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发布时间:2017-02-03 11:19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让学生学以致用,而不能仅停留在理论知识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范文一: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摘要:大学生作为一个在社会上备受关注的群体,心理波动十分显著,大学生患有心理疾病或在心理上存在问题的人占有一定的比例。本文查阅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试论体育锻炼对缓解心理压力正确解决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对大学生加强体育锻炼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大学生作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群体,心理波动是显著的,对各种应激的承受能力也处于逐渐发展过程之中,在面对各种紧张生活事件时,很容易出现各种不良的应激反映,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据有关调查显示,患有心理疾病或者心理障碍的,在大学生群体中占有比较大的比例。所以,我们应该努力改变这种状况,通过体育锻炼,促进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刻不容缓的。

1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1心理素质不稳定

大学生的年龄处于亲少年和成人之间,遇事的情绪波动较大,大喜大悲,大起大落。内心的波动大,对很小的刺激容易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一时会极其消沉,一时又会因为有希望而忘乎所以。对事物的认识有时看不透,抓不住事物的本质,理解片面、偏激,甚至“钻牛角”,想不通。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常常不成熟,容易走极端。心理素质的不稳定,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1.2对大学校园生活的不适应

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由于省份不同,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家境因素,气候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再加之有不少大学生在家时过于依赖父母的照料、爱、生活起居、独立生活的能力极差,当进入大学后,大学生就要面对全新的生活环境,全新的生活方式,学习的自觉性等等,完全需要依赖自己独立完成,有些学生无所适从,不知所措,这就必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和不安,如不能正确面对现实的差异,不能从困境中走出来,那么随着挫折感的增强,不良情绪的上升,长期下去必然会造成心理障碍。

1.3家庭贫富差异带来的不健康心理

大学生有着各自不同的家庭背景,家庭的收入也不同,入学前,适应了家庭的生活状况,衣食住行都由父母操心,一心投入学习,进入大学后,同学的朝夕相处,生活水平明显拉开了距离,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有些能正确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学校的勤工俭学,减轻由于家庭收入低带来的困惑;而有些学生却不以为然,盲目攀比,当对愿望无能为力时,不良心理膨胀,压抑之下产生嫉妒、自卑、缺乏自信心、思想不通,甚至有些学生为了达到目的,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利益,正因为这种不正确的思维观念,是一些大学生迷失了方向。

1.4人际交往的障碍

人际交往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由于大学生的心理不成熟和社会复杂性,一些学生在交往中遭受挫折,如处理不当,会产生相互间的猜疑、冷漠、敌对,随之而来的是紧张感、压抑感、孤独感与不安全感,其内心非常苦恼,精神很不愉快,这种痛苦复杂的心理状态达到一定程度,必然造成各种不同的心理障碍。

1.5恋爱造成的不良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今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恋爱现象非常普遍。大学生的心理并不稳定,不完全成熟,在恋爱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有不顺利的时候,也有失败的时候,当出现挫折时缺乏处理情感纠葛的能力,一度陷入悲观的漩涡,不可自拔,自尊心受到严重的伤害,甚至是绝望。不能正确对待失恋,心理上的创伤就易导致心理异常。

2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和作用

2.1体育锻炼可以提高智力功能

智力功能受非智力影响大。智力功能是指个人在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分析能力。非智力功能指人在认知事物,掌握知识过程中的兴趣、情感、性格等心理活动。由于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脑力劳动的强度大,通过体育锻炼,加强呼吸、血液循环和神经细胞兴奋与抑制的交替,培养学生的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稳定的情绪、广泛的兴趣,提高反应能力,提高学习成绩,减缓疲劳,是大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2.2健康的身体是为良好的心理状态打好基础

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条件和保证,若大学生患有某些生理疾病或生理机能低下,这时他的生活以及学生会带来负面影响。通过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生理功能,改善机体健康水平,从而预防和消除某些生理疾病。

2.3体育锻炼可以缓解心理压力

人体受到某种压力时,在大脑里形成一个强刺激,从而引起一个兴奋灶,使人陷进痛苦。如果这时候去从事体育运动,就可以转移大脑皮层中的兴奋中心,运动中枢的兴奋就会抑制痛苦中枢的兴奋性,这时候往往只注意身体的运动,而把烦恼抛到脑后,起到了转移注意力的作用,有益于大脑活动的调节,从根本上缓解压力。

