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毕业论文网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的行为也在日益频繁。下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国际贸易毕业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国际贸易毕业论文篇1
探析国际贸易中的文化风险
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下, 文化的活力逐渐被激发, 成为活跃在国际贸易领域中的重要因素。把握国际贸易需要从文化视角进行解读,商品是价值、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的统一体,国际贸易实质上也是商品文化价值的交换过程;文化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重要根源和依据;文化比较优势是推动国际贸易的增长和发展的现实动力。
关键词:国际贸易 文化风险 文化差异
在国际贸易活动中,文化作为人们在社会实践、习俗习惯中所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它以一种“共同理念”的形式影响人们的交易行为和消费偏好,促进或制约着国际贸易的生产和消费。因此,国际贸易与文化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文化是影响国际贸易发生、发展的一个根本性因素。然而,综观现有的主流贸易理论,在阐述国际贸易的依据时,本质上都是从劳动、资源、产品、技术等纯经济要素来加以说明,几乎没有涉及文化禀赋问题,更没有将文化作为一种根本性因素来深入分析国际贸易的发生和发展。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经济、文化日益互为一体,文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作用越发凸显。离开了文化,我们就很难说明许多贸易现象的发生和发展,不能去把握贸易的本质和运行规律。因此,深入探讨国际贸易的文化根源,揭示国际贸易发生、发展的文化依据,是很有必要的。同时,对国际贸易文化依据的分析,也为国际贸易中具体文化问题的考察,提供一个理论基础。
一、文化风险的根源
国际贸易中的“文化风险”概念旨在说明文化这一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给企业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带来损失的可能。也就是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因不同的社会习惯而存在的产品市场差异,使人们难以预测哪种产品会在外国市场上受欢迎,哪些商品会得到当地国的抵制。为此,文化风险直接作用于出口交易中的商品和商品贸易中的目标市场。
如果文化差异未得到合理控制或管理,将会沿着文化差异、文化冲突、文化风险、这一路径产生文化风险,从而可能导致贸易公司运作的低效率,对贸易双方产生破坏性影响。文化风险的根源是文化差异,并表现在三个层级上。首先,国家的主导文化对国际商务影响最大,不但影响商业交易的语言,还影响交易的性质与种类。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存在不同的行为方式,经常表现为:价值观差异、种族优越感与种族歧视、对文化符号系统理解差异、政治文化的不同导向,以及不恰当地运用管理习惯。其次,文化风险还源于不同国家不同公司间不同的企业文化差异。
企业文化是国家文化的反映,影响组织的各个方面,指导日常的商业交往。包括经理如何选拔与提升雇员、如何领导和激励下属、如何构造组织、如何选择和制定战略以及如何与其他商人谈判等。再次,公司内部员工来自不同国家,他们身上都有本国文化的印记,组织中个体文化差异也会带来文化风险。
二、文化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诺斯指出: “传统的主流经济学理论一直忽略了制度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在那里, 制度至多是经济增长的既定前提, 而不是原因。”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 作为经济增长既定前提的制度包括两种: 一是正式制度, 即政治政策、经济规则、契约等人们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政策法规; 二就是非正式制度。所谓非正式制度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中逐步形成, 并得到社会认可的一系列约束, 包括价值观念与风俗信仰、伦理道德、意识形态等。这些因素都可以统称为“文化”。在制度对贸易体制的作用中, 正式制度当然占据主要地位, 但是非正式制度也是贸易活动赖以进行的影响因素, 它通过对人的行为选择和激励的作用, 以及对正式制度安排的制约, 对国际贸易的发展也产生着重大影响。文化因素就是作为这么一项非正式制度影响着国际贸易的发展的。作为非正式制度的文化因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价值观念与风俗信仰
价值观念是人们对一事物的总体看法和评价, 是人们基本的信念和判断, 这种评价或判断势必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选择, 从而影响人们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比如人们对生命存在意义上的看法中, 认为平和安顺为好的人追求安静、保守的生活方式, 对新潮事物和产品不感兴趣;而认为轰轰烈烈才不枉人生的人则追求有刺激的生活方式和时尚产品。前者看重归属感, 后者追逐成就或权力。由此推断, 以前者为主流价值观念的国家, 对外交流的欲望不会太强烈, 人们对外来产品和服务不甚欣赏, 所以不利于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而后者与之完全相反。
