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日本殖民时期的“文化渗透”策略

发布时间:2017-03-14 19:04

一、“王道”统治与“民族协和”

“王道统治”作为思想方面渗透的主要方式,就是运用大乘宗教的方式去“普度众生”,利用中国儒家王道思想,进行思想控制。其最终目的是实现日本侵略梦想的“八舷一宇”,即被其称为“彻底的民族和协精神”,是明治大帝征服满蒙及中国和世界的“遗策”并通过民族协和达到‘’独创王道的政治”,“民族协和”是日本殖民者在东北建立的伪满洲国时,为其能笼络中国民心,提出的文化统治手段之一,是从“满洲建国精神”中提炼出的一种新的侵略口一号。所谓的“/l脓一宇”,其内涵应“囊括四海,并吞八方,为了国家国民的永远安康……要确立满洲国民族协和”,建立“大东亚共荣圈”。为把东北众多民族感化为日本的大和民族,日本殖民政府提出了“民族协和”的主导思想,以此领引众多民族一心归一,其实质—“八舷一宇”来笼络民心。

1.从“王道政治”向“皇道政治”的转化。如何从“王道政治”向“皇道政治”的转化,当时被日本解释为两种含义。一是日本殖民政府根据长年研究中国经学的教授诸桥辙次所说:“王道的本意有二,一是孔子所说,古来的王道是从道德思想出发,是指天地的公道学说。一是后世歪曲事实在王道活学的基础上从政治片面论来解释王道中的革命思想。而王道学的“榜样人物”郑孝青等一些当权派的军人和政治家们,都采纳并歪曲“王道”中所含的“革命思想”,作为伪满洲建国的根本理念。之后日本殖民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活动,1932年建立了“王道政治”的精神一体的“协和会”,宣称:“齐心协力,团结东亚各民族、各国家即东亚大同团结”、“实现‘八兹一宇’的伟大理想”、“迅速开发满洲资源,加强边境国防”等口号。

为实现其“伟大”理想,使中国民众信服,日本又荒唐地提出“王道”向“皇道”转换的理论:“‘神道’和‘王道’中‘道’是相同之意。‘神’是体现天德之言,天德就是宇宙的真理,即指天地的大道。所以‘神‘是这方面的大道,即体现这方面道之言,但‘道’是天地人三才一体的天地大道,即‘王道’。所以‘神’是‘王道’的体现者,也就是‘神’所体现的‘道’,即‘神道’,而把日本的“神道”称为“皇统”。进行二元一体的转变,也就演变成伪满洲国国体的基础。

2.利用儒家王道思想实现“民族协和”。“民族协和”也称“五族协和”,是日本殖民者在研究如何统治中国东北的策略时,利用“以文事进行侵略”为根本方针。首先,他们研究汉民族的文化思想精神,认为利用中华民族精髓儒学是上策,拟将孔孟之道的“仁”、“德”等作为建立“满洲国”的指导思想,并以此为行政纲领。在“满洲”大肆宣扬建立“王道乐园”,推崇孔孟“先王之道”。儒家思想是传授给人以博爱和仁义,以“德”做人的道理。所谓“五族协和”或“民族协和”,即日(大和民族)、汉、满、蒙、鲜(朝鲜族)等。以“德”、“仁”之道,“教民以亲爱”,“导民以礼让”等,是实现王道政治手法中的“文事统治”的精神方针。其次,为使“王道”深人人心,使人人皆知殖民的“博爱”为宗旨,树立伪满洲国总理大臣郑孝青著书立说,大讲王道精神,每年出版大量的相关书籍。如1932年的《王道演讲集》、《王道主义研究资料》、《王道救世之要义》,1934年的《王道管窥》、1935年的《王道学》等。此外“满洲研究会”编的《王道内研究》、东亚民族协会出版的《日本内皇道己满洲内王道》、(伪满洲国)国务院情报处编的《王道浅说》,1932年在东京出版的东亚研究讲座《满洲建国0)理想赴石王道》、《满蒙统治内王道原则》等都在伪满洲国广为传发。甚至说:爱白己的国家是私心,爱大众的国家是公道,王道治国平天下,就是要化私为公,把爱国的思想推到爱世界上去。其最终目的就是让殖民地的人们归顺其统治,成为他们的忠实臣民。

