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3篇
关爱学生是传承优良师德的核心。本文是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欢迎阅读。
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一:
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
——学习《广州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读本厚学养德行为世范》有感
唐代诗人韩愈在《师说》中讲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说作为老师,不仅要为学生讲解学业知识解答疑难,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和做人的道理。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首先教师自己要有高尚的师德。师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每个时期对教师师德的要求都不近相同,唯有一个关爱学生是每个时期修改师德时必定提到了,而且越往新时期就显得越重要。暑期在阅读《广州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读本厚学养德行为世范》道德篇中也指出——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
一位好的老师必定是热爱学生的。
苏联教育工作者家赞可夫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学生。爱是一种情感,在施于的同时,也是在培养人,同样教师自己也会获得学生的爱。正如孟子所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一位好老师,她必定是热爱学生的。就像天河区华阳小学的何建芬老师,从教20多年,深受家长和学生的喜欢,最重要的是她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正如她所说:我满脑子想的都是孩子们的喜怒哀乐。在平时教学中,她勤于观察,善于发现学生的特性,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孩子都不落后。小海一开始学习能力偏弱,总是比别人慢半拍,何老师发现后,每天给小海“煲鸡汤”,使他自信起来,跟上大家的步伐,直至跃到班级前列。回顾一下自己的六年教坛光阴,似小海这般会掉队的孩子不少,原因也是各种各样。但我更多的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拼音落后补拼音,生字落后补生字,阅读落后补阅读。课余时间花了不少,但收效却甚微。这个假期看了《广州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读本厚学养德行为世范》才晃然大悟,我忘记补“心”了。发现孩子落后,只顾着恶补学科知识,却忘了孩子为什么会落后,没有从源头上补起。一位学科知识丰富厚,所授学生学业成绩优秀并不能算是好老师,只有关爱学生,发现学生内在问题并用心解决的老师才是真正的好老师。用叶圣陶老先生的话来说:作为一个老师,只把功课教好还不够,最重要的是关心学生健康成长。
关爱学生要从心出发,尊重学生。
高尔基曾说: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孩子的眼睛是纯洁智慧的,能读懂是非善恶。老师是否真心关爱他,他们能用心感受到。在八月中旬“华附教育集团新教师培训”中,朱子平副校长就说,关爱学生要发自内心,不带任何功利性,是平等亲和的爱。如果教师只是为了提高学科成绩虚假地关爱学生,必定不会在学生内心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只会让学生反感。朱子平副校长还阐述了师生关系的三种水平:服从、认同、同化。其中服从是低层次的,认同是中层次的,同化才是高层次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与学生更多的是教与学、师与生的关系,老师管理学生,学生服从老师。导致这样低层次水平的师生关系,主要是教师还没有把尊重学生提升到一定的高度。美国教育家爱墨生也说:教育好学生的秘诀在于尊重他们。每一位学生都渴望被尊重,被表扬,只要我们老师充分地关爱他们,尊重他们,相信他们会认同我们老师,向良好的方向发展。因为“孩子找到了做好孩子的感觉,他就会成为好孩子”。
关爱学生要信任和宽容。
近代教育学家徐特立说:教师应该严格,不要严厉;严厉是封建的,如体罚,使教师变成了统治者,而学生则变成了被统治者。教师对学生的信任与欣赏,是学生在自我成长阶段永远的期待。如果不是品质方面的问题,老师对学生的个性甚至较极端的另类想法的信任与欣赏,就是对学生的发展空间的肯定。因此,让学生时刻感受到来自老师的信任,十分利于其健康成长。很多问题学生都是因为老师的信任与鼓励才走向好的方向。信任学生要从心出发,要用尊重体现信任之爱,以鞭策激励释放信任之爱。
一位好的老师同样是宽容的,用心关爱学生的老师必定是宽容的,每一位学生都会犯错,这就需要老师的宽容,这是教师的一种美德,是教育的必需。宽容像细雨,像春风,你花香,滋润心田而无声,却给教育带来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宽容并不是对错误视而不见,或者姑息迁就,而是去包容去化解学生的错误,并引领学生走向正确的方向。
教师是一份神圣的工作,是一份需要爱心的工作,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教师的爱,是学生成长的力量之源,是激发学生向上的动力。教师结学生的爱,不仅是对心灵的呵护,更是一种激励、和一种引导。
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二:
2008年9月,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联合颁发了重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了帮助广大教师全面准确地学习理解《规范》的基本内容,教育局特组织了这次专题讲座。我要向大家介绍的题目是《规范》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关爱学生”。我将从“关爱学生的意义”、“关爱学生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关爱学生的若干体会”等三个方面交流一下本人的学习体会,供大家参考。
一、关爱学生的意义——关爱学生是传承优良师德的核心
爱是教育的根基,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主张教师对学生要“仁爱”。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当代教师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要热爱儿童。”胡锦涛总书记在2008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的讲话明确要求广大教师:“要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职业区别于其它所有社会职业的地方在于,教师所面对的对象不是物,而是活生生的人类个体—学生。
教师一句话有时能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于是教师的这种情感实际上就转化为一种社会环境因素,这在每个学生心目中具有不同寻常的心理份量。教师的一言一行时刻影响着学生,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不经意的一句话让学生记恨老师一辈子的事也是有的。关心爱护学生能让学生在师爱的传递中获得安全感、归属感,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尊师爱生”在实际工作中,首先是“爱生”,只有教师对学生付出了关爱,才能更加激发和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尊重。所以说,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作为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给学生树立榜样,用最平凡也是最有效的方式来“关爱”学生。
二、关爱学生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规范》中明确提出关爱学生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基本内容和要求共四个方面,这是教师关爱学生的基本态度和要求,下面逐句解读。