(二)伦理道德
道德通过教育和社会舆论等力量, 使人们具有善与恶、荣誉与耻辱、正义与非正义等观念, 并逐渐形成一定的习惯和传统, 以指导和控制人们的行为。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 人们的道德观念及其对人的约束力都不同。以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为例来说, 中国人倡导的“忠”、“义”、“孝”、“忍”、“稳”等观念, 在社会正常运行中对人们的行为有极大的规范作用, 形成了东方社会生活中的道德约束特征, 这与西方建立在契约制度基础上的社会文明有很大差别。西方文明在很大程度上是法制发展史的文明, 所以法律在人们行为中的规范作用特别大,人们以为守法就是道德, 即使一些很有人情味的东西, 都以法律来规范, 形成了法律约束的特征。顺应道德观念, 利用道德约束展开贸易活动, 对于外来者非常难, 因为对不同地域道德观念的理解、掌握、运用是极其艰难而漫长的。所以, 各国不同的道德观念对国际贸易无疑又是一个阻力。中国很多企业回避反倾销诉讼, 中国制造的很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没有取得应有的市场份额主要是由法律原因造成的, 而很多西方国家的产品在东方国家的滞销则是由道德观念的差异造成的。
三、降低国际贸易中文化风险的措施
面对这种无形的文化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进一步推动世界贸易的自由化发展, 使世界各国都能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 享受尽可能多的比较利益, 靠一种文化完全地压制或征服另一种文化是不可能的。消除文化因素对贸易不利影响的最有效方法是推动世界文化的融合, 形成一种协调配合、相互尊重和补充、杂交而成的多元文化综合体, 使文化因素对贸易的不利影响消失并推动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一局面, 以下一些策略是不可缺少的。
(一)建立国际性文化交流
为了消除文化差异, 最宏观、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建立国际性的文化交流组织和文化交流中心, 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文化展示和交流, 以消除观念、习惯、语言和艺术鉴赏等方面的贸易阻碍。文化是有传统的, 但它也是可以交流的, 高层次的文化也是易于被世界各国人民理解和接受的。只要人们不懈努力, 文化大融合的一天终究会到来。近期中国举办的几次国际性的文化展览盛况空前, 充分说明民族文化的精华也是可以被人类所共赏的。通过这些文化展览的成功举办, 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一定会加深, 更会增加他们对中国产品的喜爱,最后带动中国产品在世界贸易中销量的上升。
(二)贸易策略与当地文化交融
国际贸易活动中最直接的主题就是企业, 当一个企业有志于开拓一个拥有不同文化的市场展开贸易活动时, 最为重要的就是其贸易策略的制定。企业在制定国际贸易策略的时候, 应该注意与当地文化的融合。创造为当地人接受又有吸引力的情境, 使文化渗透其中, 这是第一个步骤。然后是在整个经营设计过程中注意配合文化环境要求进行创新, 包括产品设计、定价、促销和分销等方面, 既要创造出适合销售国文化的产品, 又要使定价的方式和程度为之接受, 还要找到适合当地习惯的渠道, 采取购买对象乐意接受的宣传方式。这些环节缺一不可, 只有把他们都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达到破除壁垒的目的。
(三) 文化交融的培训与培养
为了与文化因素对贸易活动日益明显的的影响保持同步, 需要进行多种方式的文化融合的培训, 培养出推进文化融合的跨文化 管理人才。通过文化融合促进国际贸易的自由化 发展, 关键是具有文化融合意识和知识的管理人才的培养。为此, 应当进行这样一些方面的培训:
( 1) 文化理解的培训。即介绍不同国家的人文状况, 了解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消费习惯、生活方式、制度法规等, 并与本国的相应方面作比较, 加深对国外文化的理解。
( 2) 文化应用的培训。让被培训者了解其他国家的价值观、行为、态度, 清楚他们的价值观、行为、态度,清楚针对他们的价值观应该采用的奖励方式, 并对当地的奖惩制度做出评价和改进的建议。
( 3) 实地文化考察的培训。派遣培训人员到他们将来可能从事 工作的国家进行实地的观察和研究, 使他们在与当地消费者的直接接触中理解他们的文化, 把握他们的动机。
( 4) 相互交流的培训。邀请不同文化背景的贸易管理者与被培训人员进行适时的交流, 并经常 组织有国外工作 经验的经贸人员进行交流, 互谈感受, 加深他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
(四)充分利用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与偏好
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尽管一些习俗禁忌可能会阻碍外来商品的进口,但只要规避得当,同样会创造贸易需求,比如,绝大多数美国人喜欢蓝色和杏红色的家用器具,南欧人偏爱红色容器,而荷兰人则喜欢白色等,我公司面对这些风俗习惯偏好,制订了满足差异化需求的目标 计划,结果其产品2008年在海外销量增加19%。文化差异对服务贸易的需求影响更是如此。当前,服务业已占世界贸易额的20%-30%,据估计它将以每年20%的速率增长,这意味着国际贸易中将越来越以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形态表现出来。尽管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不像货物贸易中的物质文化易于移植,但其文化特质和文化个性更能影响服务贸易的需求。
