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员在音乐专题中的二度创作

发布时间:2017-03-13 15:26

音乐专题《一曲乡愁,两岸情深》(江俐撰稿,王丹播音)获得了2009年度江苏省政府播音主持作品奖一等奖、2010年度全国金话筒播音作品提名奖。作为这篇作品的播音员,我从熟悉稿件到查阅资料,再到把心放入作品,和文字作者一次次地交谈、分析、探讨,才有了这次成功的二度创作。

音乐专题具有原创性、综合性、艺术性的特点,如何让作品从平面到立体,使它入耳、动听、富有艺术感染力?扎实的案头、感情的交汇、贴切的表达缺一不可。

一、扎实的案头

专题稿件是作者对生活对事物的认识和提炼,被称为一度创作;播音作品是播音员对原稿件的深入阅读以及通过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把稿件平面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立体的、可感的声音符号,这是二度创作。准确深入地理解稿件的感情表达,是播音员进行二度创作的前提。其中,扎实的案头工作尤为重要。播音员备稿首先是概括主题。在阅读文章过程中,给每一段标上序号,边读边概括每一段的表达内容,即这一个段落的段意,运用合并的方法总结出文章的主题。其次是大量查阅背景资料--文章中所有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原由。最后是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做足了功课,作品创作就有了良好的开端。

二、感情的交汇

在《一曲乡愁,两岸情深》中,歌曲作者晁岱健为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谱曲的原始冲动,是有感于余先生在北京申奥成功的庆祝晚会上的朗诵。专题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满头银发的余先生在台上朗诵,台下的观众也小声吟和着。一时间,场内出现一人诵、万人和的动人场面。那些此起彼伏、高低错落的声浪相互碰撞、交汇,共振出一道美妙和谐的声波。我被这声波强烈地震撼了。我不由地想着,为什么这样一首感动了几代人的作品至今还停留在文学的层面上?一个念头开始在我的心里涌动,我要给《乡愁》插上音乐的翅膀……”从原始冲动到完成作品并非一蹴而就,晁岱健在重读作品时,感受到了这首对仗工整、对比强烈的小诗由浅及深、由细腻到宽阔的变化之美,小诗只有短短四段,却有亲情、爱情、母子情、家乡情、祖国情等多种感情因素交织在其中,想用一首歌曲把诸多感情因素包含其中,其中的艰难可想而知。曲作者经历了感情的四个阶段:激情澎湃--跌宕起伏--痛苦挣扎--坚定信念。我在对作品作抽丝剥茧分析的同时,慢慢寻求着和故事中各个人物的感情交汇。

三、贴切的表达

专题作者为使乡愁充分发散开来,使之更为厚重而强烈,引用了古诗中的乡愁名句来加强思乡的情绪。唐代诗人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因为一个特定的时间--“佳节”,使诗人压抑的感情被唤醒,从自己独特的感受中提炼出了人类普遍存在着的思乡思亲之情,两句诗成了乡愁情结的代表。延伸到余光中的“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可见,乡愁这种宏观的情感状态,是由无数个微观的细节组成的。要想把乡愁的情绪贴切地表达出来,使播音与作品及内中人物的感情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除了深刻领悟诗中所传达的情感,还要播音技术和艺术两方面作支撑。技术是手段,艺术是高度,技术要无痕,艺术要动心。

在播音主持艺术上,讲究情动而声发,播音员的真情是语言外部表达技巧的依托,必须言之有物。处理不同的章节,播音员需要巧妙地运用语言表达的外部技巧--停连、重音、语气、节奏。此外,还可以利用环境帮助自己进入状态。比如,在录音棚播音时,我关掉大灯,只留台灯,尤其是播到作曲家进入创作的冥想状态时,我把灯光调到微光的状态,一下子就找到了那种亦真亦幻的朦胧状态。

播音员在音乐专题中的二度创作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