(一)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1.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这是教师关爱学生的基本态度,其核心是平等公正对待学生。美国著名教育家保罗韦地博士花了40年的时间,从9万个学生所写的信中概括出作为好教师必须具备的十二种素质,其中就有“公正”。由此知道,一名教师除了拥有爱心、博学多才等素质之外,对学生做到公平与公正是一个重要的职业道德。
事实上,我们教育中存在很多不平等、公正现象,在教育资源的平等共享方面,如有的学校招生带有某种倾向性,象陕西铜川一中新校区只招干部子女,不收百姓子女;如有的学校办实验班、重点班,集中好的教学设备和师资;甚至连班上学生座位布置都带有人情色彩。有的老师的教学不能面向全体,只照顾升学有望的学生。如有的老师把班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对优等生“眉开眼笑”,对中等生“不声不响”,对后进生“大喊大叫”。
2.关心爱护全体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其真正意义在于对全体学生施以慈爱之心,主要表现在:教育活动(教学、扶助、奖惩、评价等)中,对全体学生持民主与尊重的态度;对不同性别、年龄、出身、智力、个性、相貌以及关系密切程度不同的学生,能够作到一视同仁、同等对待,不以个人的私利和好恶作标准。教师做到这一点,才能说是在真正意义上做到了“关心爱护全体学生”。
3.尊重学生人格
“尊重学生人格”是将儿童视为平等的人格予以尊重的世界的普遍性要求在教育领域中的具体体现。
1959年联合国大会就通过了第一个保护儿童权力的国际性条约——《儿童权力宣言》。1989年联合国大会进一步通过了《儿童权力公约》。我们教育工作者更要认识到学生是有自己的能力、观点和想法的个体,而且学生更应该象成人一样受到尊重。“教”与“学”的关系是一种制度性的授受关系,但也是一种人格上的完全平等的人际关系。
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摆正自己的位置,把自己看成是学生的服务者,而不是学生的统治者、制裁者,不能把任意处罚学生看成是自己的权利,而是把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作为自己的义务,这才能避免侮辱学生人格的悲剧发生。简单地说,教师要放弃以我为中心的观念,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新观念,一切服务于学生,履行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的法定义务。
尊重学生人格,归根结底在于教师具有良好的师德。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要尊重学生,教师还得从提升自身的素质着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应严于律己,善于解剖自我,走出心理误区,力争自我超越。嫌弃和斥责,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引发逆反情绪和对抗行为,也暴露出教师的偏狭和无能。教师应该把尊重学生做为检验师德的试金石,为完善自我,提高教育质量做出不懈的努力。
(二)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
常言道:“没有规矩,难成方圆“说的就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但严格不是严厉,更不是苛刻,应有一个正确的标准。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应该适度,不能操之过急。因此,我认为教师要做到对学生必须做到“严之有度”。
严格要求学生,就是指教师在学生面前严格落实为人处事的准则、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水准的提升,要在第一时间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不折不扣指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改正错误。这个过程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有学生做不到位,正如老师所说的按下葫芦起来瓢。
在严格要求的过程中千万不要伤害学生,切忌不能简单粗暴,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在教育和帮助他,在具体的实施中注意调控好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变痛恨为痛心、发怒为宽容、责骂为劝慰、殴打为抚摸、训斥为商量、罚站为请坐、冷漠为热情等等。这样哪怕是再冥顽不化的学生也会感到老师对他的尊重,从而使他为所犯的错误感到后悔、不安,那么接下去的说理教育就好开展了。记得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不是因为铁锤的敲打,而是因为水的抚摸,石子才变得这般光滑剔透。因此,老师在对学生严格要求时,不可操之过急,一定要把握尺度,做到“严之有度”。这样,我相信所有的学生都会成为你的朋友,你也是一位让学生爱戴的好老师了
(三)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在新修订的《规范》中,“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合法权益”被新写入,保护和扶助学生,是教师职业必须遵守的精神底线,也是教师职业区别其它任何一种职业的特征。我们作教师的可千万不要再成为第二个”范跑跑”了。
“保护学生安全”可以分为三个方面:(1)对于在校或参与学校组织的活动之中的学生,教师要保护他们的安全。(2)教师应当有生命意识。要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和热爱生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升学生对于生命意义和境界的理解。(3)在危急时刻,教师要挺身而出,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在汶川地震中我们的教师队伍就涌现了大批优秀的教师代表。
关心学生健康包涵关心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的内容。关心身体健康就要求我们学校不能侵占学生的休息(增加作业量,延长上课时间等),娱乐以及体育锻炼的时间,国家现在不是在提出阳光体育运动吗。
关心学生心理健康注意两点:一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了解学生的心理感受,心理变化。不能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这就要我们老师和家长多沟通多交流,以便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二是关注学生特殊时期的心理状况。如青春期、毕业期、家庭变故等。当然,在我们县尤其是在近两年,很多学校都已着手对特殊学生的心理进行了分析,例如:金铺中学、陶河中学开展了对留守儿童、弱势群体的关爱的一系列活动;杨柳中学也专门成立了学困生温馨家园,这一系列的措施都是对学生的关爱。还有,我们县一中李和平老师是心理学教育方面的专家,在我们县好多学校也讲了课,如:实验中学,雷店高中,杨柳中学等学校都请他去给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很是受学生和老师的欢迎。
维护学生权益有两层虑思。一是学生的教育权利。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过程同时是学生受教育权利的过程,所以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要有利于、有助于学生受教育权的实现,为学生受教育权利的实现提供服务。二是学生的公民权利,享有成人一样宪法给予的各项公民权利。如隐私权、财产权、名誉权等。
(四)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这一点是关爱学生的禁止性行为,也是一个教师的伦理底线。“讽刺、挖苦、歧视学生”是对学生人格的侵犯,尊严的侵害,学生心理极大的伤害。心理咨询师杨清说,语言讥讽对幼小孩子的杀伤力不可估量,这些挖苦语言表面上看不具备暴力特征,但摧残的是孩子幼小的心灵,不流血的伤口比流血的伤口更疼痛,甚至影响孩子的成长,因为他带给孩子一种心理暗示,这种自卑感和心灵阴影让学生对人生失望,有一种挫败感。“讽刺、挖苦、歧视学生”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放弃,甚至厌恶。特别是对于一些学习后进生、心理敏感的学生,教师要慎重选择批评与激励的方法,教师要提高人格修养,掌握控制自己不良情绪的能力。教育“软暴力”成因很复杂,有的是教师个体性格差异,有的是素养不够,还有的是教师地工作压力,家庭矛盾等产生的不良情绪带到了学校。掌握灵活多样的育人法,用一些有建设力的方法取代“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直接侵犯学生的身体,还有可能侵犯学生的受教育权,而且严重的还会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不体罚可变相体罚学生”已是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教师已普遍认识到这一原则的重要性。
