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黑板报年级图片
民族精神是源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孕含在特定文化传统中,随社会历史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民族主体意识。中华民族精神就是孕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又代表传统文化优秀特质的文化精髓。在这个意义上,弘扬民族精神,必须注重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小编为大家汇总了一些关于传统文化黑板报的资料和相关内容,大家可作为参考,希望大家能够获得帮助:
中国传统文化黑板报:剪纸艺术
中国传统文化黑板报:湖北民间剪纸简介
孝感的妇女有正月十五唱“请七歌”的习俗,向“七女星”讨巧:“正月正,麦草青,我请七姐看花灯,教我心灵剪牡丹,教我手巧绣凤凰,杀白猪,宰白羊,年年接你七姑娘,”讨巧其实只是表达了女子寻示灵感的心愿,要手艺精,当然还需勤学苦练了。而巧手的女子,独享社会刮目相看的殊荣。
据说有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至今腰里还带着年青时情人赠的订情荷包。可见这种乡俗的民间艺术所具有传达情感之力量。
在房县,时兴过一种带字的花样,作为送给亲朋好友的礼品花。这些花样上的诗句往往是求花的乡亲随口吟出,剪花的巧女便把它剪在各种形的剪纸上。如“操心劳力,增加负担”是刚过门的媳妇说给公婆听的客气话;“手心手背都是肉,打断骨头连着筋”是母亲告诉女儿,长辈对你们都一样看待——平时不好意思说出口的语言揉进剪花里,更增添了一份含蓄。
关于传统文化的黑板报图片
刻纸在湖北叫“雕花”,武汉、鄂城等地都有数以百计的雕花匠,并且在清末民初建立有剪纸的行会组织,这在全国是少见的现象。与全国各地的工匠艺人一样,他们以高超的技艺应付各种不同的审美要求,而个人的情感只能在雕花刀缝间深深地潜在。
中国传统文化黑板报:竹山皮影戏
竹山皮影戏,始于清末民初,流行很广,深受山乡群众喜爱。是以牛皮、驴皮制作人物剪影来表演故事的戏曲。演出时用灯亮将其射在幕上,艺人在幕后操纵并演唱。音乐为竹山高腔,分文武场。文场主弦是四弦胡琴或京二胡,辅以三弦、月琴、唢呐;武场用的是土鼓、大寺锣、小土锣、大叶钹和马锣。唱腔有“上獠子”、“下獠子”、“武獠子”、“文獠子”、“哭汉江”、“四平腔”等声腔及民间小调,声色古朴、粗犷、深厚,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1994年被《中国文化报》、《文化月刊》、专题片《天河》向国内外广泛传播。2003年荣获湖北省首届皮影戏展演优秀演出奖。
中国传统文化黑板报年级图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