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企财务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是国企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是一项直接对国企资金进行发展规划、流通预测、监督控制的工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企财务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国企财务管理论文范文一:从主体角度谈国有企业财务管理
摘 要:随着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对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国有企业财产关系特殊性决定了其财务管理的多重主体,而各级财务管理主体实施管理的情况如何,文章结合工作实践,逐一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一些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主体 国有企业 财务管理 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2-226-02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国有企业的管理历来是我国政府经济管理工作的重点,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尤其是在1993年后,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地提出了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企业科学理财提高经济效益有着举足轻重作用。鉴于国有企业财产关系特殊性,财务管理主体具有多元性,如企业本身、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或是其他的方式和形式,它们实施和共同作用的效果如何呢,笔者结合十几年来对当地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了解,逐一进行分析,以期引起进一步的关注和重视。
一、国有企业本身作为财务管理主体实施的情况
国有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法人,有自己独立的管理机构,其本身必然对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负主要责任,而实际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情况:
1.实施财务管理的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人员专业素质是财务管理的基础。由于国有企业属较大型单位核算相对复杂,对财务人员有较高的要求。本市国有企业存在一种情况,即财务人员基本上是通过特殊关系安排进来,极少通过社会公开招聘。比如本市某制造厂,财务人员远远超过实际需要人数,到最后企业已是汲汲可危,财务科仍是人满为患。如此任人唯亲带来的后果是财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难以在专业和工作上精益求精,阻碍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2.领导不重视内部财务管理,财务监管动力不足。国有企业领导不重视内部的财务监督和管理。只重事后核算,不重事前预测和事中控制管理,不重视财务机构和人员。在本市某厂,财务人员的收入十几年来未作过调整和提升,低于同行业和社会平均工资,财务人员中能力强些的则跳槽出去,造成财务队伍很不稳定。有些国企领导重视的是他心中的那盘数,至于财务科对他们来说是摆摆样子,认为财务管理束缚企业手脚,财务机构可有可无。这种状况阻碍了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程度。
另外一方面问题是,财务监管动力不足。由于国有企业产权不明,对国有资产的流失谁也不心疼。一些国企实行股份制改革使所有职工都持有一定股份,但是“一股独大”,广大职工——所谓的股东还是没有话事权,股东会监事会形同虚设没有发挥真正作用。如本市某厂,效益较好进行了股份制改造,但是改革很不完善,企业所有决策比如年终是否分红都由几个大股东领导说了算,所谓的职工股份只是一种附庸和摆设。广大职工的权利没有实质改变,财务监管方面难以形成一种主体参与意识。
3.财务监督机构不完善,监管不到位有漏洞。国有企业内部没有健全的财务管理机构,国企实行的总会计师负责制,由于总会计师的工作受厂领导的制约,所以企业的财务运作缺乏一种主动性和灵活性。而且总会计师是由厂领导任命,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持续性和延伸性会因领导的变动而受到影响,随之带来的是财务管理工作中的短期行为。另外国企内部人员体制的工作方式实际上是机关作风,财务管理人员高高在上,极少到下面各分部对财务方面情况巡视查看,对分厂生产及成本、财务核算管理方面等情况知之甚少,给下面人员提供了可乘之机。如本地某集团公司,下面分厂资产流失严重,集团总财务部从未组织人员到分厂审查,面对国有资产的不断流失没有去追查原因和采取措施堵截漏洞。
