岁了。去年过年我去看她,她还送我到家门口,倚着石门框望我远行,象个孩子一样喃喃责我:“下次早点来,好坐久一点。”我反复握着她的手,连连应承。
今年回去,妈妈说,外祖母时醒时迷,有时还认不得人。见到生人来看她,就吃惊地问我小舅:“酷,这是谁?”仿佛一个胆小的孩子。我舅妈还
2015-12-28 16:32传说
亲人的内心感应是真的。我在我祖母临走之前,总是睡不实,总做不好的梦。终于在一天梦见,现住的房子大门洞开,我的心被人挖去,大哭,追出门去……近午,我开着车的时候,我爸爸就来电了。我说我知道。虽然祖母并不是什么病,只是近九旬了,自然地衰老。虽然没有征兆,但梦却是真实无误的。
我小的时候,也
2015-12-21 16:50四十年前。阳春三月,春种之后的小半个月,乡村里会在雨雨晴晴间多出一小段稍闲的时间。此时,大人们会抓紧统筹一年里的大事小情。说媒的说媒,找契兄弟的找契兄弟,问卦的问卦,还愿的还愿,出远海的出远海,出外找工的出外找工。
小孩子则不理会这些,光顾看着日头玩耍。雨天里,冒雨到小溪流里,泛一种用剑麻尖尖做
2015-11-24 10:57海乡的早晨
“咕咕,咕咕……”80年代初,村头古井边,一只栖息在古槐树上的老布谷鸟,趁着凌晨的月色,吞吞地呼号着。闽粤交界的这个古老村庄因而更加静谧、深沉。
“叮咛,叮咛。”零星几声的旧式闹钟声如村外小溪般清凌,只是从村头到村尾响不了几声就被心疼自己老公和孩子的新媳妇们一囫囵抱在温软的胸怀里
2015-11-13 14:21村北一条溪,其实可以算是高墘村所在的大埕镇的母亲河了。这溪流起源于武夷山余脉北来集结而成的、在大埕湾北部有数百米高又层层叠叠向北向西滚滚绵延、擎了半边天的大幕山。自东北而西南,滋润着大埕全镇的近半田地,再贯穿大小村庄,继又与数百年前围海造田所成的东风埭水网连在一起,交错复杂,滋养得几十里水坡荷红鲤肥
2015-10-29 14:10高墘村记旧
一
乡村人其实最尚斯文。你看,高墘这两个字,就是乡村里不识得几个字的老辈人反复斟酌议出来的。本来是“沟边”,就是一条水沟的旁边,因从方言来讲是一样的音,就美化成现在这两个字,并正式地写入各式的证件、文件。连被老辈人认为远在天边的暹逻寄来的番批也都工工整整恭恭敬敬地写了这个地名,如
2015-10-13 12:05西屋
西屋实是东屋,只因座东向西。西屋是我小时候与父母及两个弟弟的居室。室中有大灶,门廊居南有双拖灶。我二婶婶还未过门时,又时常是一家三代九口人的用餐之地。西屋祭有地主公、灶公。我至今没有细问,但我一直认为它是仅次于我爷爷奶奶住的南屋,是祖屋中的重地。况且它居于全个家族围院之后座中位,屋门石框横
2015-09-23 16:32回乡记
一、车上
大鸿决定清明节回去。一路紧赶慢赶,此刻他才从容地上了开往厦门的动车,并于挨挨挤挤的人群中找到了靠窗的一个座位。一切顺当了,他吸了口气,远望着,好像隔着车窗都能体验到城郊的鲜活气。高铁真好!他由衷地感叹,并由此联想到邓公80年代在日本新干线上那句:像风一样,推着人走,这就是现
2015-09-17 16:16一身清风归去来
二十八年前,十五六岁的我们从全国十四个省份来到广州西郊的一所学校读书。我们的第一任班主任就是卓老师。
卓老师是数学老师。“数学使人周密”。所以,卓老师格外地严谨、严肃,甚至严厉。
我那时候算是个规矩的孩子,卓老师怎样严法,我自“从心所欲不逾矩”。但对于班上大多数的同学来讲
2015-09-09 10:43- 上一页 12345 最后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