三、关爱学生的若干体会
(1)关爱学生就要宽容学生
关爱学生就要宽容学生的孩子气。对孩子来说,温暖和宽容的气氛、耐心包容的教育,是童年世界最宝贵的阳光。允许犯傻,允许任性,允许反抗,允许他们天性中的东西表现出来,允许他们就是自己。
(2) 关爱学生就要学会倾听他们的声音
多倾听学生的心声,是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给学生以自我表现的机会。平时老师通常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个不停,即使师生个别交流时也总是说的多,听得少,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如何去做,很少听听学生是如何想又是如何做的。俗话说:“人只有一张嘴,却有两只耳朵”,这告诉我们可以适当少说点,用耳朵多听点。学生情绪低落有心事时,学生考试受打击状态低迷时,学生反常出现违纪时,先别忙着暴风骤雨般的批评指责吧,让学生自己先说一说心理的想法,再分析一下具体的经过和原因,之后再引导着学生进行反思。很多时候,学生的行为都有他自己认同的理由,很多学生内心都想做好,希望得到表扬,只是有时想法过于简单,没有充分考虑后果才导致的。如果我们老师都能静下心来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声音,他们会觉得你很信任和尊重他们,也容易接受你的观点,达到教育的目的。
(3)关爱学生就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
现在的学生个性和主体意识越来越强;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成长烦恼会伴着而来;另外由于竞争的加剧、沉重的学习负担,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亟需老师来帮助解决;再如,由于计算机的不断普及,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中如何让学生汲取营养,而避免不良思想的侵蚀等。解决这些问题,都必须知道学生真正的看法和认识。“蹲下来与学生谈话”,与学生平等相处,与学生朋友般的交换彼此的看法和意见,让双方明晓共同点和差异性,求同存异,相互理解。多与学生交流,就是要与学生建立亲密的关系,相互信任,古语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从而相机诱导,促其奋进,促其成才。加强与学生沟通,就是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爱所恨,不要用成人的道德标准去要求学生、限制学生、禁锢学生。多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坦诚地交换意见,学生能真实地感觉到老师是在关心自己的成长,教育的效果也就相当好。对于教育和影响学生的角度来说,老师的德、才、识、能都很重要,均应全面发展,但起灵魂作用的是一个关键的“情”字,它正是一个爱的综合体。而爱要让学生读懂,又是需要一个过程的。面对学生时,一定要有充足的耐心,只有始终脸上充满阳光,心中装满学生,满怀激情地去爱我们的学生,从他们成长的角度出发,尊重他们的人格和个性品质,信任和赏识他们,才能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心灵,获得学生的信任和支持。掌握关爱的技巧,真心实意对待学生,提高关爱的品质。老师的爱可以感染学生,让学生也爱自己的老师,这种情感流动一旦形成良性循环,学生的人格品质就会不断地上升,一个和谐的、积极的、充满活力的氛围就会形成。
(4)关爱学生就要提高教师的素质
①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知识包括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知识,既能教书又能育人。
②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面向全体学生。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有差异的教学,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学习都得到不同程度提高。
③加强人格修养,提高自身调控能力。
增强法律观念,依法执教,依规执教。掌握调控自己不良情绪的能力,不任性用事。
(5)关爱学生就要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进行自我教育。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启发、引导、促进,加速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形成。自我教育能力包括:自我认识和评价能力,自我激励能力,自我控制与调节能力,自我生存能力等。
关爱学生是我们师德的灵魂,是调节教师和学生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是党和人民对广大教师的基本要求。衷心希望各位老师真情、真心、真诚地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中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三:
师德规范中第三条,关爱学生中要求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一位教师曾经说过:如果没有爱,教育在开始的时候,就已经结束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热爱学生是教师所特有的一种职业情感,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应具备的道德品质。
一、师爱是学生成长的力量之源
关爱学生,是指教师能从高度的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出发,关心爱护学生,严格要求教育学生,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1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学生成长的力量之源,是激发学生向上的动力。 教师对学生的爱,与一般的人与人之间的爱有所不同,它并非来源于血缘关系,也并非来源于教师的某种单纯的个人需求,而来源于人民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责任感,来源于教师对教育对象的正确认识、满腔热情和无限希望。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学生成长的力量之源,是激发学生向上的动力。教师所面对的是渴望认同、渴望呵护与关爱的稚嫩的心灵,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信任的目光,一个爱抚的动作,都会给学生以情感上的滋润,行为上的激励,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爱的情感犹如师生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又如涓涓细流,进入学生的心田;它像一场春雨,能滋润干枯的荒漠,萌发一片绿洲。
全国优秀教师曹苏芬,在浙江省磐安县新渥镇中心小学任教 17 年来,始终坚持一个信念:教育事业是一项爱的事业,爱教育事业首先体现在爱教育对象——学生上。
她接任的班级有名学生叫吕正强,母亲早逝,父亲久病在床,还有年迈的奶奶需要照料。看到别的孩子都得到父母的呵护,吃得好,玩得开心,吕正强常常伤心地偷偷抹泪。曹苏芬发现后,就注意给他特别的关心和爱护,并鼓励他:“要坚强,做生活的主人。有困难,老师会帮你,同学会帮你。” 曹苏芬利用寒假时间给他赶织了一件新毛衣,还特地绣上“公鸡迎太阳”的图案,并告诉他,只有热爱生活,自信向上,才能迎来明天的太阳。当曹苏芬亲手为他穿上新毛衣时,小正强的眼泪夺眶而出,一下子扑到了她的怀里。
了解曹苏芬的人都说:在她身上,总能让人感受到一种母亲般的情怀,它就像一股涓涓细流,悠悠地注进每一位学生的心田,滋润他们健康、幸福地成长。曹苏芬用爱心为学生的心灵撑起一方天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人们阐释了师德的真正含义。
( 选自《跨世纪教师风采》,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 年出版 )