二、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是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主体
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针对国有资产管理问题成立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是国有企业主要监管部门,应承担起财务监管职责。实际存在以下几方面情况:
1.对资金运作未有效监管。为保证资金的合理使用,按相关规定,基层国有企业发生重大筹资、集资、融资活动时,除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周转资金外,都应报国有资本运营主体等监管部门同意或备案。实际工作中,企业领导不是坚持效益和风险对称原则,而是想尽办法搞来资金不顾市场行情乱投资,但相关部门对国有资本运作监管不到位,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如本地某集团公司,通过从银行贷款等渠道筹集资金后,分厂纷立购置大量固定资产,但是只投不管注入各分厂的资金很快被掏空,优良的资本结构不断恶化,刚刚成立的分厂又一个接一个垮台。所谓的国有企业就是这样来回折腾,到最后是富了一小部分人,国有资产也就这样不断流失,这是国有企业的一大特色和怪圈。作为国有资产管理重要部门,对这些投资项目和投资结构未进行有效监督。
2.国有资产管理不善,资产损失严重。一些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意识淡薄,虚挂资产严重。厂领导利用各分厂的便利随意划转资金,造成往来款巨额反常,国企负责人为可观的年终效益奖虚增利润,把早已竣工的固定资产挂在建工程避免计提折旧等等。如本市某厂,对已售出的产品不开发票长期不反映收入,以致应收账款贷方长期虚挂,由于未结转成本以致账面虚列巨额库存。企业领导借公家的名义假公济私做着私人的生意,企业财务情况严重恶化,原拥有几千人的省级国有企业最后是破产了之。各领导在蛀空企业后,带走原来的客户和技术纷纷跳出去自己开厂。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对以上情况财务上的监管是缺位的。近年来,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现象日益突显,这种现象说明了我们的经济监督机制很不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没有起到应有作用。
3.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与企业之间存在非正常个人利益关系。在现实各种利益驱使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与企业之间更多的是非正常个人利益关系。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领导层不少是一些原国企的负责人,企业经营不善或破产后凭特殊社会关系进入管理机构。他们中没有专业的财务知识,一个企业不能经营好又如何能管理好一个地区的国有企业。每年国企领导巨额年终效益奖必须得到管理机构的批准,而国企业中许多非正常支出往往与上面管理机构人员有关。在本地国企每年上缴国资委的管理费是财务监管的盲点,由国资委下拔的资金至哪间企业金额多少,又是各个企业竞争的焦点。诸如此类使财务管理主体与企业之间混合更多个人利益关系。在国有资产被一部份人悄悄侵吞的时候,他们也是其中一分子起着推波助澜作用。国有资产监督者却监守自盗,如何能履行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主体的职责。
三、其他方面作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主体实行情况
从总体情况和长远而言,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还应由财政、税务和社会中介机构等共同承担。但从目前的情况看,三个方面的管理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1.作为中介审计,也是对国企有效监管手段之一。对于本市的所有国企,当地国资委基本上都要求企业进行中介审计的。但审计的质量和程序存在不少问题。首先从审计与被审者关系看,国有企业是自己花钱审自己,作为中介公司由于行业竞争大,很怕失去国企这大客户,所以在工作上尽量按企业要求出具审计报告,能不披露尽量不披露,即使出了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也在企业一再坚持下修改成无保留意见。审计准则的独立性在强权和利益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审计过程中未严格按审计程序进行审计。对资产核查基本上不进行现金和存货实地盘点,对往来款项的函证可有可无。未对企业财产物资进行有效监控。成本费用支出方面,仅核查审批手续是否齐备,至于支付的内容是否合法则一般不予关注和披露。比如上述某集团公司的下属分厂有一张白头单金额达几十万元,审批手续非常完善,但按财务制度是不合法开支,中介审计不关注这些,只要审批手续齐备董事长签名了则予确认。另外对资本的违规操作,固定资产乱投资等深层次、实质性的问题并不关注,对企业使用国家资金的运作情况未履行“经济警察”的职能。所以审计报告是例行公事式质量不高,难以起到监管作用。2.财政部门对国有企业的财监管是较为薄弱的。国有企业往往是一个地方的财政支柱,财政部门没有对国有企业资金的运行和监督起应有作用,没有把握好企业财务制度的设计和实施,以致国有企业中财务秩序混乱、有章不循、效益低下的现象令人堪忧。对企业改革中出现的如财经纪律松驰和国有资产流失等重要问题,财政部门显得无能为力,一方面是监督制度尚不完善,另外财政部门本身监督不力,财政对企业的财务管理缺乏应有的手段。
