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鞋子》这部电影我看了两遍,无需多说,相信看过的人大多都会被它感动到。

    趁着记忆清晰,趁着感动还在,我想写一篇影评,谈谈自己的看法。

    就不按照讲故事的方式层层递进了,只挑选一些在我看来很有意味的情节略作品评,想看故事,还是直接看电影来的爽快。

    下面谈电影。

    最先出现的是一位老人修鞋

  • 2010年的今天,我在QQ空间里写下第一篇文字,算是开启了我的写作之旅。到今天,刚好七年。

    大多数中国人都比较喜欢用整数来纪念,比如五周年、十周年、二十周年……可我却偏偏选择了七周年。我并不喜欢“七”这个数字,之所以选择在这一年的这一天写下这样一篇文字,并非偶然,原因最后说。

    学生时代,我并

  • 想了许久,终究不知道要写些什么,也不知道写下来合不合适。

    因为没有加任何“父老乡亲”的微信,所以他们在朋友圈发起的筹款活动直到结束了,我都不知道,因而也就“躲掉”了。

    前几天有人打来电话,问我知道“他的事”吗?

    我说,知道。

    她也没做长篇大论,只说大家都捐了款,并劝我“你也捐点吧”。

  • 偶尔会看到一些关于“没教养”的公号文章,比如“没教养,比没文化更可怕”“你是没教养,不是性子直”“你就没教养,装什么真性情”“没教养和随性是两码事”。

    每当看到这类文章,我总觉得可笑之极。

    弱弱问一句,当你们写下这类文章的时候,难道就没意识到自己也很没教养吗?(算我一个)

    我并不反对他们

  • (前几天,我发了一条朋友圈,大致意思是说,我要开启“部分可见”功能,只把我看过的书“晒给”想看的人。有朋友不以为然,说我是不是“想太多了”。我觉得有趣,决定写下来,算作愉事,供众一乐。)

    以下是正文。

    我是不敢自夸书读得多的,而真正喜欢上读书也是从去年夏天才开始的事。

    大概十月底,我开始

  • 2012年的夏天,我大学毕业,只身一人去了北京。

    当时的想法和大多数刚去北京的毕业生一样,期望能在这里实现自己的梦想,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在北京做的第一份工作是商场店面装修。晚上工作,白天睡觉,还经常出差,每次半个月到两个月不等。赶项目的时候,二三十个小时不眠不休也是常事。

    这些在我看

  • 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在知乎上看到黑刘同和张嘉佳的回答,比如“读一本烂书是什么体验?”下面就有很多。未经允许就不截图了,感兴趣的可以去翻翻。

    我今天不是要为他俩辩解,也没什么好辩解的。喜欢与否本就是个人行为,无可厚非。

    只想谈谈自己对这两位作家,以及这类被称之为“烂书”类书籍的看法。

    先说张

  • 过去的两个月,我写了二十余篇文章,算是一段高产期。本来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我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因为这里面没有一篇是让我满意的。

    这不是谦辞,也不是违心话,我真就是这样想的。

    每次写完后,我都会投放到好几个平台,以便让更多的读者看到。说得功利些,算是为个人的公众号打广告。这也不是谦辞,真就

  • 有人看了我的上篇文章后,想知道我当初那篇日志到底都写了什么,竟至造成如此大的误会。

    我当时认为,一切祸端都是因为那篇日志,因为文字功底太差而没把问题说清楚。如今细细想来,才发觉文笔差只是起了导火索的作用,但引燃导火索的,却是日志下面的评论。

    评论的大致内容是这样的。

    有一个朋友在评论里说

  • 本不打算再提这事的,毕竟已经过去很久了。但我心里却总是惦记着,一直过不去。

    思虑再三,觉得还是应该站出来写一写。

    闲话少说,直奔主题。

    我今天是来道歉的。

    缘由要从几年前说起。

    在一个“拂堤杨柳醉春烟”的四月,我只身一人去了趟杭州,刚巧有两个大学同学在那儿工作。

    在前往杭州的

  • 上一页 12345 最后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