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怎样获取“独家新闻”
“在‘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传统媒体即将进入一个没有独家新闻的时代”,从业界到学界,这样的声音愈来愈响。然而,许多生动的新闻实践告诉我们,尽管获取独家新闻的难度在加大,但独家新闻永远存在。作为媒体重要核心竞争力的独家新闻,依旧是也应该是媒体的第一追求。
一、获取独家新闻的难度越来越大
我们说独家新闻永远存在,并不否认获取独家新闻的难度在加大。
独家新闻的“独”,主要通过三个方面体现:时间差异--抢发,率先发;区域差异--在某个地区范围内是独家;媒体差异--广播、电视和报纸“互不打架”。
但在“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这一切发生了改变。网络的公开性使得信息人人共享,同一性质的媒体“打时间差”已不大可能。网络的无地域限制,使得一个消息限制在某个地域发布也没有了可能。而新闻网站的全媒体功能,使得报道从文字、图片到视频“一网打尽”,还能同步实现与受众的互动。从这点上说,尽管广播、电视和报纸对某个独家新闻的处理依旧是“互不打架”,但对互联网的受众而言,“独家”已不再存在。
政府部门新闻发布方式的改变也使得媒体获取独家新闻的难度加大。政府部门重要信息的发布,重要会议的宣传,总是邀请尽可能多的媒体参加,给个别主流媒体“开小灶”的做法已然鲜见。
二、“独家新闻”概念在实践中已被拓展
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媒体从业者理解的独家新闻多为独家发布的重大突发事件、重大政策调整或公布。但在信息源难以独家掌控的今天,这种绝对意义上的“独家”获取的难度越来越大。业界对独家新闻的认定正在发生着变化。很多媒体除了新闻事实独家外,报道同一事件采取的独特角度、背景、评论、形式,也可被认定为独家新闻。媒体推崇的深度报道,更是理所当然的独家新闻。这是业界对独家新闻概念的拓展,值得肯定。
三、全媒体时代如何获取独家新闻
除了要有“抢”的意识,还离不开学习和钻研理论、政策,提高对事实、现象的分析判断能力;离不开深入基层,勤跑勤问,熟悉实际工作和生活情况。在具体操作中,可以采取下列办法,以获取更多的“独家”:
争取独家亲历。非突发性质的新闻事件,一般延续时间较长,如科学考察、探险、案件侦破等,记者要有争取独家亲历的强烈意识。只要有机会参与,即便新闻最后是由有关方面统一发布的,你也掌握别人没有的内容。至于记者自己寻找选题做的暗访、卧底等,那就更是独家了。
勿忘“炒冷饭”。炒冷饭,就是回头看。一些重要新闻事件、热点新闻人物,过去一段时间之后,渐被人们遗忘。此时做个回访,很可能会有新发现。一些政策出台实施之后,效果如何,做个探究,也往往会是独家。
拓展报道广度。新闻事件发生后,主体事实各家媒体都有,尽可能快地将报道广度拓展,就可能形成独家。比如“超女”王贝死亡事件,一家媒体就配发了记者对美容市场混乱现状的调查报道,显然高人一筹,显示出了独特。
事先“备料”。在某个可预知的新闻事件发生之前,充分收集相关材料,到时一齐抛出,以信息的充分压过同行形成独家。比如,重大案件审判前,记者提前采访当事人、辩护人、嫌犯亲朋好友、同事,收集与案情和嫌犯有关的信息;某位名人弥留之际,采访他的亲友和同事。这样到时发出的判决报道和“讣闻”,比干巴巴的判决和生平介绍要丰满得多,也与众不同。
力求视角独特。面对一个新闻事件,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思考事件还能折射出什么,这样很可能会找到独特的报道角度,形成独家新闻。比如前不久“牵尸要价”照片有真假之争时,作者公布了当时拍摄的图片资料。有媒体撇开真假之争,质疑此举存在对死者和死者家属的不尊重,有悖媒体道德。这一独特视角的报道立即形成舆论热点。
强化评论配合。在信息泛滥的今天,观点有时甚至比事实更引人关注。一家媒体如果能就世人皆知的新闻事实发表观点独特的评论,组合起来,同样能显示出独特的新闻价值,时间长了,就会形成品牌。比如江苏城市频道的《孟非读报》。
报道形式独特。即重视新闻的包装,力求形式出新。南京一位工人掉入污水管,与其他各家媒体关于管道的大段专业的文字叙述相比,某家晚报简单明了的示意图显示出了特别。在报道很多科学新闻时,电视已开始大量采用图标、动画等形式,比之科学新闻中常常难以避免的枯燥艰涩的描述,这些包装在让新闻易读的同时,也显示出了个性。
全媒体时代怎样获取“独家新闻”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