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童年

    我是一九四八年春出生在鄱湖边上的一个小村,正处在新旧社会交替之时,也当然是在落后的模式里成长。

    五十年代初,农村还是单干。父母是农事好手,另外父亲还会弹棉花,所以家里还算殷实。

    也许是农业落后产量低,也许是老祖宗留下的习俗,我家吃的饭也同样是掺杂的和饭。我最不爱吃的是大麦饭,吃

  • 鸟声里的乡情

    离开农村老家快六年了,县城四年,九江也快两年。虽然生活在繁华的都市里,但总是觉得缺点什么。缺什么呢••••••,啊,就是小鸟那如歌似语的欢叫声。

    如今,城市里虽然也有鸟儿,但是不多,不是随处可见鸟儿的踪影,更没有 唧唧 啭啭绕耳不断的鸟鸣声。

    春天,是鸟语花香的季节。

  • 昔 日 学 生

    教书四十年,令我心里热乎的也有过几次。因此有时也觉得教书匠虽苦,却也有种苦的滋味。

    大年三十,人们总爱在自家门前贴上一副红对联,给新年图个吉利(由来已久的传统),其实主要是增加新年的喜悦气氛。买上几张红纸,早早地找个先生写吧。我这是大村子,可就忙坏了我这个当老师的先生,每年年

  • 暖暖的年火记忆

    过年,在那农耕时代,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是特别幸福的日子。那年火,那年夜饭,那年的味道,那是多么的迷人啊。现在回想起来还是甜甜的。

    进入腊月,年味就慢慢地有了。这时,普遍能看到,家家户户都在做红薯糕、晒薯片(农产品糕点,也是小孩的零食);接着是蒸糯米饭(用糯米饭晒成糕米),

  • 藜 蒿

    藜蒿,对于生长在鄱阳湖边的人来说,实在是再熟悉不过的一种湖边蒿草,特别是近些年,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了。

    藜蒿的别名叫狭叶艾,又叫水艾,也有叫柳蒿的。本草纲目记载藜蒿利湿清热,利胆退黄;民间也常用来防治急性传染性肝炎,而且没有一点副作用。

    记得小时候听奶奶说的一句民谣:藜藤

  • 为万泰城点个赞

    万泰城在八里湖新区西北角,真的是水景花园式的生态居所,确实有一直被传颂的骄傲。

    我是在八月底来这里。

    刚来到B1区东门,我就被西门的景致设计,深深地吸引住了:梯田式的四叠泉似的小溪小谭,从高高的区内,随地势一路下落,到本区外围的路基旁。本来从外围路基到保安办公室的距离也就

  • 黄梅戏团胡绍坤老团长

    去年吧,县城又组合了个黄梅戏小班子,配合时政宣传,也演点古装戏。虽然,那个负责人工作热忱万分,也很有时下“领导艺术”(安排领导讲话都是按职位大小排顺序,即是时下的权力分配。呵,不这样,有鸡汤喝吗?);但总觉得没有原先那个味,不光是临时凑合,还有世俗的缘故吧。

    说起黄梅戏

  • 大侠叶老七

    光绪年间,都昌金街岭曾经住着一位告老还乡的镖客大侠。他的名字叫叶老七,虽然是正宗都昌人,可他一直在外行侠走镖,所以当地很少有他的传闻。据说他是南京震元镖局第一镖客大侠,比谭息事的师傅还要厉害多了。

    当时的晚清王朝早已处在腐败没落风雨飘摇阶段。所幸的是,总有那么几个忠心耿耿办事的朝

  • 老裁缝汪解松

    幸福路金虎家具店旁不远处,有个小门铺,铺头牌书:时装制订、缝补衣裤、换拉链。一位七旬老师傅,在一部当门摆放的平车上,熟练地摆弄着衣料。他就是裁缝老师傅汪解松。

    提起汪老师傅,原北山乡几乎无人不知,都说他是个很受欢迎的好裁缝。

    汪师傅十来岁就跟父亲上户做裁缝,十四五岁,就单独

  • 大侠叶老七

    光绪年间,都昌金街岭曾经住着一位告老还乡的镖客大侠。他的名字叫叶老七,虽然是正宗都昌人,可他一直在外行侠走镖,所以当地很少有他的传闻。据说他是南京震元镖局第一镖客大侠,比谭息事的师傅还要厉害多了。

    当时的晚清王朝早已处在腐败没落风雨飘摇阶段。所幸的是,总有那么几个忠心耿耿办事的朝

  • 上一页 12345 最后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