3.税务部门负责企业具体财务政策的执行。比如,通过所得税的征收,可以对企业执行国家财务制度的情况进行监督,但依靠税务部门对国有企业进行财务监管作用是有限的,税务部门仅关注税收的征管,其他方面并不涉及,而且税务部门在征管中不同程度存在的包税制,又使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财务制度观念,使财务制度难以执行到位。
从上述三方面看,中介机构、财政税务部门很难形成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合力,难以执行财务管理主体职责。
四、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提高国有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人员素质。现代企业的市场竞争在某种程度上已然发展为人才的竞争。国有企业财务方面人材应通过公平、公正渠道进行选拔,提高入职门槛,禁止“关系户”和任人为亲,从源头上控制和保证财务人员整体素质。加强财务管理队伍建设,针对国有企业财务核算特点进行定期培训和考核,在主动性、创造性、责任心方面必须有较高要求。财务人员应具备持续的知识更新能力,应主动学习发现问题。这样对国有企业资产保值增值,以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才显得更有可能。
2.领导重视财务管理,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制度。企业领导应重视财务工作,应强化企业领导对财务工作的认识和支持。在考核企业领导时,要把“掌握一定财务知识并重视财务工作”作为一条重要条件明确落实下来,财务管理出现的问题与漏洞亦要追究领导者的的责任。企业必须成立内部审计机构,健全内部审计制度,把审计监督作为日常的财务管理程序去执行,而不是受领导制约。组织一支相对稳定较高素质的审计队伍,可以视企业具体情况设专职或各部门抽调兼职审计人员,定期对企业内各分部进行审计,将审计结果上报企业负责人及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充分发挥企业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内部审计机构等作用。对企业资产进行充分监管和加强内部控制。
3.以激励机制促进财务管理。国有企业一般职工(包含财务人员)收入并不高,企业领导巨额年终奖(不包含其他隐性收入)与员工悬殊巨大。致使财务人员中一些能力较强的另谋高就,必须有一种激励机制留住人才,使财务人员提高业务监管水平。国有资产管理机构除了以经营效益、销售收入等指标衡量企业领导的经营业绩外,更应把职工平均收入作为考察企业领导经营管理综合水平的其中一个评定标准。尤其是有些效益较好企业,应当适当提高职工收入,使职工分享企业经济效益带来的成果,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加强全员成本意识。对企业整体财务监督管理都有一种促进作用。
4.加强财税、中介审计部门的监督作用。从分配职能和调节职能看,财政部门对国有企业的监管不能削弱而应加强,对企业内部重大事项和问题,财政部门必须高度重视与强化监管。依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目标模式的要求来确定管理内容,寻找新的方法。一是要抓住监督的重点,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监督,通过监督及时发现和解决企业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等问题。二是主动与税务、审计和中介机构搞好配合,分工协作,定期沟通情况,以堵塞漏洞,参与审核、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5.实行和深化体制改革。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继续实行股份制改造,解决好产权界定不清问题。
已改造的应继续跟进完善,国有企业经过多年改革但是并不彻底,许多企业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另外可参考外国企业管理模式,对企业中有重要贡献或突出表现的人才,以及工作时间超过一定期限的职工给予分配一定股权,激发员工的主体意识和创造力。如果从体制上进行根本性的改变,则上述许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佚名.中国改革论坛.
2.赵华栋.国企论文.
国企财务管理论文范文二:国企强化财务管理的有效路径
摘要:国企在财会经济体制方面仍未能完全摆脱行政主导或者官员主导的格局,究其原因应在于:国企内部治理结构存在于委托代理链条下的股份制企业的某种变形。从而,表现出财务管理目标模式和管理绩效不高的现状。对此的优化路径应围绕着:强化管理层的责任制、完善财务目标的确立、提高财务绩效的水平来展开。
关键词:国有企业;财会经济;财务管理;体制变革
中图分类号:F2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2-0072-01