对于文化附加值很高的文化商品和知识商品而言,由于人们对异国民族文化的好奇和对高科技文明的追求,无疑是创造贸易需求的文化根源。对于一般的服务商品而言,服务供应商和消费者之间的 社会关系、固有的感觉方式及其所有属性的重要程度在不同文化间存在差异,但文化差异优势能从根本上影响用户的满意度及服务商与消费者之间关系,文化因素仍是产生贸易需求的原因,例如,由于买方必须建立对卖方所售产品质量的信任,因而,服务的无形性使海外的服务贸易变得更加困难,但是一个公司品牌文化及良好的声誉却能改观国外贸易现状。
总结
国际贸易不仅仅是一个 经济活动过程,而且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一个经济与文化互动的过程。这一研究为我国新时期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新的启示:文化具有单纯的经济战略所不具备的优势,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市场中,如何发挥我国独具特色的文化比较优势,对我国国际贸易的长远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为此,一方面,企业和外贸经营者要充分重视文化的价值,努力提高和优化贸易商品的文化品质;另一方面,中央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要通力合作,确立正确的文化战略,以文化力提升国际贸易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胡惠林,李康化.文化经济学.太原书海出版社,2006
[2]任净.文化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中国流通经济,2004
[3]刘锐.文化视野中的国际贸易.理论界,2005
[4]冯双鹏.试论国际贸易中的文化影响力.理论界,2005
[5]查尔斯·W.L.希尔.当代全球商务(第三版),曹海陵等译.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6]保罗·A.郝比格.跨文化市场营销,黄建伟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国际贸易毕业论文篇2
浅议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
电子商务和网络贸易的兴起,是国际贸易领域里一场深刻的商业革命。在这场变革中,世界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世界市场的重新构造,国际贸易方式创新的深化,对每一个国家来说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面临着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同样的机遇与挑战。为了能更有效的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和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获取更大的利益,我们应高度重视网络贸易的发展态势,认真研究和探索网络贸易发展规律及其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以便采取积极的对策措施,培育企业的创新机制和国际竞争能力,使我国对外贸易在新世纪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和主动,保持快速和健康的发展。
1、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
在网络条件下,国际贸易的交易场所和运营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整个贸易活动都是在电脑网络上进行的,这大大地提高了贸易的效率。同时,电子商务突破了传统贸易以单向物流为主的运作模式,凭借网络技术将商务活动中的资源汇集在一个平台上,并通过这个平台完成资源的整合,从而帮助交易主体降低交易成本,加速资金周转,提高服务管理水平,增强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另外,电子商务能够使人们更广泛、更充分地利用信息,了解商情,共享资源。信息的透明化和公开化使市场主体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这必将有助于促进企业拓宽服务渠道,提高服务质量。
1.1国际贸易市场交易方式的变化冲破了地域的限制
电子商务通过网络技术实现网上“虚拟”的信息共享交换,把众多的公司联结起来形成一个网上虚拟的市场,使市场形式更趋多元化。这也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商品和服务,同时突破了传统市场必须以一定的地域存在为前提的限制,全世界以信息网络为纽带连成一个虚拟的大市场,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市场化。这样顾客们就可以通过网络买到世界各地的商品。从而使生产要素在全世界范围内加速流动,促进了全球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在这种趋势的带动下,各国间的经贸联系与合作得以大大加强,世界日益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1.2国际市场运行效率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传统国际贸易需要大量的纸质文件,文件出错率高,此外还需很多交易环节,这就加大了贸易活动的纷繁复杂性,严重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而电子商务中通过电子邮件洽谈磋商业务,签订电子合同并通过电子货币支付,整个过程都由信息技术平台实现的,从而实现了国际贸易的无纸化交易。无纸贸易使文件处理速度大大提高了,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了,差错带来的损失也大大降低了。此外,在传统贸易形式下,要顺利实现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交易,要通过诸多的中间商,而电子商务的出现对信息的传递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使网络信息平台成了最大的中间商。
