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背景下大学出版社的振兴之道初探

发布时间:2017-03-13 15:26

摘要 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大学出版社正加快推进的体制改革,使原本就不强大的大学出版社遭遇了制度和技术环境双重变化带来的巨大挑战。本文从技术逻辑的角度,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基础剖析当前大学出版社的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之道,即在数字化背景下,以转变观念为前提,以整合产业链为路径,以打造竞争力为保障,推进出版社的振兴。

关键词 数字化 网络 大学出版社

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传播开始实现向跨区域、跨行业、跨媒体传播方式的嬗变,并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行业融合特点。在新技术下,传播业日益成为开放的行业,传统传媒业与相关行业,如电信等行业有机结合,催生出一大批新兴产业,如动漫、数字出版等。目前我国正加快推进的“三网融合”就整合了此前泾渭分明的互联网络、电信和电视这三大产业。

二是全球化特点。当今,不论是报刊图书,还是广播、电视等都大力借助卫星以及互联网等现代技术,努力实现了全球传播,以获取最大化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传媒市场份额。

三是传播者与传播对象的角色模糊化特点。新的传播生态环境中,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不再是截然不同的两端,信息也不再是单向流动,而是在两者之间形成互动。原有的传播对象,即接受者摆脱了过去在信息传播活动中的被动地位,同样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

顺应这些变化,传统媒体在内容的采集、处理、存储、利用、发送等各个环节也都进行着重大的调整和创新,并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通过改革体制机制,努力建立新的运营机制。大学出版社以高校教材和学术著作为主要出版物,以大学及以上学历为主要读者群,承担着服务教学、服务学术的重任。站在理论的前沿,大学出版社具有在推进出版社产业升级,实现内容与技术的高效结合上走得更远更好的先天优势。但是,囿于诸多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的大学出版社在应对数字化的挑战上似乎慢了一拍,使原本就不是很强大的大学出版社在体制环境和技术环境的双重变化中,难以迈开大发展的步伐。有鉴于此,笔者主要以数字出版为目标,探析大学出版社的振兴之道。

一、 转变观念:数字化时代振兴大学出版社的前提

对数字出版的认识,直接影响到我们采取什么样的观念和思路来应对数字技术带来的出版业变革。目前学界对数字出版并无统一定义。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数字出版研究室主任张立认为,“只要是用二进制这种技术手段对出版的任何环节进行的操作,都是数字出版的一部分。它包括:原创作品的数字化,编辑加工的数字化,印刷复制的数字化,发行销售的数字化,阅读消费的数字化。”①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的第17届国际数字出版会议上,澳大利亚学者认为,数字出版是依靠互联网并以之为传播渠道的出版形式。其生产的数字信息内容建立在全球平台之上,通过建立数字化数据库达到在未来重复使用的目的。两种定义方式,前者强调从技术层面解析数字出版,后者强调从渠道层面解析数字出版,虽然都说出了数字出版的部分特征,但都未能厘清数字出版与电子出版和网络出版的差异。

在笔者看来,数字出版是指以计算机或类似设备为手段,以统一的二进制数字化形式将信息存储于光、磁等介质中的出版形式;电子出版是指利用电子手段创建、管理、传播出版物的过程和行为;而网络出版则是指以互联网为载体和流通渠道,创建或将已获得授权的现有素材经过编辑加工,定期或不定期地向网络用户提供信息产品和内容服务的数字出版行为和传播过程。三者的内涵和外延均有明显的差异,三者之间是一个递进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其中,数字出版最为宽泛,电子出版次之,而网络出版则最为狭窄。

应当说,正是在网络的强力助推下,数字化技术在消解相关产业边界的同时,也在消解出版物的作者和读者的边界。有鉴于此,大学出版社必须改变传统的出版思想和出版理念,对自身的地位和功能及运营模式进行再认识和再构建,要树立“内容为本、科技支撑”的,以数字化为基础、以全媒体出版为主要形式的“大出版”观念。在内容上,数字出版并非简单的内容数字化,而是针对不同终端,对内容进行个性化的编辑,以实现用户多层次、多功能的阅读需求。②在技术上,强调依托新媒体和新技术实现内容传送的增值服务和个性化服务。所以,大学出版社将向以原创内容和信息增值服务为主体的数字出版转型,逐步实现内容采集、编辑、分类、存贮、发布、衍生和版权管理及交易等的数字化,在出版纸质出版物的同时,实现数字出版物的同步或异步出版和发行。

数字化背景下大学出版社的振兴之道初探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