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大一军事理论课论文3000字

发布时间:2017-03-31 19:20

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和未来支柱,大学生的军事理论水平对国防至关重要。党和国家高瞻远瞩,在大学生中普及军事理论课,对我们进行军事理论指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2017大一军事理论课论文3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2017大一军事理论课论文3000字篇一

《浅论上好军事理论课的“一二三四五”》

摘要:上好军事理论课,是军事教员必备的素质和技能。但因为军事理论课“面广、线长、点多”,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效果不如人意,如何才能把这门课上好?作者提出了自己的思路和途径。

关键词:军事理论;思路途径

军事理论课的特点,可以概括为“面广、线长、点多”。“面广”指涉及内容广泛,教学内容不仅涵盖军事思想,军事历史,而且还包括军事战略,军事谋略和军事高技术等科目,内容丰富而繁多。“线长”指教学内容涉及的时间跨度和空间跨度都较大,譬如军事思想,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和当代,时间跨度长达数千年,空间跨度则包括中国和外国,外国又分为周边和世界。“点多”指教学内容涉及的知识点多,大多繁杂而抽象。这样一门课程,在讲授时,如果没有一定的功底,再加之操作不当,就会导致学员厌烦,教员苦闷,授课效果事倍功半。’ 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觉得,要把这门课上好,思路必须准确,途径必须得当,简言之,可以概括为“一个态度,两个准备,三个沟通,四个禁忌,五个要求”。具体如下:

一、一个“态度”

指教学态度必须端正,这是搞好军事理论课教学的基础。要想把这门课上好,教员必须认真对待它,看重它,珍惜它。唯其如此,教员才能全身心地投入进去,认真备课,积极上课,使授课内容丰富而不庞杂,思路清晰而不旁骛,言语富于激情而又收放自如。只有态度端正了,才能真正感染学员,才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授课效果也能达到预期目的。教学实践一再证实,教员的态度是学员听课热情的温度计。反之,我们无法想象,一个态度消极的教员。一个心不在焉的教员,一个不认真备课的教员,能调动学员的听课积极性,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两个“准备”

指课前的两个准备,这是搞好军事理论教学的必要条件。“不打无准备之仗”,一个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员,必定是一个课前做了充分准备的人。这种准备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前针对所授内容做充分的准备,不仅对所授内容熟记于心,而且要针对所授内容,查阅大量的资料和佐证,对相关内容也了然于胸。譬如讲授《孙子兵法》时,要把当时的历史背景交代清楚,要把孙武的个人阅历讲清楚,让学员知道《孙子兵法》产生的历史必然。在授课过程中,适当引用典故是必要的。或旁征博引,或独辟蹊径,力争引人入胜,让学员感到耳目一新。如果仅仅把课本内容简单地给学员加以“复制”和“粘贴”,学员势必感到味同嚼辣,效果不佳。需要指出的是,准备的资料和佐证要准确详实,力戒道听途说,甚至漏洞百出,经不起推敲。

其次课前准备,体现在要提前进入教室。提前赶到教室的重要作用,就是查看上课所需的设施是否正常,学员到课人数是否全员,如果缺员,问清情况,以便日后个别补课。如果不能提前赶到教室,而是“恰好”卡在时间点上甚至迟到,上来就讲,讲后就走,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这样的教学,由于缺乏课前酝酿,导致教员盲动,学员被动,即使很卖力,也很难说会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设施再出现“意外”,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

三、三个“沟通”

指教员和学员之间的交流互动,这是增进教员和学员关系的润滑剂,也是搞好军事理论教学的必要条件。这种沟通体现在“课前沟通、课间沟通和课后沟通”上。

“课前沟通”是指课前教员要主动询问学员,和学员进行交流。交流的内容可以是与授课内容有关的,也可以是其他方面的内容,比如一些较为轻松的话题,或者时政的,或者流行的,或者学员较为关心的。课前沟通的最大好处不仅在情感上缩短教员和学员之间距离,消除生疏,使授课在一种融洽、恬淡和“随意”的气氛中进行,而且更重要的是,因为课前提问的内容大多与即将讲授的内容有关,这就为开讲做了必要的铺垫。“润物细无声”,当学员没有上课时那种固有的紧张和“刻意”时,授课效果是最好的。

“课间沟通”是指课间休息时,和学员之间进行交流。这时的沟通主要是询问学员对授课内容的掌握和理解上,以及对授课方式的意见及建议上。譬如对讲解的概念是否真正理解了,还有哪些内容需要扩展讲解,哪些学员不清楚的事例需要澄清,讲课的语速过快,课件的制作是否需要完善等等。课间沟通的目的就在于适时掌握授课情况,根据反馈的情况,及时调整下节课的讲授进度及方式,以及课后进行总结纠正等。