2 、教师对学生的爱,不仅是是对心灵的呵护,更是一种激励、一种引导 ;教师对学生的爱,能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人格形成,能影响学生的职业选择和人生道路的转变。教师对学生的爱和情,既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表现,又是一种教育手段,在塑造学生的灵魂和人格中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对学生的影响之深远是教师自己都始料不及的。热爱学生,这是教师职业特殊性的必然要求。
案例:
“老师是船,扬起理想与信念的帆,乘风破浪,送同学们抵达成功的彼岸;老师是火把,点燃每一个孩子的激情,为他们照亮人生前进的航向;老师是一把金钥匙,开启童心,唤醒童趣,帮孩子们找回童年的快乐;老师是妈妈,用母亲特有的细腻与慈爱,关注着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而这一切的一切,就注定了老师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奉献。”这是河南省许昌市古槐街小学老师刘夏笔记本扉页上的一段话。
从教 18 年来,刘夏正如这段话所描述的那样,在三尺讲台上乐此不疲、默默耕耘。 18 年的青春韶华、 18 年的风雨磨砺、 18 年的探索奋斗,使她由一名教育新兵成长为一名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育教学专家。由她的事迹材料拍摄的专题片《让每一朵鲜花都享有阳光》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谈起对教师工作的感受,她微微一笑,说:“教育没有什么秘诀,只要抓住了‘爱’这个教育之魂,就抓住了教育的全部。”
刘夏是在懵懵懂懂之中踏上教坛的,如果没有下面这件事的发生,也许什么都不会改变。那是她参加工作的第二年,她接了一个二年级的新班,班里有一个全校出名的调皮大王——刘大宝。他不仅天天迟到,不写作业,还经常打架惹事,为他没少跟着背黑锅的刘夏更是气得堂堂训、天天留。每每这时,他就一言不发,瞪着乌亮的眼瞅着 刘老师,充满了怨恨与不服。有一次甚至当着 刘老师的面在教室大小便,执教才两年的她一下子就蒙了。凭着那股不认输的硬劲儿,她咬咬牙,硬着头皮去家访。没想到迎接她的竟是破烂不堪的瓦房和他白发苍苍的爷爷奶奶,没想到这个倔强的孩子竟从小没有父母的关爱,又怎能苛求他幼小的心中充满爱呢?刹那间, 刘老师的眼眶湿润了,胸中充斥着懊悔、同情与爱怜。她发自内心地想帮帮这个和弟弟一样大的孩子,帮他摆脱生活的阴影、学习的困境。从那以后,她暗自观察,发现大宝的爱好与长项,利用小孩子好胜心强的心理在班里公开表扬了他,大宝的眼里第一次有了闪亮的惊喜。她利用课余时间找他谈心,帮他补课,送给他儿童杂志、学习用品。渐渐地,大宝变干净了,也按时交作业了,见了 刘老师那黑亮的眼睛总是含着笑。就在 刘老师为他的进步高兴之时,不幸却再次降临到这个苦命的孩子身上。临近期末,刘大宝患上了严重的肺炎,当 刘老师闻讯来到医院时,孩子已病入膏肓,他那苍白的小脸,可爱的笑容,懂事的话语至今在她脑海中萦绕:“ 刘老师,现在我可想上学,我再也不惹你生气了。”可是老天再没给他机会,这个可怜的孩子过早地夭折了。当着全班学生的面, 刘老师泪雨滂沱……。
她从一个孩子身上体验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价值,也强烈感受到了爱的力量。同时,她也把深深的遗憾埋在了心底。那一刻刘夏发誓:我要用心去爱我的每一个学生,永不在一个孩子身上留下遗憾。正是这件事改变了她的人生观,让这个年轻的女老师树立了坚定的信念:要竭尽所能,干好教育事业,不辜负任何一个孩子。
干教育的人都知道,爱个别学生容易,爱所有的孩子难。难就难在人的时间、精力有限,但 刘老师却竭尽全力把她的爱毫无保留地撒向了每一个孩子。 刘老师用她作为母亲特有的细腻和慈爱,关注着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和变化,没有哪个孩子的反常举动能逃过她敏感的视线。
刘老师始终如一地坚守着自己的师德理念:让每一颗幼苗都得到爱的滋润,让每一朵鲜花都享有阳光。为了这一信念,付出多少她都不在乎。为了拉回沉迷于网吧不能自拔的小卓,她曾深夜游走于大街小巷,挨门串巷地寻找、打听,直至凌晨找回迷失的“羔羊”,百般劝说,终于唤醒其昏睡的心灵;爱的奉献,铸就了 刘老师事业的辉煌,也成就了她所深爱的孩子们。
那么,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什么样的爱呢?教师热爱学生具有职业性、无私性、原则性和全面性的特点:从职业性看,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在从事教育职业的过程中产生的,是一种崇高的爱;从无私性看,教师通过辛勤劳动,把自己的知识、能力奉献给学生,用自己的心血哺育下一代,不图回报,是发自内心的,不掺杂任何个人杂念的,心甘情愿的;从原则性看,教师热爱学生不是溺爱,也不是迁就学生的错误,而是爱中有严,严中有爱,严慈相济;从全面性看,教师不仅要在生活中关心每名学生,还要关心每名学生的全面成长,做到不偏爱,一视同仁,公平公正。总之,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世界上一种特殊的情感,是一种不计回报、无私的、神圣的爱。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怎样才能做到热爱学生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和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教师关心爱护学生,要做到:
第一,了解和信任学生 。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从表面上看,学生之间似乎差别不大,但实际上,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与众不同的一面。如果教师不了解和信任学生,就不可能有对学生真正的爱,也谈不上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为了教书育人,教师既要了解学生的过去和现在,又要了解学生成长的家庭生活环境和经常接触的各种人和事;既要了解学生表现在外的优缺点和特长,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包括他们的苦恼和忧愁。只有全面了解和信任学生,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教育,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促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第二,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往往会把自己的苦恼、心事和秘密隐藏起来,不愿意对 家长或老师说,只是遇到自己无法解释和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才找人诉说、请教和指点。因此,一位好的教师应当主动与学生做知心朋友,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包括内心世界的苦恼与忧愁。这样,教师才会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学生。
案例 :
郑丹娜,北京市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高级教师。从教 10 多年来,她凭借自己的智慧丰富了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用爱呵护孩子,用爱守护童心,在孩子的成长中体味从教的快乐。
刚参加工作时,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对淘气的学生,她会天天找谈话,实在不行她还会向其家长“告状”……有一次,班里有一个淘气的男孩没有完成作业,她把他留下了,一直看着他补完作业,然后送他回家。见到学生的父亲,她便一股脑地反映了他在学校的表现——不按时完成作业,上课做小动作,课堂上和同学打闹等等。郑丹娜后来回忆说,当时讲这些话的时候,丝毫没有意识到家长和孩子心里的感受。当她从这名学生家出来以后,屋内便传出家长的怒骂声、斥责声,接着便是学生嘤嘤的哭声。突然意识到,自己沾沾自喜的所谓“业绩”,是以伤害孩子的心灵为代价的。从那以后,她就开始反思自己,探索走进孩子心灵,丰富孩子心灵世界的方法。
郑丹娜首先从情感上亲近孩子,孩子们感兴趣的东西,她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孩子们喜欢的游戏,她也加入其中,像孩子一样痛快地玩耍。如此贴近孩子,她既体会到了童心的纯洁、率真,也洞悉了不少在成人眼里孩子们的“小心眼”。不仅如此,郑丹娜深知,每一个孩子的内心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在开发孩子心灵的事业上,必须选择“一对一”的方式。于是,她开始尝试与孩子们互写“悄悄话”以了解孩子心灵的秘密。除此之外,她还有很多让孩子们“练心”的做法。比如,她给孩子们设计了一张“心情晴雨表”,要求孩子们每天用画“笑脸”或“哭脸”的方式,反映自己的心情。更重要的是,她用自己的真爱,一次次打动孩子的心。一名学生回忆郑丹娜时说: 郑老师讲的课、说的话大都记不起来了,但她每天上课时亲切地摸他头的动作让他终身难忘,无比幸福。是的,教育最后留下的不是知识,是感动。郑丹娜给孩子们的除了知识之外,更多的就是感动。