1.3促进了国际贸易经营管理方式的变化
传统的国际贸易经营主体发生了重要的变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一些专门化的搜集信息的产业出现了,出现了一些虚拟的公司和企业,这跟原来不太一样。此外,中小企业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随之而来的是国际贸易经营管理方式的变化。第一,电子商务的发展促进了新的贸易服务方式的发展,突破原来的传统贸易以单项物流为主的格局,现在实现了以物流为基础,以信息流为中心,商务流为主体的经济战略。所以它为世界各个国家制造业、贸易厂商能够提供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多角度的互动式的商贸服务。使得国际贸易项目深层次发展。 第二,引发国际贸易中间组织结构的革命。电子商务出现以后,网络信息平台成为最大的中间商,交易的达成更加方便快捷。。
1.4促使国际竞争环境更加公平
在当前这个科技进步和规模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电子商务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营造了盈利的空间。在传统国际贸易环境中,中小企业往往由于规模和资金的限制而能力有限,不能大展拳脚。电子商务的发展使中小企业不但可以获得自身以传统方式无法搜集的市场信息,而且可以和大企业一样利用网络资源向全世界的潜在用户发布信息以开拓国际市场,从而获得跟大企业同等的发展机会。电子商务的引入,几乎改
变了企业除制造以外的所有环节。电子商务快捷方便的信息沟通、商品服务的价格低廉,让中小企业纷纷转向企业的电子商务化。世界将进入"资源共享时代",不管大中小企业都可以在 网络信息上共享资源,获取自身 发展所需内容。
2、我国在国际贸易中运用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
2.1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我国目前适用于电子商务的网络基础设施不足。虽然我国的 计算机信息网络近年来发展迅速,成绩显著,在沿海地区的 经济发达省市尤为突出,但从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来看,与之匹配的电子认证、电子支付、现代 物流、信用保障、安全防护、市场监管体系建设等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建设远远跟不上前者的脚步。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较大差距,这发过来就制约了我国电子商务的步伐,而且,现有网络建设的整体规划和缺乏统一指导,存在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弊端。我国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尤其是我国西部地区,基础尤为薄弱,这种局面严重影响了我国电子商务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2.2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技术问题
电子商务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但目前我国在技术方面还远不能满足电子商务发展的需求。由于电子数据具有虚拟化的特征,电子商务的运作涉及多方面的安全问题,如资金安全、信息安全、交易安全等。而目前网上安全技术及其认证机制均不够完善,也缺乏这方面的高级人才。目前涉及的电子交易主要是通过网络信息平台进行的,而当初设计网络的目的是为使用者提供一种弹性、快速的通信方式,并不具备商业交易所需的安全性。网络系统缺陷、病毒侵害、黑客攻击等对电子商务构成严重威胁,也是我国电子 商务向更高层次迈进的一道鸿沟。所以,信息网络作为电子交易的最佳载体,必须对其进行重新设计,使其满足商业交易的安全性,这包括防火墙、加密、防黑客、认证等方面的技术 应用。
2.3相应的电子商务政策、法律和法规不完善
虽然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合同法》和《国家电子商务发展总体框架》或多或少涉及了发展电子商务的一些内容,但是却没有这方面的专门立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在宏观层面上,政策法律法规不完善、标准不统一显示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缺乏统一的指导方针、发展规划和实施战略。电子商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参加交易的双方,而且涉及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各个部门。
这就需要有统一的法律和政策框架以及强有力的跨地区、跨部门的综合协调机构。在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交易双方不可避免的就会发生很多矛盾,我国近年来有过不少这方面的报道。由于法律的不健全导致消费者投诉无门,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这就需要制定统一的法律框架来保证和规范电子商务的发展。 2.4企业信息化落后