二、”文装的武备”论与“文化渗透”

日俄战争后,“满洲”问题也是巫待解决的重要问题,1906年5月22日,在“满洲问题协议会”。中确定了日本统治伪满洲的具体方向“从满洲尽早撤兵和废止军政署等问题。日本政府的文治派在这次会议上陈述了设置军政署和实行军事占领政策的利弊,力主采取较为温和的统治方式,废止军政署以便更有利于对中国东北地区的长远占领,会议最终采用了文治派的方案”。

在如何防守伪满洲方面,鹤见佑辅《后藤新平》中论述道:“在战争之后,其所谓的‘和平之战’的策略政策,应为‘文装的武备’。要解释的‘文装的武备’的含义,就是‘以王道的旗子所进行的霸术行为’作为‘文装的武备’之中心思想。从广义上就是依靠经济的发展。所谓的‘经济发展’我们仅以满铁所经营的成绩,以及相关配套的诸多因素方面的发展。但又不能仅凭‘满铁’一方面的发展,而是需要整个满洲各个方面经济的发展,要达到一定的经济实力……在满洲的文装的武备’方面,不能仅局限于经济的发展,甚至体现于教育方面、卫生方面、学术方面。更进一步说是文化的社会,如果无完备的建设,难以达到真正的‘文装的武备,之说。即大陆政策,也就是完全彻底地面对的全满洲民众的生活,民众是自然感激我们的经营。所谓得到民众是基础的大陆经营……。其真正含义就是文化的渗透,也成为文化的侵略。所以,在建立伪满洲国的基本国策是从产业开发五年计划和开拓政策的二大国策人手。教育方面是以民族协和与日、满不可分的方针政策,建立日、满一德一心不分离的民族关系,要植人东方道德和鲜明的效忠大义的国体观念。从国民生活安定方面进行实际教学,建立以实业教育、实物教育为基调,授予知识技能,谋求身体健康,培养忠良的国民。文化方面是从理性到感官方面进行实际宣传,通过报刊、杂志、影像、映画等方面进行政策宣传与渗透。宗教方面是从国民道义、王道的恩泽到王道乐土和神道的演变,以达到禁锢民众的思想目的。

三、“神道”和日本佛教侵蚀中国宗教文化

中国民间宗教文化也被日本殖民者利用,是以“神道”和日本佛教向中国文化侵蚀。东北的宗教与日本和西方的宗教有很大的区别。中国的传统宗教有佛教、道教、回教、喇嘛教、萨满教等,每个教都有几百或几千年的历史,都与地方的社会民众风俗人情及政治息息相关。日本殖民者以后藤新平所谓的利用人性弱点殖民统治的秘诀,即“利用宗教迷惑方式”,以小乘宗教之义,达到大乘宗教的效果。在日俄战争期间,日本殖民当局为了“鼓舞士气”、“弘扬国威”,每占领一个地方必然进行神道活动。将民间的宗教文化麻痹中国民众,作为达到文化渗透的一种手段。

日本殖民者在中国把“神道”和日本佛教作为对中国文化侵略的一翼利剑。西方的基督教在较早传人东北,日本殖民政府担心西方基督教的传教和中国古老的宗教,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对日军将士产生危害。在“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殖民政府提出:“新东亚之建设必须以宗教为第一,必须用日本化的基督教取而代之”。从此,日本的“神道”、佛教、基督教等纷纷派出神职人员跟随日军进人中国,展开祭祀和慰问军队等活动,瞬间各种宗教派别深人到各地区医院、幼儿园、学校等部门,组织佛教青年团、妇人会等为军队服务的“慈善事业”,宣扬“博爱”精神(,特别是“关东州”和满铁沿线,随着日本人的移住民增加,在东北不断增加开拓村,使大批的日本移民到东北移住,他们每到一个地方都营建神社,都带有日本殖民政府的使命进行管理和布教,致使宗教成为日本殖民政府奴役被侵略国家的宗教。