郑丹娜 老师自己的体会是:海明威提出了“冰山原理”,其实,教育中每一名学生在心理上也存在这样一座“冰山”,教师看到的学生行为只是露出来的一小部分。教师要通过这些行为,去揣摩学生心中隐藏的部分,了解学生的需要和渴望,了解学生的感受。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贴近学生,了解学生需要什么,真正有效地实现教育学生的目的。
( 选编自《教育文摘周报》 2008 年 7 月 9 日 )
第三,爱护每一名学生 。教师教书育人,是为了学生的未来。作为教师,应该关心爱护每一名学生,从心里充满对每一名学生的爱。尽管有的学生有毛病甚至有越轨行为,尽管他可能给教师带来很多不愉快的事情,但教师对学生的爱要始终如一。教师关心热爱学生,会由此产生热爱教育事业的崇高道德情感;赞可夫说:儿童对于教师给他们的好感,反应是很灵敏的,他们是会用爱来报答教师的爱的。学生得到教师的爱,会将其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增强信心,健康成长,从而也会热爱和尊敬教师,使教师的威信大大提高。
第四、对学生严慈相济 。教师对学生的爱,要与“严”紧密结合在一起。要严得合理,严得适当,不迁就学生,不放任学生,也不溺爱学生。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符合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学生的实际和 21 世纪对一代新人的需要;要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习进步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学生经过努力能达到,能接受,并能自觉切实执行的。
一是要严而有理。 所谓严而有理,是指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一切要求都要符合党的教育方针,都要有利于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有利于学生学业的进步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学生是方方面面都正在成长的“未熟人”,在校期间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有的学生粗野,无礼,不尊重教师,不听劝告;有的学生在同学中吵闹大家,惹是生非。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常常是恨铁不成钢。有的教师能耐住性子,稳住情绪,用智慧和道理说服学生。但是,有的教师有时火气一下子上来就会对学生进行体罚。这种情况和行为表面上看是为了严格要求学生,实际上却有害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要坚决杜绝这种做法,否则便是违背教师道德的。爱因斯坦曾经指出:“如果学校把自己的工作建立在恐吓和人为制造的权威上,那是最糟糕不过的了,这样的反常制度会扼杀学生的健康情感和直率性格,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的真爱要体现为既对学生有种种严格、严厉的要求,又不损害学生的生理心理,让学生心服口服,心甘情愿地接受。
二是要严而有度 。这一点是指教师爱学生,对学生提出的各种要求都符合他们的身份、年龄和特点,如果离实际情况太远,要求过高,学生无法达到,这种严格也就毫无意义。虽然年龄差不多,又同在一个教室,但由于多种因素所致,学生的思想水平、认识水平、知识水平以及理解能力都不会完全相同。因此,严格要求必须防止“一刀切”。有的要求对于多数学生来说可能是适度的,但对于后进生来说可能是他们努力也难以达到的,而对于好的和优秀的学生来说又显得偏低。所以,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要区分对待,适度地要求学生,这样才会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三是要严而有方 。伊索有一则寓言:太阳和风争论谁比谁强壮。风说:“当然是我,你看下面那位穿外套的老人,我可以比你更快地让他把外套脱下来。”说着,风便用力对老人吹,希望把老人的外套吹下来。但是它越吹,老人把外套裹得越紧。风吹累了,太阳从云后走出来,暖洋洋地照在老人身上。没多久,老人开始擦汗,并且脱下了外套。于是,太阳对风说:“温和与友善永远强过激烈狂暴。” 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能否收到显著成效,关键在于方法。要求学生这样做那样做,却不管学生心理感受如何,“我讲你听,我打你通”,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学生即使表面上在听,在顺从,内心也不会服气,与教师的心理距离会越来越大,甚至会对教师产生反感。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也要采取耐心、疏导的方法,要寓教于教学之中。寓教于各种活动和师生的接触之中。只有方法得当,严格才能在教育中奏效,才能培养和训练出出色的学生。
四是要严而有恒 。所谓恒,就是要坚持长久。对学生的严要求绝不能时有时无,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既然已对学生提出某种较高标准的要求,就要要求到底,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要常督促,常检查,把要求落到实处,直至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作风。教师最忌对学生一时紧一时松,说了就不再检查,再无动静,以后再怎样要求,学生都不会重视,教师的威望也会因此受损,教育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五是要严中求细 。瑞士著名教育家斐斯泰洛奇曾说:“每一种好的教育都要求用母亲般的眼睛时时刻刻准确无误地从孩子眼、嘴、额的动作中来了解他们内心情绪的每一种变化。”“细”就是不放过所能了解和察觉到的任何问题。在纷繁的工作中,教师要尽力抽出时间多听,多问,多看,多想,从生活、学习、思想、劳动、工作、活动以及家庭等多个方面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善于从细节处发现潜在问题,及时引导和规范,防患于未然,避免酿成大错。“细”本身就是爱。
一位教师要想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就要对他们倾注无私的爱和真挚的情。这种爱和情就是关心、体贴、帮助加严格要求,这种情和爱既深刻又博大。慈母对孩子之所以无私,是因为有血缘关系。教师对学生付以无私的爱和真挚的情,付以慈母般的柔情,那就是一种更崇高而伟大的爱,它强烈地感化着青少年一代,使他们感悟人生,走向人生。
二、在尊重中走入学生的心灵
爱默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尊重和理解首先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没有平等也就没有尊重和理解。相对于教师来说,学生的年龄一般都较小,知识水平、生活经历等也肯定不及教师。但作为一位教师,要懂得在人格上学生与自己是平等的。在现实的学校生活中,许多教师对待学生表现出不平等,不论学生感受如何,也不论对错,不高兴就劈头盖脸狠狠地训斥学生,而且讽刺、打击甚至体罚,结果使许多学生畏惧教师,对教师敬而远之,有心事,有苦恼,有秘密都讲给同学和伙伴,而从不敢向教师倾诉。这种现象很普遍,它使师生关系出现障碍,为教育活动增加了难度,削弱了教育效果和质量。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一定要平等地对待学生。一方面,教师要把学生当做一个有思想,有感情,懂得善恶的人来看待,对他们以诚相见,以朋友相知,与他们建立真正的师生感情。另一方面,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特别是在先进生与后进生之间要一视同仁,绝不能对学习好的高看一眼,对学习差的就不理不睬,漠不关心。这样会伤害一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也会使整个教育活动受到不利影响。
案例:
台湾著名作家三毛自杀身亡,是一场人生悲剧,令人惋惜。实际上,三毛的自杀与她少年时期在学校的一次遭遇有关。
三毛读初中时数学成绩很差,她的数学老师平时对她十分冷淡。一天三毛做不出习题,老师便把她叫到面前,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我们班有一个同学最喜欢鸭蛋,今天我请她吃两个。”说着,就用饱蘸墨汁的毛笔在三毛眼睛周围画了两个圈,然后让三毛转过身给全班同学看。