“课后沟通”是指课堂内容结束后,及时与学员进行交流。这时的交流可以是在教室里,也可以是在学员队,甚至在学员宿舍。这时沟通的目的,一方面在于检查督促学员进行理论课的复习,另一方面在于对学员复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解决。这样的气氛更随意,效果也会更好。

四、四个“禁忌”

指教员在授课方式上要力戒出现的情况。归纳为:一忌缺乏激情;二忌居高临下;三忌文不对题;四忌若即若离。

教员缺乏激情会让学员失去听课激情。教员缺乏激情表现在内容上,是要么照本宣科,要么人云亦云;表现在语言上则简单直白,无趣无味;表现在动作上则是面元表情,呆板僵硬,没有必要的辅助手势和动作。教员的授课态度不认真,准备不充分,理论功底差,语文水平低,不懂授课技巧,是导致缺乏激情的要原因。

教员居高临下会让学员觉得紧张和产生抵触。居高临下的表现之一就是感觉自己学富五车,才华横溢,视天下为无物,自命不凡,惟我独尊。把教员和学员的平等关系人为地差异化,甚至故意拉大二者之间的距离,让学员觉得教员高高在上,不可接近。教员的“耍大牌”和故弄玄虚,让学员在感觉到一种压抑和紧张的同时,也在学员中产生抵触。须知,高估自己,低估学员是无知的表现,也是知识匮乏的表现。惟有谦虚、平等和包容才能赢得学员的尊重,也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文不对题是另一种常见现象。为了把军事理论课上好,把课堂气氛搞活,适当引用事例,甚至偶尔使用笑话点缀课堂是可以理解的,但切忌“迷失方向”。一是引用事例不能做到收放自如。不是峰回路转,或者在学员情绪调动起来后及时移入正题,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而是一发而不可收,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最终发现竟然“回不来了”,甚至“一个故事讲了一节课”。二是“花边”太多。与课堂内容无关的事例太多,滥用这些事例,必然冲淡主题,课堂气氛活则活也,但与大纲的要求去之千里,杳然不知所终。

若即若离指对待学员的态度,时冷时热,缺乏一贯性。教员要想把课讲好,如前所述,和学员的互动是不可少的。平等、真诚、有始有终的交往是取得学员信任,也是取得良好授课效果的前提,但如果教员对学员若即若离,时冷时热,在需要时热上一阵,在不需要时则摆出一种距离,甚至故意视若路人,那么,就象一块失去磁性的磁铁,看似磁铁,但是吸引不住学员,没有吸引力的教员,怎么能和学员打成一片,进而提高授课效果呢?

五、五个“要求”

即通观整个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教员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讲课资料要丰富。为了印证某个观点,要准备大量的资料;为了阐释某个概念,要准备大量的资料;为了讲解某个思想,更要准备大量的资料。没有资料,军事理论课就容易陷入单调、乏味和枯燥之中。

二是课件制作要精美。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辅助工具,课件制作的精美与否,直接关系到学员的听课兴趣。课件的制作我们觉得要达到精美,首先是得生动,色彩要浓淡相宜,画面要动静结合,其次得丰富,授课要点要罗列清楚,授课内容要生动丰富。二者相得益彰,就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是授课语言要生动。要锤炼自己的授课语言,尽量做到风趣幽默,把枯燥的理论用生动的语言表述出来,是对教员的较高要求。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在日常的生活中,广泛涉猎文学、哲学、心理学等书籍和专著,不断提高自己的涵养和口才。

四是课堂交流要经常。这种交流除了课前和课间的沟通,还有课堂上的交流,譬如和学员之间眼神的交流,会意的笑容,一举一动,都是提升课堂气氛的有效手段。融洽的交流和沟通不仅能活跃气氛,更能提升授课效果。

五是课后总结要常写。一节课结束后,有什么收获,有什么不足,要写下来,作为自己以后授课的镜子。需要加强的要加强,需要改进的要改进,需要发扬的则要作为经验加以发扬光大。一门课结束后,更要写下教学总结,从宏观上给出自我评价,以利于后面的理论课程的讲授。

总之,军事理论课程,要想讲好并不难,关键是要下工夫,从点滴入手,从方方面面着手,全面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军事素质,有了好的素质,才能临危不乱,镇定从容,把枯燥的军事理论课上好上活。

2017大一军事理论课论文3000字篇二

《试论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大众化》

【摘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大众化,要保证持续的动力,关键是要形成大众化的有效常态化机制。在这一机制下,全党全军共同学习贯彻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从政治高度和国家利益全局、军队发展大局出发,总结新经验,促进新发展,升华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实现理论创新。

