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倒伏的生命意志

    ——谢守华《知青日记》序

    张永柱

    知识青年简称“知青”,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是一个高亮度的词汇,大报小刊乃至陋巷荒陌,都因这个词而变得炯炯有神。时代变迁,彼时此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早已成为了历史的回忆。

    谢守华先生在《知青诗抄》梓世后又推出他的《知青日记》,似乎

  • 药材村赋

    走进药材新村,拉开中秋序幕。雨潇潇,珠落玉盘;月朗朗,辉洒荡上。

    谋道镇,利川之仙域;药材村,谋道之宝肋。宝贵者,青山绿水也!绮美者,花城凉都也!守祖上煌煌留遗,创世纪巍巍边城。时代进步,万事兴也;时势发展,百业盛也!鸡爪黄连之乡,五十九个楼盘,五十九处仙境;绿荫如盖之邑,五十六家

  • 赵同庆赋

    人生之呱呱,乃问世宣言;生命之焕焕,乃盛世华章!

    吾友同庆,黉门朋辈。谈及尊姓,百家姓居其首;论其才学,万三中排前茅。苏马荡重逢,已非寒窗学子;老万州再聚,是为府上飨客。往事云云,交流晴耕雨读;寄语菲菲,私论红男绿女。中外爱情名著,悄悄浏览;古今浪漫诗篇,窃窃吟诵。

    时代变矣,

  • 读写刘谦郎

    谋道小区门口几家餐馆和超市,老板一早起来会临街摆好高凳矮椅,人们只管随便去坐,这是当地一大礼俗。我习惯端杯涩茶,选一张有靠背的椅子,坐下来听各地邑客的方言百事,看小镇上过往的风情,看那些花枝招展的半街徐娘。

    我看他们,说不准别人也看我。“新月派”诗人卞之琳就写过“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 文化觉醒,草木亦有嘉声

    ——周良彪《野阔月涌》读后

    周良彪同志的《野阔月涌》出版后,又先后读到杨秀武先生等推介的诗文和书评,感悟良彪的文学轨迹中,对乡风乡景和世上人文的书写,或跳跃或沉思,已抵达一种超越式的优质境界。我的学习习惯是读好书,让精神归位,所以我更愿意把这篇读后感放在虎年,作为新春

  • 一首诗与一面旗帜

     

    杨秀武

          

    张永柱老师要我为他的诗选《苏马荡 生长诗歌的地方》写序,我爽快答应的原因是,借用这样一个方式,作为见证人,把恩施诗歌创作发展的真实历史,告诉给恩施诗坛今天和明天的诗人们。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著名诗人和翻译家、《诗刊》资深编揖陈敬容女士,

  • 《金秋牧语》序

    梁家新

    初识永柱兄,是45年前的一个秋天,现在为他的巜金秋牧语》作序也是一种巧合。上大学时的永柱兄总是穿着一件中式上衣、宽松的裤子、脚蹬一双布鞋,在那个黑蓝为主色调的年代,仍显得十分朴素。他常常叼着一支香烟,操着一口川音,幽默风趣,常引得同窗哈哈大笑;他好诗喜文,满腹经纶,与

  • 天赐仙域 诗捐广乐

    ——张永柱《荡上的情歌》序

    诗者,扬正精炼之佳文;歌者,顺韵合辙之妙音。古有五七之格律,今有随意之长短。褒扬人物、赞美胜景、讴歌时代并抒唱盛世,皆有诗歌之责也。

    张老之诗,正乃其中。字里行间宣传齐岳山,情真意切推举苏马荡,言辞无不深藏对鄂西之爱恋,语意有着尽显与年龄相

  • 诗讯:生活如诗,生命如歌

    ——张永柱诗歌作品鉴赏会

    2021年8月13日上午,“张永柱诗歌作品鉴赏会”在苏马荡“候鸟”文化艺术中心举行。

    张永柱六十年代开始诗歌创作,七十年代即在当时的诗坛崭露头角,在八十年代,是湖北著名青年诗人;2017年到利川苏马荡避暑,旧地重游,深感变化巨大,勾起蛰

  • “异视角”

    ——话里话外话再宏

    太阳照射到冬天的阳台上,泡一杯香茗,读一本好书,是很惬意的事。

    我现在读的是一部论文集。论文,不容易写,也不大容易读,我学了几十年诗歌,至今成不了气候,少有长进,与我理论内功薄弱、底蕴不够很有关联,虽然诗论书籍不少,从没认真读过。缺乏理论支撑的实践往往浅尝

  • 上一页 12345 最后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