少年三毛根本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便顺从地转过身,全体同学顿时哄堂大笑。老师等大家笑够了以后,让三毛到教室的角落里一直站到下课。下课后,老师又罚她从有众多学生的走廊和操场上绕一周再回到教室。许多同学看到三毛的样子都尖叫起来。三毛在学校受到莫大的精神刺激 和老师的侮辱。
回家后并没告诉父母,自己也没有掉眼泪。直到三天后,三毛早上去学校,在走廊上看到自己的教室时立刻昏倒了。后来,她一想到去学校,便会立刻昏倒失去知觉。从此,三毛患上了严重的心理疾病——自闭症,越来越怕接触外面的世界,害怕所有的人,她把自己封闭起来达七年之久。
( 选自《影响教师的 100 个经典教育案例》,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11 月出版 )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尊严是人类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的潜在力量。”相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也就从根本上摧毁了学生成长的力量。三毛的数学老师的做法是非常愚蠢的,也是非常可怕的。
尊重学生要以平等为基础。在教育活动中学生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毛病,但教师绝不能挖苦、训斥和打骂、体罚,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给他们以充分的信任,对他们的学习成绩要客观公正地给予评价,并要珍惜学生对自己的一片真情和敬爱,充分加以利用,与学生加深感情和沟通。同时不要忘记去理解学生。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理解,学生最希望教师能理解他们,理解他们的年龄,他们的幻想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
1960 年,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博士曾在加州一所学校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新学期,校长对两位教师说:“根据过去三四年来的教学表现,你们是本校最好的教师。为了奖励你们,今年学校特地挑选了一些最聪明的学生给你们教。记住,这些学生的智商比同龄的孩子都要高。”校长再三叮咛:要像平常一样教他们,不要让孩子或家长知道他们是被特意挑选出来的。这两位教师非常高兴,更加努力教学了。
一年之后,这两个班级的学生成绩是全校中最优秀的,甚至比其他班学生的分数值高出好几倍。知道结果后,校长不好意思地告诉这两位教师真相:他们所教的这些学生智商并不比别的学生高。这两位教师哪里会料到事情是这样的,只得庆幸是自己教得好了。 随后,校长又告诉他们另一个真相:他们两个也不是本校最好的教师,而是在教师中随机抽出来的。正是学校对教师的期待,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才使教师和学生都产生了一种努力改变自我,完善自我的进步动力。
实际上,这是心理学家进行的一次期望心理实验。他们提供的名单纯粹是随机抽取的。他们通过“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坚定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虽然教师始终把这些名单藏在内心深处,但掩饰不住的热情仍然通过眼神、笑貌、音调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积极主动的态度,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因此变得更加自信,奋发向上的激流在他们的血管中荡漾,于是他们在行动上就不知不觉地更加努力学习,结果就有了飞速的进步。这个令人赞叹不已的实验,后来被誉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或 “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说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能够改变学生的一生。
教师丰富的学识,高超的教艺,会成为吸引学生去攀登科学高峰的“磁石”;教师高尚的品德,不倦的教诲,往往能使误入迷途的学生重新走上正路,成为有用之才;教师的辛勤劳动,顽强的意志,会给那些心灵上有伤残的学生带来信心和毅力。教师对一个人成长发展的作用是肯定无疑的。
罗杰·罗尔斯是美国纽约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他出生在纽约声名狼藉的大沙头贫民窟。这里环境肮脏,布满暴力,是偷渡者和流浪汉的聚集地。在这里出生的孩子,耳濡目染,他们从小逃学,打架,偷窃,甚至吸毒,长大后很少有人从事体面的职业。然而,罗杰·罗尔斯是个例外,他不仅考入了大学,而且成为了州长。在记者招待会上,一位记者对他提问:“是什么把你推向州长宝座的?”面对 300 多名记者,罗尔斯对自己的奋斗史只字未提,只谈到了他上小学时的校长——皮尔·保罗。
1961 年,皮尔·保罗被聘为诺必塔小学的董事兼校长。当时正是美国嬉皮士流行的时代,他走进大沙头诺必塔小学的时候,发现这里的穷孩子比“迷惘的一代”还要无所事事。他们不与教师合作,旷课,斗殴,甚至砸烂教室的黑板。皮尔·保罗想了很多办法来引导他们,可是没有奏效。后来,他发现这些孩子都很迷信。于是,他上课的时候就多了一项内容——给学生看手相。他用这个办法来鼓励学生。当罗尔斯从窗台上跳下,伸着小手走向讲台时,皮尔·保罗说:“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是纽约州的州长。”当时,罗尔斯大吃一惊,因为长这么大,只有他奶奶让他振奋过一次,说他可以成为 5 吨重的小船的船长。这一次,皮尔·保 罗先生竟说他可以成为纽约州的州长,着实出乎他的预料。他记下了这句话,并且相信了它。从那天起,“纽约州州长”就像一面旗帜,罗尔斯的衣服不再沾满泥土,说话时也不再夹杂污言秽语。他开始挺直腰杆走路,在以后的 40 多年间,他没有一天不按州长的标准要求自己。 51 岁那年,他终于成为了州长。
( 选自《影响教育的 100 个经典案例》,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11 月 )
教师对学生只有报以深深的理解,才能产生真正的爱生之情,才能从心灵走向心灵,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按照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规律去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
平等地对等和尊重学生,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
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只有关心人的尊严感,才
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都渴望得到教师的尊重和信任。因为教师的尊重和信任,会使学生感到自己的品德、才华、能力得到承认,从而增强前进的信心,获得前进的动力,自觉地向着更高的目标发展。
如果教师不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对学生进行讽刺、挖苦,势必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产生自我否定的消极情绪和意向,不仅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教育界有这样一句名言: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没有相互尊重,教育就会变成一场发生在师生之间的严酷的“战争”,一场永不休止的“战争”,一场疲惫不堪的“战争”,一场两败俱伤的“战争”。
第二,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名学生。马卡连柯说过:教师的心应该充满着对每一名他要与之打交道的具体的孩子的爱,尽管这个孩子的品质已非常败坏,尽管他可能给教师带来好多不愉快的事情。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每名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平等、公正的对待。无论是好学生,还是差学生、顽皮生,教师都应一视同仁,用同一个标准对待他们。如果教师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有亲有疏,以自己的喜、怒、哀、乐牵制于学生,使学生受到歧视和不公正的待遇,甚至讽刺、挖苦、歧视和体罚学生,则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可能对学生的精神世界造成恒长的伤害。