从国企体制变革的历史演进逻辑可知,其在试点过程中逐步朝着现代企业模式而发展,最终形成了目前以股份制为代表的企业类型。尽管如此,国企在财会经济体制方面仍未能完全摆脱行政主导或者官员主导的格局,究其原因应在于国企内部治理结构并没有建立在产权封闭的基础之上,而是存在于委托代理链条下的股份制企业的某种变形。这就意味着,难以针对财会经济活动形成相互约束的制衡机制来,进而使得企业在内控过程中成本管理时常处于缺位的现状。
为了更好的对本文主题进行讨论,这里以财务管理指代财会经济,从而将财会经济体制变革转换为“财务管理体制变革”,此时就显得岗位具体了。在微观层面来考察财务管理,实则在于对企业资本循环进行监管。但因为国企委托代理关系所固有的弊端,则导致了这种监管绩效并不高。
一、国企财会经济体制现状分析
(一)财务管理目标模糊
作为科层组织结构的国有企业,其无论在管理的横向上还是纵向上都超过了大多数的非公企业。这就要求,国企在内控管理中需要严格执行目标管理原则。但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财务管理目标并未完全与企业生产经营的总目标相契合,而是常常受到管理层主观意图的影响。从而,出现了财务管理目标模式的现状。
(二)财务管理绩效不高
根据资本循环公式:G-W-G`可得,财务管理所实施的监管职能包括:物资采购环节G、生产环节W、销售环节。实践表明,处于生产环节中的资金监管绩效相对较高,但分处于采购和销售环节的资金监管则存在不足。当然,这也与二者都处于流通环节有关。但正因如此,在当前国企内部治理结构下便可能出现资金管控风险。
二、分析基础上的现状反思
由上世纪90年代中期所推动的国企改革,实现了国企产权形式的重大调整,使其在制度上建立起了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部分国企通过上市来建立起了外部治理结构。但在众所周知的原因下,国企仍未能完全按照现代企业模式办事,且在后金融危机时期普遍出现了亏损的情况。尽管其中的引致因素很多,但在财务管理上缺少规范性仍是最为重大的根源。
特别在当前,国企之间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进行着重组兼并,此时的财务管理困境就更为突出。往往是兼并企业管控着被兼并企业的财权,从而使得被兼并企业的财务信息出现黑箱现象,且最终的结果则很有可能把被兼并企业的劣质资产给剥离了。从财务视角来看,其直接导致了被兼并企业的原有资金被抽空。
以上正在发生的事实告诉我们,优化国企财会经济活动并不能只从技术面去寻找根据,还应从约束机制的完善和惩戒制度的建立上给予强化。
三、反思引导下的有效路径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反思引导下,有效路径的构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强化管理层的责任制
目前国企仍存在着很强烈的人治现象,即由一把手做出重大决策,其他高管人员只是进行分工协作。这样一来,在对财会资金的使用上便存在着人为的随意性,且在现实中也不会对一把手带来什么不便。由此,应在管理体系下建立起针对管理层(特别是一把手)的责任制。
(二)完善财务目标的确立
上文已经指出,国企财务目标时常受到人为的干扰,而未能与企业总目标完全保持到一个维度。由此,还应完善财务目标的确立。根据目标管理原则,应建立起目标分解和目标协同的耦合机制。因此,财务管理目标应严格建立在目标分解的基础之上,而通过舆论监督来规避人为的干扰。
(三)提高财务绩效的水平
根据上文的分析,应增强对流通环节资金的监管力度。这就要求,在物资采购环节应优化资金预算管理;在产品销售环节应强化资金回笼率。这些实则都需要通过提升相关职工的岗位素质来实现。因此,国企财会经济体制变革还应从职工意识的变革、岗位素质的提升上下工夫。
四、问题的拓展
(一)建立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绩效考核体系
从目标管理角度来看,企业财务管理本身就遵循着组织发展目标的需要。在绩效考核体系中,最为重要的是确立的明确的价值取向。在对资金管理的轻重缓急中也自然为绩效考核体系引入了目标导向。在此基础上,绩效考核中的手段和结果便是简单的事情了。
(二)建立以绩效管理为辅助的资金监管机制
增强对资金的监管力度仍然在于对人的管理,其中包括财务人员和非财务人员。对于前者而言,主要指向他们的岗位意识和职业操守;而对于后者来说,则是通过他们的成本控制方面进行考察的。因此,根据二者各自的考核指标进行工作结果评价,便能辅助资金监管机制的建立与实施。
五、小结
本文认为,优化路径应围绕着:强化管理层的责任制、完善财务目标的确立、提高财务绩效的水平来展开。
参考文献:
[1] 吕永霞.基于可持续发展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探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2).
[2] 胡 靖.浅析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弊端极其改进方式[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2(3).
[3] 白丽珍.新时期企业财务管理新思路研究[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2(3).
浅谈国企财务管理论文相关文章:
1.浅析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2.浅谈财务管理体系论文
3.浅谈财务管理论文
4.浅谈财务管理论文
5.财务管理优秀论文
浅谈国企财务管理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