2.4体育锻炼可以改善大学生的情绪

情绪是以主体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形式,它由客观事物与人们的需要的关系所决定。体育锻炼蕴藏着许多刺激,例如:竞争、冒险、成功与失败等等,这些都会相应地引起主体情绪的体验,这是体育锻炼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也是体育锻炼的魅力所在,体育锻炼对情绪状态的改善常用于检查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影响的重要指标。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情绪状态的改善具有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短期效应产生于活动过程中和活动的结束,能给人带来舒适和流畅的感觉。由此产生对运动的直接兴趣和享受,转变为长期效应,许多学生能坚持不懈的进行锻炼。

2.5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良好的适应能力

积极进取、勇于拼搏的竞争精神,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必备素质之一。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具有丰富强烈的情绪体验活动,是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培养坚强意志,获得奋发进取精神的有效手段。运动过程总是带有一定的危险性,但是通过老师的指导、同学相互间的鼓励和自身的努力,而完成了动作,且不断地成功和超越,获得了奋进向上的积极情绪体验,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坚强意志。室外环境下的体育运动,要经历风吹日晒,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参与者必须具备顽强的毅力,吃苦耐劳的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2.6体育锻炼可以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

统一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之一。体育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具有特殊的作用:①学生正处于发育的敏感生理期,通过体育不失时机地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练就强壮的体魄,为其人格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②学生的性格、气质、能力、价值观、道德观处于幼稚待发展阶段,可塑造性很强,而体育过程模拟社会的特点,对人格的形成发挥直接的作用。心理健康的人格特征是在正确的人生观和信念的支配下,树立远大的理想,使思想认识、行为相一致。体育运动能磨练人的性格,使人变得坚强、刚毅、开朗、乐观。在集体项目中,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合作,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荣誉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2.7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种最为可贵的品质,它能使人在挫折中崛起。纵观古今中外,在事业上有成就者,大多是非常自信的。自信心是超越自我的内在动因,是人走向成功的基石。体育竞赛不仅是对手之间的体能、机能和智慧的较量,也是对每一个学生心理素质、意志品质的考验。灾区的体育比赛胜利之后,每一个人都会有一种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正是这种体验,使学生产生自信心,既是比赛失败,在经过总结,找差距,再勤学苦练之后取得成功,获得的自信心还会更加坚定。

2.8体育活动有助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改善

当代大学生受各种学习、考试压力的影响,以及现代网络技术的应用,独立自闭学习的时间越来越多,参加各种群体活动大大减少,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增大,从而造成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情交流,人际关系疏远。体育运动则能打破这种隔离和孤独,让不同院系、年龄、性别的人相聚在运动场上进行平等、友好、和谐的活动和比赛,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亲近感。他们不用言语,有时只需通过一个手势或几个动作就可以直接和间接的沟通信息,交流心声,自觉或不自觉的产生一种情感,并能获得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例如篮球运动和足球运动等多人数配合运动,运动的精华就在于配合的默契和彼此的信任,在运动中不自觉的已经形成了一种信任,并且运动之后依旧保持着这种信任,类似的项目都需要同学们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尊重。同时体育活动对于改善大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培养集体主义观念都有重要作用。由此,大学生可以通过体育活动来结识更多的同学和朋友,大家和睦相处,友爱互助,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将令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从而有更好得校园生活。

3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锻炼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高等院校应为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创造有利条件,积极组织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引导和调动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激发大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深刻理解体育锻炼对大学生所产生的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养成对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终身锻炼的思想,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体育,体育给他们带来无穷的乐趣和作用,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钱建龙.心理学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李峥.心理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刘娅.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6(1)

[4]王小艳.高校体育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6(1)

[5]王红民.学生心理健康与学校体育[J].体育学刊,2004(1)

[6]邓庆标,钟伟芳.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效益研究.期刊论文——中外健康文摘,2009

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范文二: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一、“三个到位”的工作保障

(一)“机构到位”。

学校成立由校领导,机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及相关人员组成的大学生心理教育指导组委会,负责本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由学工处心理健康中心具体执行,同时各院设置具体负责心理的老师,各班增设心理委员,形成“学校———院部———班级———寝室”四级心理教育网络模式。全校开设大学生心理课程、针对部分学生开展心理咨询、特殊学生心理干预三个层面上发挥着积极作用。

(二)“师资到位”。

学校层面突出专业化建设,目前我校专兼职咨询员均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证且大部分就是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在心理教学、咨询以及危机干预三个层面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层面突出准专业化的队伍建设,充分发货学生工作者深入学生的优越性,挑选责任心强、工作热心同时对心理健康教育感兴趣的老师或学生工作者,经过培训使他们成为相对专业的心理疏导员。