第三,宽容和信任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宽容和信任是在认识上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在情感上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在行动上引导学生,激励学生。教师的宽容会使学生感受到一份关爱与抚慰,所收到的效果远远胜于惩罚。宽容和信任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犯了错误的学生给予宽容和信任,就是给学生以机会,给学生以期待,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宽容和信任是一种无私的爱,可以缓解师生之间的对立情绪,转化学生的逆反心理,使教育收到最佳效果。
案例:
陶行知 先生在育才学校当校长时,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一天,陶行知在校园里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巴砸自己班上的男同学,陶行知立即制止了他,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王友早早地来到校长室门口准备挨训。这时,陶行知走过来了。他一看到王友,就掏出一块糖果递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了,而我却迟到了。” 王友惊愕地接过糖果,目不转睛地看着陶行知。这时,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递给王友,说:“这块糖果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的时候,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励你。” 王友更惊愕了,他不知道校长到底想干什么。
这时,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王友的手里说:“我已经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证明你很正直善良,并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
王友听了非常感动,他失声叫了起来:“校长,你打我吧,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陶行知满意地笑了,又掏出一块糖果递给王友,说:“你能正确地认识错误,这块糖果值得奖励给你。现在我已经没有糖果了,你也可以回去了。”
陶行知的这四块糖被称做滋养学生心灵的“精神糖果”,成为激励学生自省、自律、自强的精神力量。 ( 选自《中国青年报》 2001 年8 月15 日)
三、保护学生的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保护学生的安全,是教师群体所应具有的职业精神, 也是检验教师的一个职业道德标准。保护学生安全正是“爱生”的一个重要表现,我们不能把“爱生”当成口号,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爱要寻找合理的依据和形式。要把对学生的爱融入点点滴滴的教育教学和一切活动中。
保护学生安全
保护学生安全,不论是从法律角度,还是从道德规范角度,都是教师不应回避的责任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修改,通过规范的形式来激发我们的道德愿望,激发社会的普遍美德,体现了社会的进步。新时代的教师在规范的引领下,对学生的教育和关爱也必将更具人性魅力。
师德规范中明确规定教师负有保护学生安全的责任和义务,是一种适度而理性的职业道德约束,而不是侵犯生命权的道德管制。职业道德是一种与职业责任相关的道德规范,与普遍性的社会道德相比,更加具体和明晰——尤其是一些特殊行业的职业道德,往往明确了从业者要比普通公民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表现出更高的道德素质。譬如军人,再譬如教师、警察以及医护人员,特殊的责任,需要他们冲在前面,不仅是道德自律,不仅是以身作则,还有牺牲“小我”,保护“大我”的公共使命。中小学教师面对的是未成年人,处在成长中的孩子,他们常常难以拥有成人那样的判断与处置能力,教师当然要成为他们校园甚至社会生活中的引领者、组织者。教育不仅是教主要科目的知识,也应有生命安全、生命价值的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和热爱生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提升学生的生命意义与境界。
案例:“范跑跑”和“杨不管”
2008 年 5 月 12 日 14 时 28 分,汶川发生地震时,四川光亚学校的范美忠老师不顾学生,本能地猛冲下楼,第一个到达操场。事后,范美忠发表《那一刻地动山摇》的帖文,说:“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范美忠的逃跑行为和贴文中的言论,引发网民热议。
中央电视台在网上作了一个调查,您认为范美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目前我们在网民中的调查结果是认为范美忠“率性不虚伪”的人占到了 44 ? 90% ,认为范美忠是“中国精英的反面教材”的人占到了 42 ? 54% ,认为“说不清”的人占到了 12 ? 56% 。
范美忠老师自己说:有人认为教师应该是义不容辞地救助学生,我刚才说了有救助学生的义务,但是,是不是有冒生命危险的义务,我个人对这种说法持怀疑态度。教师作为道德楷模,这个说法我是这样看的,教师一定是应该在底线道德之上的,这是没有问题的。但由于教师也是人,是不是要以一个极高的道德标准来要求他,这个我持一定的反对意见。
在安徽省长丰县双墩镇吴店中学七 (2) 班,两名学生上课时打架导致其中一人死亡,授课教师杨经贵站在三尺讲台上充当“看客”,并不加以制止,而是继续上课直至下课。 杨老师因此被冠以“杨不管”的称呼,他的行为选择也成为了人们讨论的焦点。
事情的经过是: 2008 年 6 月 12 日,安徽省长丰县双墩镇吴店中学七( 2 )班上午的最后一堂课是地理。课上到大概一半的时候,坐在第三排的陈某和杨某不知为什么突然发生了争执,随后两个人在课堂上当着正在上课的教师的面打了起来,而且越打越凶。班上所有的学生都目睹了这一幕。
“可是不一会儿,杨某突然头部向后仰起,搭在后排同学的课桌上,同时全身颤抖,口吐白沫,脸部发白。”离杨某座位不远的一名学生说,他和几名同学以及陈某感觉杨某越来越不对劲,立即起身准备将杨某送到医院。但此时杨某全身发软,已经背不起来了。于是,他们几名同学将杨某抬起来,送到学校附近的长丰县第四人民医院吴店分院。但是晚了,年仅 14 岁的他永远离开了人世。
一名学生说,打架时, 杨老师并没有当即制止,其间说了一句:“你们有劲的话,下课后到操场上打。”后来,也没有送被打学生前往医院,而是继续上课直至下课。
学生在正在上课的课堂上死了,而且就在教师的眼皮底下,让人难以想象。杨某的家人说,如果当时教师劝阻一下,及时将孩子送到医院,孩子也许不会死。对于孩子的死,学校和教师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 以上案例选自新华网《新华教育》 2008 年 7 月 12 日 )
我国的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要“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和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也规定,保护未成年人是全体成年公民共同的责任。当学生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无论当时面临的是什么样的情况,也无论背后有什么样的复杂内幕,作为一位教师,面对两名学生越打越凶的情况,选择无动于衷、任其发展,于德于法都是不相符合的。
但是,在“ 5 · 12 四川汶川大地震”灾害中,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有许多教师始终把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舍生忘死,奋不顾身,保护学生,在全社会赢得了高度赞誉。他们用行动和生命诠释了师德和保护学生安全的含义。
2008 年 5 月 12 日 ,中国四川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灾难,美好的世界在瞬间坍塌。为了孩子的生命,勇敢的教师,用柔弱的血肉之躯,用鲜活的生命为学生抵挡了死亡,用爱和无私撑起了希望的天空,把生的光明留给孩子,把死的黑暗留给自己。
当汶川县映秀镇的群众徒手搬开垮塌的镇小学教学楼的一角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名男子跪扑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两个孩子还活着,而他已经气绝!由于紧抱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之锯掉才把孩子救出。这就是该校 29 岁的老师张米亚。“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多才多艺、最爱唱歌的 张米亚老师用生命诠释了这句歌词,用血肉之躯为他的学生牢牢把守住了生命之门。
