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2地理必修3说课教案

发布时间:2016-12-02 04:16

气压带是由于地球表面纬度高低不同,接受太阳辐射的多少不同,于是形成不同的气压区域,这些区域就是气压带。下面是小编为您带来的高2地理必修3说课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2地理必修3说课教案(一)

一、 教材分析和处理:

1.新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 、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其影响贯穿于整个初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地位十分重要。

3.教材思路分析:本节课主要三部分内容使用3课时完成教学。

第一部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知识的延伸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下一部分“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基础。

第二部分“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是在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上,将理想状态,不考虑地表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分布等形成的大气环流进一步复杂化,当考虑海陆分布的影响后,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会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尤其是北半球,这种影响体现的特别突出。

第三部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以案例的形式,说明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关系。

4.课时安排:共3课时,本课时内容:第一部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5.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 6.教学难点: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通过FLASH动画、侧视图、立体图等方式多角度突破本课时中的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⑴ 知识目标: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规律。

⑵ 能力目标: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通过立体几何图的讲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⑶ 德育目标:使学生亲身经历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上学期的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对本节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但仅感性认识到全球有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对其形成过程和季节移动等一无所知,理性认识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差,而且受考试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处在被动的学习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学中运用动画演示这种生动、形象的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四、教法和学法:

⒈ 教学方法和手段:为了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余地,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以合作、探究、活动法为主,学生探究和老师点拨相结合,小组合作探究和学生个人探究相结合。由假设到验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突破教学难点,也让学生初步掌握假设—推理—验证的地理科学方法。

本节课内容抽象,且理论性极强,针对高一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结合动画设计,帮助学生理解消化。

⒉ 学法:“教是为了不教”,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的懂,而且要使学生懂得学。

(1)要教给学生读图识记的方法,让学生学会以文解图,以图忆文,培养学生读图理解识记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提高探究能力。

高2地理必修3说课教案(二)

一、教材分析

第一节内容包括: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主要围绕大气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这一主线展开的。内容的安排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大气的受热过程主要讲述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温室效应),主要阐明大气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到达地球以后的能量转换过程。而太阳辐射能量的分布不均及其能量转换,又是产生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也是形成一切大气过程和大气现象的重要原因。因此是本单元重要的基础知识,在逻辑上起着铺垫作用。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学生能说出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2学生能说出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3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温室效应。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

2学生能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3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生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不同观点间的辩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明确人类活动应如何趋利避害。

2、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理由:这些都是基础知识和技能,对于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都大有帮助:也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理由:大气的受热过程具体包括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是本章的基础,掌握了这部分知识,也就达到了本节课的要求。所以定为重点:而且该内容较为抽象、难理解,所以定为难点。

二、学生分析

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大气现象比较熟悉和感兴趣,但对于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一抽象现象感到难以理解,要运用原理来解设一些常见现象,难度更大;而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本节、乃至本章的基础知识,起着铺垫作用,这必然要求学生深刻理解、掌握、会灵活运用这部分知识。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多媒体演示、导学法和程序法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四、说学法指导

1、 让学生重视图文转化,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

2、 学习地理知识的观察方法

3、 掌握地理理性知识的逻辑方法

4、 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理由:本课文字简洁,图象丰富,色彩鲜艳,主题突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应紧密联系教材中的插图,将抽象、深奥的大气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象,弥补同学们感性认识的不足,巩固理性知识,并能灵活运用。

五、课堂设计的整体思路:

本课的指导思想: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以“创设有效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为课堂模式。积极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学生活动为课堂主要组织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相互讨论、合作式学习的学习方式。

因此在课堂上,我准备采取整课问题情境与阶段问题情境两部分来进行。创设特定的地理情景,在情景学习中思考、质疑、讨论,达成共识。力争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参与到课堂中来,在学习中理解,在学习掌握,在学习中提高。

六、教学程序:

基于以上的思路,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归纳总结。

导入新课:

(一)在地球的圈层结构中,地球的外部圈层可分为哪几个层次?(学生思考,并回答)理由:由第一章引入到第二章内容的学习,体现衔接性,自然过渡

(二)创设整课问题情境,整课内容可分成下列几大问题情境:

1、 大气圈——“地球的外套”具有哪些作用?

2、 在赤道处的乞力马扎罗山(5895米),山顶终年积雪,为什么?