【关键词】毛泽东军事思想;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大众化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议也指出,要“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大众化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题中之义又是必然要求,两者既相联系又相区别。”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一切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另一方面,两者在内容和对象上存在着差异性,要求区别加以对待。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们党在领导中国进行革命建设以及改革的进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处理中国军事问题,在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独创性的军事指导理论。这些理论包括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以及胡锦涛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等。中国共产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的创新发展,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军事领域的具体运用和展开,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的新境界,为在新的起点上不断开创国防和军队建设新局面提供了理论指南。

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相联系,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随着革命实践及时代要求的转变,我党逐步形成了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为代表的军事指导理论。这些成果,即是我党独立自主地探索军事发展道路的理论结晶,也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三次历史性飞跃的巨大成就。这三大军事理论成果形成的历史条件不同,回答和解决的历史课题也迥然相异,构成了既一脉相承又不断创新发展的科学思想体系。

在中国现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历程中,毛泽东军事思想是在战争与革命背景下产生的最杰出、最有代表性的军事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意义在于:建立和缔造了党在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下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历史任务的军事指导理论及优良军事传统。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也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运用和发展,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军队和国防建设的根本依据和指导方针。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邓小平军队建设思想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最重要的军事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是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适应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下做出的新的历史贡献,是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军事思想的代表之作。

近年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主席的党中央、中央军委高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军,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兵之路,不断取得新的成效。新世纪,我国处在实现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矛盾多发期,既有机遇也有风险。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华民族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开始了又一次新长征。在这个伟大的历史进程中,我军肩负着为国家生存和发展提供强有力安全保障的历史重任,进一步增强应对危机、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的能力是我军义不容辞的义务。胡主席准确把握国家发展的历史方向,提出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忠实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并努力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与国家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军事力量。

从历史来看,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以及胡锦涛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指引我们成功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新路子。这一切成果都和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大众化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大众化工作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理论传入中国时就开始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条件下,结合上述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指导问题,尤其是在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建立以农民为主体的军队,实行积极防御和灵活运用战略战术,以及在人民民主专政条件下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等重要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宝库中具有中国特色的第一笔财富。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战争、人民军队和国防建设以及军事领域一般规律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就其军事思想主要内容来看,毛泽东战争观和方法论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物质观、阶级观点和方法、形式与内容的观点和方法、一般与个别的观点和方法、历史的观点和方法以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等作为哲学依据;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原理、人的主观能动性原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的人性理论、需要和利益理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先进性理论、矛盾规律、质量互变规律等作为哲学依据;毛泽东人民军队思想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暴力革命学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唯物史观、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原理等作为哲学依据;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主要是以矛盾规律、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原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质量互变规律等作为哲学依据;毛泽东国防建设思想主要是以矛盾特殊性原理、内因与外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机器学说等作为哲学依据;毛泽东军事辩证法思想主要是以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作为哲学依据。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构成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所有具体理论,都不是片面、单纯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中的某一具体原理,而是在对马克思主义有了全面、系统掌握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况,重点地运用了某些原理。

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中国化基础上,推动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大众化对象由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内容所决定,主要是面向部队官兵推进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大众化和中国化、时代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大众化显然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中国化和时代化。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只有在中国化的前提下,才能够进行大众化。时代化则保证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与时俱进的特色,促进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是世界性的,它的基本原理是涵盖整个世界的。但是,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反映的普遍规律与各个国度、民族、地域的特殊具体情况正确地结合起来,实现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统一,这些普遍原理才能得到实际体现。就中国而言,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

推进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大众化的途径和方法。早在抗战时期,毛泽东就在其《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陈述了文艺提高与普及关系的基本论点,这也适用于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那就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首先,针对部队特色,普及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要充分考虑官兵的实际接受能力和特点,力求达到理论内容的通俗化和形象化,并融入官兵的日常教育和工作生活中,赋予理论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和理想的传播效果,把基层理论素养提高到新的水平。其次,理论联系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大众化,不能就理论学理论,要善于在“融入”、“结合”上做文章。具体讲,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如把理论学习同主题教育和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将理论学习同干部骨干培训结合起来。最后,要形成大众化机制,升华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近年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和中央军委高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全军,不断运用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导中国特色军事发展。在取得成效的基础上,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大众化,要保证持续的动力,关键是要形成大众化的有效常态化机制。要在这一机制下,全党全军共同学习贯彻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从政治高度和国家利益全局、军队发展大局出发,总结新经验,促进新发展,升华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实现理论创新。

2017大一军事理论课论文3000字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