该校的谭校长说:“ 张米亚老师被挖出来的时候,学生 家长和老师们都惊呆了。他死了,双腿跪地,身体弯成一张弓,保持着母鸡抱小鸡的姿势,在他怀里是两个活着的孩子。”
谭校长还说,今年 29 岁的张米亚身高 1.7 米 左右,微胖,两年前刚从百花乡调到中心小学教数学。就在上一周,学校刚举行了红歌会,他还领唱了《中国心》。这就是我们的 张米亚老师 ! 死时,他才 29 岁 ! 也许他没有想到,也许他来不及想到,就在他张开双臂护住别人的孩子时,他的妻子和他那尚不满 3 岁的儿子也已被深深地埋在地下……
张米亚的同事马方琴说:“张米亚的教室在二楼,紧挨楼梯,如果他不管学生,自己是完全可以跑出来的,而他却用身体救活了两个孩子。”映秀小学学生杨茜睿回忆, 张老师大声喊“不要慌,都趴在课桌下面”,我们就钻到了课桌底下。前排有人趴得不够低, 张老师还去按他们的头。几个同学想往外跑, 张老师就一手抱住一个,拼命压在讲台下面。这时候,房子就垮了……
在生死一线间, 张米亚老师用生命诠释了崇高职业理想的伟大意义。
( 作者摘编《教育文摘周报》 2008 年 5 月 28 日 )
殷雪梅 老师生前是江苏省金坛市城南小学一位普通教师。 2005 年 3 月 31 日 12 时 10 分 ,她在护送学生沿斑马线过马路时,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向学生队伍冲来,危急关头, 殷雪梅老师奋不顾身张开双臂冲上前去,将正在马路中间行走的 6 名学生奋力推向路边,学生脱险了,而她却不幸被汽车撞飞出 20 多米,身负重伤,经全力抢救无效,于 4 月 5 日凌晨 1 时永远离开人间。 殷老师的瞬间英勇壮举,经新闻媒体广泛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5 月 31 日 ,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她为革命烈士,国家人事部、教育部追授殷雪梅为 “ 全国模范教师 ” 。
2 、关心学生健康
关心学生健康,首次被写进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生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在身体健康方面,目前我国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严重下滑,近视率持续走高,已经引起整个社会的担忧。教师要负起责任来,引导督促学生加强锻炼,不得随意侵占学生的休息、娱乐、体育锻炼的时间。
在心理健康 方面, 2010 年 03 月 19 日楚天都市报 报道中学生处在青春期,容易在家庭教育、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出现心理障碍和心理缺陷。一项对中国五省市中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的调查发现, 5.2% 的中学生存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等明显心理健康问题; 77.9% 的中学生存在轻度不良反应。有人认为有一种不容忽视的行为叫“心罚”(又称“冷暴力”)在悄然蔓延,它不直接指向学生的身体,而是指向学生的心灵,是一种心灵的惩罚。主要表现为对学生的歧视、人格的侮辱及权利的剥夺。体罚可能导致学生一时的皮肉之苦,而心罚往往会使学生一生都留下阴影,其造成的心灵创痛可能终身难愈。它所造成的危害比体罚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案例:阜宁县明达中学高三 (7) 班学生郭大龙跳楼身亡的消息迅速传遍小小的阜宁县。
自杀的原因也很快被师生们口耳相传, “ 导火线 ” 小得令人震惊,居然是 “ 上课讲话 ” 。
2010 年 1 月 18 日 的上午语文课上,高三 (7) 班一位刘姓学生边和同学讲话,边伸手拍了一下坐在前面的郭大龙的肩膀,就在郭大龙回头的一刹那,被正在上课的刘雯雯老师揪个正着。三人随即被叫到教室后面罚站。郭大龙向刘雯雯坚持自己并没有讲话,所以不该罚站。那位刘姓学生也和刘雯雯顶嘴,并且可能还讲了脏话。
有学生回忆,刘雯雯当时很生气,并且放话说 “ 我不怕事情大,大不了老师不干了 ” 。刘同学随后被德育处来人带走,大龙和另一位同学则被要求自己去找班主任接受处理。
学生们现在都不清楚, 1 月 19 、 20 日两天,刘雯雯和大龙之间又发生了什么,以至于一件本来十分平常的 “ 上课讲话 ” 事件拖延了数天还未了结。可以肯定的是, 刘雯雯老师对这次事件的认真程度超过了学生们的想象。
1 月 21 日 ,学生们到校刚准备上早读课,刘雯雯来了,她一坐下就把大龙叫上了讲台。
一位学生回忆说: “ 我看到 刘老师疾言厉色和他说了好长时间,然后他就站在前面了。 ” 另一位学生说, “ 刘 老师叫他写检查,在班级里读,还叫他带家长来 ……”
紧接着的第一节课从 7 : 40 开始,正是刘雯雯教的语文课。课上到 8 : 00 左右,已经被罚站了近一小时的郭大龙突然出声。他说: “ 耽误大家几分钟时间,就那天事情我作个检查。 ” 一位学生说,他发现这时大龙嘴唇瘪着,似乎在忍着哭,显然十分委屈。但 刘雯雯老师并没有停止讲课,开始叫学生上讲台去做题目。大龙接着说: “ 那天我不应该和某某某说话 ” ,但刘雯雯却好像没有听到大龙的话。 “ 语 文老师让我们拿出试卷,并找人上黑板订正 ( 大家都看得出来,那是不给他机会 ) 。然后他就出去了,事情就发生了 ……” 一位学生事后在给南方周末记者的回忆记录里写道。
高三 (7) 班位于明智楼的一楼。没有人知道,他是以怎样的心情走向明智楼六楼的。从出教室到跳楼,仅仅只有三分钟,他就与同学亲人阴阳两隔。 很多人喟叹这个青年的心理脆弱,但在另一些人看来,一个 18 岁的男孩,强忍委屈开口道歉,却被视若无物,这种挫折似乎并不常见,何况还是面对着 66 位朝夕相处的同学?
从事件的经过来看刘雯雯既没有讽刺挖苦郭大龙,也没有体罚郭大龙。但是正是 刘雯雯老师的冷漠,无声的羞辱,致使郭大龙的自尊心受到严重的伤害,使他走上了绝路。
3 、维护学生的权益。
学生的权益是指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享有的各种权利。学生的权利是与其身份和法律地位紧密相连的。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有双重身份:其一,他们是国家公民;其二,他们是未成年人,正在接受教育。这决定了他们享有权利的特殊性:作为公民,他们享有宪法所规定的公民应享有的各项权利;作为学生,他们还享有其他公民不具有的权利。因为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他们大多未满 18 周岁,是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行为能力的人,他们的身心和社会性发展尚不充分,还不能完全准确地辨别是非和保护自己,因此法律对其权利必须给予特别的保护。我国更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规来保护学生的权利,如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人身安全不受侵犯的权利,民主平等的权利,发表意见的权利,隐私权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1991 年 9 月 4 日通过, 2006 年 12 月 29 日 修订)
第三条 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国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未成年人享有受教育权,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尊重和保障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未成年人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平等地享有权利。这是新增的条款,明确和最大限度地保障未成年人的权利,是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的一大亮点。
生存权 是指未成年人享有其固有的生命权、健康权和获得基本生活保障的权利;发展权是指充分发展其全部体能和智能的权利;受保护权是指不受歧视、虐待和忽视的权利;参与权是指参与家庭和社会生活,并就影响他们生活的事项发表意见的权利
学校既是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场所,也是保护学生权利的主要部门。尤其是教师,要以学生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充分尊重和保护学生各项权利,做学生权利的维护者。另外,要求教师既充分尊重学生,又必须约束自己的行为,以防伤害学生的心灵。
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3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