我国大多数企业还停留在传统的 经验 管理、人情管理模式上,没有完整的科学管理办法。管理的不科学、流程的随意性、“人治”与 “法制”的混淆,是国内企业的通病。企业领导往往更关注短期收益,而忽视长远利益,严重阻碍了我国信息化的 发展。目前为止虽然很多企业都在积极兴建本企业的门户网站,但却不知道如何运用自己的门户网站宣传自己 ,争取更多的客户,而且很多网站功能简陋,用户找不到自己需要的信息,用户的咨询也常常得不到回复,甚至出现死站和空站。我国许多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明显的“重硬轻软”现象,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有不少企业重视对硬件设备的投资却忽视 软件系统的建设与管理,致使许多一流的硬件设备上运行的却是二流乃至三流的软件系统;另一方面,更多的单位将信息化建设简单地理解为软硬件系统的构建,而忽视了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利用这一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 工作,致使耗费巨资构建的系统成为没有信息运行的“裸网”。
3、为了更有效的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我国应采取积极的对策措施
从我国目前的 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的经营状况来看, 网络贸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而且是挑战大于机遇。为了推动网络贸易在我国的健康发展,我们应该采取以下一些积极对策:
3.1制定和完善电子商务相关的法律法规,保护网络安全
电子商务的发展,立法要先行。我国电子商务的立法尚处在初级阶段:目前我国的相关立法仅限于基础设施方面的法律法规。中央政府可以制定大政方针政策及规划纲要以确保电子商务发展的总方向,能使地方政府对于法律法规的制定有一定的依据。但同时也应该鼓励各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根据 实践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律法规。要尽快建立起我国信息安全的保护体系,进一步完善我国信息安全保障的法律体系。
建议成立一个有代表性、有权威性的协调机构,专门负责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技术等总体框架的协调和规划的制定。此外,立法要从有利于我国信息技术发展、有利于电子商务发展的角度.解决电子商务发展中的信息安全问题,如电子签名法、个人隐私法,信息公开法等等。
3.2转变观念,迎接网络时代的挑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时代已快步向我们走来。网络将会对人类 社会的 政治、 文化、经济等各方面造成巨大的冲击,只有及早融入全球数字化竞争,才能在世界上立稳脚跟。电子商务是一个多学科相互交叉的复杂领域,必须高瞻远瞩,深化认识,把发展电子商务提高到战略性的位置,转变错误观念,积极探索,与时俱进。政府部门必须准确定位,充分认识到网络贸易的价值,并对电子商务的发展给予支持引导和促进。我国各企业应充分认识电子商务的重要性,利用好电子商务这种新形势,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壮大自己,为我国贸易发展做出贡献。企业决策者更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利用好电子商务这个大趋势。作为消费者不要惧怕新事物,要积极学习探索电子商务的优越性,利用好这一平台并从中获取自身需要的资源。
3.3加快信息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
信息基础设施是制约网络贸易发展的“瓶颈”。我国在信息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我国网络架构已基本形成,但与国外相比,国内信息基础设的投资仍严重不足,其建设仍是初步的,金融电子化和商业电子化的目标还很遥远。因此,我国必须切实有效地加大对信息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以便为网络贸易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4加快企业经营管理的网络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单靠传统管理方式从事经营活动,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求。上网开拓市场,已被全球大公司认为是成本最低而效率最高的经营手段。目前,世界上企业之间的兼并浪潮发展迅猛,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企业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但是 网络和信息技术的 发展也为中小企业参与竞争提供了有利的武器,使其在利用信息资源方面与大企业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仅花费很低的成本就能在因特网上实现跨国经营。因此,在 计算机网络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中国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运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络技术,对自身的 管理和运作方式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充分利用网络贸易带来的商机,提高企 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春,侯晓华.电子商务技术与 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章学拯,国际贸易电子化实务概论.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3
[3]杨卫东.中国电子商务的现状与发展.中国 农业信息快讯2002
[4]马章良.电了:商务对同际贸易的影响.商场现代化,2006.
[5]田景熙.《电子商务案例分析》.东南犬学出版社.2007
国际贸易毕业论文网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