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秋,早晨,阴沉沉,冷叟叟,我们以书相知的一行五人耐不住五泄寺前那片银杏林在阳光下泛出的那种特有金黄的诱惑,等不到好天,便相约专程赶赴五泄。

    位于五泄湖北部的桃源,长约1300米,占地21公顷,是从主入口五泄湖进入核心景区五泄瀑的必经之道;沿桃源一路走去,苇洲夕照、桃源人家、书院流香、碧树映涧、

  • 有山便有“骨”,有水便能“活”,山水相匹,地灵人杰。就水而言,“洋潮汪汪,水格之富。弯环曲折,水格之贵。”(《博山篇·论水》)“水见三弯,福寿安闲,屈曲来朝,荣华富绕。”(《水龙经》)。“河水之弯曲乃龙气之聚会也”,“曲则有情”,“曲则贵吉”。所以,古人选址,讲究背山面水。诸暨古城,背山,背靠陶朱山

  • 有朋自远方来,总夸诸暨的居住环境好!这回来了位从事生态学的北京朋友,我除了款待以好书好酒外,还驱车带他环城绕了一大圈,看着车窗外浓浓的绿,他真的醉了:“诸暨的公路绿化,美观,大气,着实领了北京城之先呵!”

    我们走环线,上市南路,钻耀江隧道,过世纪大道,奔绍大线……真的,家里的好书好酒没有醉翻这位

  • 《越读》有味,有二种味,一种是雅味,一种乡味。

    《越读》,是“雅人”制作出来的“雅什”,字字透出“雅味”。读《“霸王琴”逸事》,记忆最深--老雨说,前不久,景楼先生得上上蟒皮一条,谓“百年难遇。又取其最佳者精制二胡两把,自珍若宝,欲私藏而自用之。然老天有眼,却被我撞破。先生心软,被我死磨硬缠,终

  • 永和六年(350)王羲之任会稽太内史,谢安向王羲之要纸,王羲之从库房里拿出九万张绍兴纸,送给谢安。纸在当时还是一种较为贵重的文化用品,一次能拿出这么大数目的绍兴纸送人,说明当时绍兴造纸业已是相当发达。

    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王羲之偕友41人在兰亭雅集,即兴“拂蚕茧纸走鼠须笔成兰亭集序”。王

  • 因为家有几柜书,有时候觉得自己的精神世界十分“富有”,看人不免流露出“孤傲”的眼神,常常连走路也有些“飘飘然”。

    读罢《古书之美》,知道当今世上竟然还有个著名藏书家韦力:47岁的男子,衣着素净,低调身份,每年投入六百万收购古籍。凭个人之力,收藏古籍逾七万册。“唐、五代、宋、辽、金之亦有可称道者,

  • 66、我读散文

    我读散文。

    我读苏东坡。我读苏东坡的“博”,读苏东坡的“达”,读苏东坡的“如潮”,读苏东坡的“一泻千里”;读苏东坡的自由豪放的阳刚美,读苏东坡的活泼流畅一气呵成、如同行云流水挥洒自如的自然美。苏东坡的散文句句如罄、字字如鼎,读来似铿锵作金石声。

    我读朱自清。先生每每在淡雅

  • 65、读董桥

    《董桥文录》看到最后几篇的时候,我停下来,不忍心再读了,生怕读过之后会没了挂牵没了念想――

    书不读完的时候,那牵挂的感觉是美好的,象是枕下藏着的牛肉干,就那么珍藏着,舍不得吃,舍不得让这美妙的感觉没了下文,没了延续,没了那份念想。近年来,所读书中,惟独董桥的散文生出过一种让我喜

  • 64、永远的唐诗宋词

    于唐诗宋词,我情有独钟。读小学时,就能把课本上所有学过的诗词倒背如流。高中毕业回家,从邻村兆丰先生处借得一本《唐诗三百首》,整整抄完四个笔记本。

    当从买下了《全唐诗》、《全宋词》,才知道自己所能背诵的那几首唐诗和宋词,不过是沧海一粟。于是,便重新又疯狂地读。直到年过花甲

  • 59、毁书之痛

    在念完高三那年,一夜之间“文化大革命”骤至,好端端一个诸暨中学图书馆,被造反派闹腾得天翻地覆,当时,面对那被撕得粉碎身首异处满地狼藉的书籍我痛心疾首浑身发抖,惨景至今挥之不去犹在目前。

    60、赠书之神圣

    女儿自师范毕业工作后,逢我的生日,给我买过三回书相贺。每回接过女儿的

  • 上一页 第一页 6789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