(三)“场地到位”。

学校提供心理咨询室和心理活动室,尽可能地满足学生接受咨询和心理拓展的需求。

二、“学校———院部———班级———寝室”四级心理教育网络体系初显成效

学校积极践行"平行渗透”教育模式,充分调动各院学生骨干、心理社团、各班心理委员在大学生日常心理教育与管理工作中的优势作用,并对他们进行心理知识和技能培训,使之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补充力量。在班级层面选择素质较好的学生担任心理委员,在寝室中选择寝室长担任心理调解员,突出朋辈互助队伍的建设。这一体系的构建既可以实现学校———院部———班级———寝室的纵向联系与互动,也可以加强院部与院部,学生与学生横向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关于学生的心理危机的预警与干预工作,我校也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即快速预警和及时干预双管齐下。学校还根据四级网络的不同功能,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培训体系:一是“送出去”、“请进来”。学校不定期邀请心理专家讲学,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对辅导员进行心理知识,心理案例解析等相关知识的培训;二是学生干部业务培训。;三是鼓励辅导员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三、“教育———测验———咨询”相结合的工作格局

(一)立足教育。

一是开展新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把心理教育作为新生入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每年开学,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都会给入校生进行心理知识的讲座,从而提高新生的心理保健意识;二是心理活动分类指导。就我校经济贸易学院为例,自2010年起,每年不定期邀请武汉理工等高校心理专家对大学生心理活动进行分类指导;三是心理团体辅导。切合实际的开展不同内容团体辅导活动,2010年学校以“寝室关系”为主题,给各学院代表寝室做了有关寝室融洽关系的团体辅导。在院部也经常开展不同内容的团体辅导,就经济贸易学院为例,在2011年为2010级学生做了“相识湖科”的新生工作坊、为2009级学生做了“我的团体我的家”的团体工作坊;四是就业心理指导。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内容丰富的就业指导活动。每到大二下学期,学校会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内容丰富的就业指导活动。在第三上学期开设的毕业生求职心理讲座,在不同层面提升了我校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有效地缓解了学生的就业焦虑,为学生职业生活做好铺垫。

(二)实施测验。

近年来,教育部组织了全国心理学著名专家、学者,共同研究,开发了一套高可靠性和有效性,符合国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这些量表的研制和使用,为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了依据。大学生心理测量常用的量表有16PF、SCL-90以及UPI等,三种量表各有千秋。我校在大学新生入校伊始,就启用心海导航系统,采用SCL—90和UPI系列量表进行大学生心理状况筛查。历年的心理测验,可以科学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效建立新生心理健康档案。就学生个体和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分类指导,积极做好预防、疏导、干预、治疗等工作,化被动为主动。同时,面向全校学生开展个别与团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模式构建体相结合的日常心理测量,并为学生提供指导,从而促进学生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

(三)主动咨询。

实施主动咨询措施:一是有效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咨询是帮助特殊学生消除或缓解心理问题和疑惑,提高心理品质的一种措施。我校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常规心理咨询,即依托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小组,开展日常的、全方位的心理咨询服务;二是有针对性的团体辅导,即面向特殊群体和热点问题进行团体咨询,为学生提供切实的帮助,对特殊学生(就业困难、违规违纪、贫困生)群体的共性问题以及大家所关心的热点问题,组织专家开展团体咨询和心理训练,保证咨询的针对性以及心理咨询的时效性;二是建立危机干预体系。探讨大学生建立早期发现,早期评估,早期预防,早期干预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入学伊始建立心理档案,然后定期对高年级进行抽查。学校实施班级心理委员机制、心理月报制度,异常学生及时汇报制度、访谈对象反馈制度,实行动态管理。

四、心理教育实施途径多元化

(一)进入教学课堂。

学校在不同学期为各行政班级开设心理课程,将知识普及与问题探索、行为训练、案例分析融为一体,充分发挥心理教学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为:学校融课堂教育与心理训练于一体,通过思想品德课、就业指导课等进行心理健康的强化教育。

(二)步入宣传阵地。

学校充分利用广播、网络等媒介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宣传阵地,有效提升了大学生心理健康保健意识,并使他们熟练掌握维护身心健康的方法,使有问题学生能主动到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

(三)融入校园文化。

每年五月为我校心理健康月,各院系举办特色心理活动,如:工商管理学院的心理知识竞赛、经济贸易学院的心理趣味运动会、机电工程学院的心理主题班会等。此类活动已成为心理健康月的校园活动品牌,对大力弘扬我校校园文化起到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五、总结

心理健康作为我校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整合现有资源,我校建立了预警和干预的长期机制和较为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保证了我校学生心理工作的良性发展,确实提升了在校学生心理品质,促进了他们全面发展。然而面对职业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我们要创造更多条件加速构建心理健康校本模式,使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的放矢。

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相关文章:

1.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精选

2.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范文

3.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范文

4.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

5.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毕业论文

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