3、 深秋季节,农业生产中为了防止晚熟的庄稼遭受霜冻经常在田地间燃起一堆堆篝火,你认为他们这样做对防御霜冻有作用吗?为什么?

4、 在冬春季节,市场上有新鲜的西瓜、黄瓜等。你知道它们是在哪里生产的吗?你了解它们的设计和生产原理吗?

理由: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在每堂课的起始阶段,学生对新课的内容和教师在新课中的教学活动怀有好奇心,注意力也比较集中。教师把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创设成若干问题情境,用新颖的方式、生动的语言提出来,以满足并强化学生的新奇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为整课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铺垫。。

讲授新课:

展示地球外部圈层图,让学生讲解有关大气圈的厚度,低层大气的组成及作用的知识。

理由:作为新课内容的铺垫和开始,教师补充和纠正。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活动1]让学生阅读序言部分、大气的受热过程文字和图2.1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并思考如下问题:

1、大气圈——“地球的外套”具有哪些作用?

2、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3、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分别属于短波辐射还是长波辐射?为什么?

4、请简述大气的受热过程。

5、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太阳辐射,还是地面辐射?为什么?

理由: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以后,教师应努力保护并经常强化这种积极性。不断创设阶段问题情境是维持学生学习热情,把课堂教学导向深入的好方法。这里所指的阶段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围绕每一个整课问题情境创设的一系列小问题。

上述问题的解决,主要培养学生阅读、读图、分析、组织和归纳能力。将学生分成小组,在讨论、合作中完成。教师让学生代表依次回答上述问题,对学生正确回答多加表扬,不足之处,多加启发,也可让其他学生加以补充,教师起点拨作用。充分让学生动起来,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师建议: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对于用好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图。本人有如下设想:一方面,应将多媒体图重新设计一下,在图上尤其突出太阳辐射(一小部分被大气削弱,大部分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辐射(一小部分地面辐射散失到宇宙,大部分地面辐射被低层大气吸收)、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较多,射向宇宙的大气辐射较少)。第二方面,在学生感性认识储备的基础上,对于这张图要重点精讲一下。1、对于太阳辐射,我提了如下问题: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多,还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为什么?2、云量多的时候,对太阳辐射起什么作用?理由是:为后面多云的白天和晴朗的白天气温的高低作了铺垫。最后用“短波进得来,长波出不去”简要概括。

出示思考题:

6、在赤道处的乞力马扎罗山(5895米),山顶终年积雪,为什么?

理由:学生有了以上知识储备,并且有好奇感,能活跃课堂气氛,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相信学生能解决这个问题。

[活动2]关于大气辐射的内容,让学生合作讨论课本31页活动题。本人也将如下调整:活动题按排如下:

1、 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面有什么作用?如果用“大气保温作用”概括,你认为合适吗?

2、 为什么多云的白天气温较低,而晴朗的白天气温较高?

3、 为什么多云的夜晚气温较高,而晴朗的夜晚气温较低?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早春和晚秋晴朗的夜晚?

4、 多云天气和晴朗天气,哪一个昼夜温差大,哪一个昼夜温差小,并思考为什么?

5、根据图2.2分析,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得多?

理由: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创设条理明晰,合乎逻辑与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阶梯式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地进行深入的思考的探究。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

教师建议:再次使用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图,重点突出:1、大气逆辐射的方向怎么样?2、在夜晚的时候,地面热量的收入和支出分别是什么?3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讲解。

再次出示思考题:

6、深秋季节,北方农民为了防止晚熟的庄稼遭受霜冻经常在田地间燃起一堆堆篝火,你认为他们这样做对防御霜冻有作用吗?为什么?

7、 冬春季节,市场上有新鲜的西瓜、黄瓜等。你知道它们是在哪里生产的吗?你了解它们的设计和生产原理吗?

理由:学生有了以上知识储备,并且有好奇感,能活跃课堂气氛,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

以上7题中,1~5层层递进,环环相扣,6~7则是书本联系实际,联系现实生活。

最后:归纳总结:

8、将下列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用方框图来表示。

太阳 地面 大气 宇宙空间

理由:8题是对大气的受热过程的一种变式训练,可以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概括能力。

教师建议:我可先展示多名学生的知识结构。学生个性不同,知识结构图也有多样。让学生自己叙述大气的受热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内化为学生的能力。最后教师展示下图,把受热过程概括为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高2地理必修3说课教案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