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苏联
导语:1991年8月24日,苏联第二大加盟共和国乌克兰宣布独立,苏联开始走向解体。之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宣布苏共为非法组织,并限制其在俄罗斯境内的活动。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高考苏联历史知识点吧。
高考历史知识点苏联
高考历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模式”
1、表现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资金来源于农业和轻工业;(工业) ②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农业)
2、特点
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以行政指令取代市场调节)
②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
3、评价
(1)成就
①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
②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弊端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与轻工业的长期落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②向农民索取太多,严重压抑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1、背景
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
2、经济改革(重点):
①内容: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②结果:没有取得成效
③存在问题:a、缺少宏观调控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b、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
3、政治改革:
①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陷入困境 ②结果: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局势失控,苏联解体
▲“战时共产主义”(1918—1920)
1、背景 ①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②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困难;
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国内战争;
3、主要内容
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
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④分配:实行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
4、评价
①积极: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保障了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
②消极: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利于生产的发展,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新经济政策(1921—1924)
1、背景
(1)连年战争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引发了经济和政治危机;(必要性)
2、内容
①农业:以农业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工业:解除中小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
③商业: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④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
3、作用
(1)满足了广大农民和个人的经济要求,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2)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探索了一条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苏联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西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的异同
相同点:
①原因:国内经济遭到破坏,人民生活困难;
②手段:
a、在坚持原有社会制度的前提下,运用国家权力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b、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③结果: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政权得到巩固,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不同点:本质区别在与它们所要维护的社会制度不同;
高考历史知识点苏联
★★★【考试内容】
●俄国十月革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考点梳理】
●俄国十月革命
一.十月革命发生的背景
1.经济:俄国的资本主义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2.政治:沙皇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政治、经济的发展,社会矛盾尖锐
3.俄国革命力量强大
4.一战激化了各种矛盾,直接促成革命的爆发
5.二月革命后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二.主要经过
1《四月提纲》--指明了革命的方向
2.七月流血事件--教育了人民
3.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1917年11月6日-7日)
三.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兵代表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四.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十月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同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成功地将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
2.十月革命的胜利,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开辟了一条寻求解放的道路。
启示:资本主义可以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险恶的战争环境、物质极度匮乏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巩固苏维埃政权;后期幻想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3.内容:
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
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④分配:强制劳动,实行配给制。
4.评价:
①战胜了国内外敌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②侵犯了农民的利益,引起工农群众的不满,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
①经济形势严峻,急需恢复遭战争破坏的经济
②政治危机严重,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
2.目的:为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
3.内容:
①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②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旧归国家所有;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③商业:允许自由贸易
4.作用:
①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
②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5.实质
新经济政策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发展,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6."新"的含义
重视市场和商品经济,允许自由贸易和货币流通
7.特点:
①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过渡到社会主义
②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斯大林模式"
一.形成原因
1.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
2.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
3.斯大林的个人因素
二.主要表现
1.经济方面
①以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管理经济;②推行单一的公有制;
③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④优先发展重工业
2.政治方面
以党代政,权力集中,个人高度专权
三.作用
1.积极方面
高度集中的体制,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发展经济,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消极方面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②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③牺牲农民利益,挫伤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
④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
⑤对东欧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过很大影响
四.评价
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它不是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不仅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五.经验教训
实践证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没有现成的固定的模式,只有根据本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反复实践,才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经验教训: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要从国情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一.苏联改革原因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二.主要改革活动
㈠.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造成工农业生产发展迟缓
2.措施:
首先从农业开始:调整农业政策,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工业方面,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
3.评价:
①一定程度上冲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取得了一定成效,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②但缺乏正确理论的指导,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只是一次局部调整,改革失败。
㈡勃列日涅夫改革
1.背景: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继续进行经济改革。
2.内容:
将工业作为经济改革的重点,在国营企业中推行一系列改革
3.评价
①苏联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重工业得到优先发展,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增强;
②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改革停滞
㈢戈尔巴乔夫改革
1.方针:
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
2.措施:
①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②经济改革陷入困境后,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从而抛弃了社会主义制度。
3.结局:
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4.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
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根本原因
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历程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①社会主义没有固定的模式和规律可循,制度建立后,还需要在改革中自我完善,改革势在必行,因此要求有创新意识,要树立坚持改革,追求社会进步的信念。
②要认识国情、尊重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求有实事求是的精神。
③改革具有复杂性、艰巨性、曲折性,不可能一帆风顺,要求有开拓进取、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④社会发展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在不发达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要特别注意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中的一切积极因素,这就要求有开放的思想意识。
⑤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急于向更高的阶段过渡,而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为建立社会主义创造必要的物质和文化前提。
⑥我们要借鉴苏联改革的经验和教训服务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①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
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因此改革是必要的,但社会主义改革应坚持从国情出发。
★认识
①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必须从所处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出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生产力
②必须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大力改革生产关系,改革经济体制
③必须建设政治文明,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充分调动社会各个阶层的力量
④必须坚持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抵制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影响,以避免苏联解体和社会主义挫折的类似情况发生。
★教训:
一定要抓好执政党建设;要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要从国情出发;要抵制和平演变和民主社会主义的侵蚀。
从列宁、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经济政策经历的变化及带给我们的启示
1.变化:
由列宁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到斯大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最后到戈尔巴乔夫加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对计划管理和整个经济体制实行根本改革。
2.启示:
改革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本国国情出发;改革不能背离社会主义的原则和方向;社会主义改革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特点;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等。
【内容延伸】:
高中历史课本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
(必修一)
知识点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高中历史
(必修二)
知识点
高考历史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高考历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高考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高考历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高考历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高考历史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高考历史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高考历史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高考历史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高考历史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
高考历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高考历史从科学社会主义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中历史
(必修三)
知识点
高考历史中国现代科技和文化
更多高中历史知识点
中国古代政治史归纳
高考历史中国近现代的先进思想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归纳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的文艺
中国古代经济史归纳
高考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高考历史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
高考历史相关文章:
1.2017高考历史的万能答题公式答题模板
2.2017高考历史答题技巧
3.高考历史知识点苏联
4.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5.2017年高考历史答题模板
6.高考历史高频考点
高考历史知识点苏联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