“七七事变”爆发至1944年,日本的神社达300多个,蔓延至中国东北各个角落。他们在神社举行“招魂祭”、“慰灵大会”等形式来激励日本将士们的士气,慰藉军属。日本殖民政府利用“神道”活动来为侵华战争服务,把战争中死去的将士作为寺庙中的“神”,让日本民众祭祀,它把人奉为神灵,是利用宗教愚弄人民的行为。

日本佛教也同时成为侵华战争的一面“护国”旗子。佛教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以及日本侵略亚洲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护国”角色。特别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佛教与“神道”成为日本侵略军人的精神慰藉的一个良药以及成为侵蚀中国人思想的一把毒箭。截止1935年,日本殖民者在中国东北建立的各佛教寺院教会堂有116个,神道70个,基督教49个。“七七”事变之后,日本佛教界的领袖人物和僧侣们,通过各种形式发表宣言支持侵华战争。如举行“战胜祈愿祭”,打出“振兴国家”的口号。日本佛教教派的9个宗派,在中国共有157个,宣传布教近600人。1938年战时体制下,日本各佛教纷纷建立宗教社团,掀起“国民精神动员运动”、“报国章运动”、“近邻互助运动”等等,全力支持国家对外侵略。

总之,日本的佛教已不再是行善除恶,慰藉神灵的佛教,而是违背道德,慰藉行恶之灵魂,利用佛教之根本成为日本侵华战争的帮凶的后援队伍。

四、以基础教育与殖民文化科学相结合

“文装的武备”经营满洲,就是后藤新平所说的“学术”和“实物”相结合,政治和科学相结合的办法。也是日本殖民者煞费苦心地运用“学术”而进行的“实物”体现的文化方面渗透。他们考虑要长治久安统治东北,以“文装”代替“武力”是经营“满洲”的主要办法。首先周到地进行科学的调查、科学的设计,实行经济、民事、商事等重要调查研究。进行历史地理调查,了解“满洲”的社会历史起源,具体实施于教育、社会文化、宗教、卫生等诸方面。

首先,以文化教育为其培养忠实良民。在旅顺设立工科学堂,日本人将其称为名不虚传的体现大陆经营的文化中心之地。从旅顺工科学堂培养出来的中国学生和日本学生,主要是服务于满洲铁道,部分深人到中国各地,使其成为日本殖民者“在大陆建立大和民族发展根据地”的一支力量。后藤新平在其“就职情由书”中宣称:“殖民地所设置百般行政,是确保思想统一,开导民心”,目的是为了安抚民心。如在1907年6月24日《附属地公学堂规则》第二条明确规定:“公学堂施于德教,授于实学,培养达到有用的良民的宗旨”。

1941年满铁在东北建立的初等教育15877个,中等教育254个,高等教育14个。据1935年满铁教育资料统计:投资在教育设施事业方面的经费累计达17 446 786日元,至1937年11月末各个教育、文化场所总投人达22 260272日元。据伪满民生部《卫生年鉴》统计数据,截止1936年12月私塾数8279个;初等学校1940年为19908个、1942年达到21940个;高等学校到1943年为175个;女子国民高等学校到1943年为69个。此外,还有伪满洲职业学校、师道学校、师道高等学校、大学校等等。

其次,建立慈善机构以达到“民族协和”的目的。社会慈善机构和公共娱乐场所相继建立,1936年社会教育设施、医疗、儿童等救护团体986个、主会556个,分会和支社973个,1945年仅大连地区就达。

其次,建立卫生机构和各医学堂成为“安抚中国人的秘诀。满铁在大连投资650万元建立东洋第一医院。之后又在奉天(今沈阳)建起医科大学医院,在“满洲”各地建立医院28所。还建立大连医院和南满学堂,以及奉天附属地南满医学堂、高等医科学校,分医学科、药学科、研究科。所有这些是‘旧本所实行的文明使命的开端。这也是殖民政策的必要体现,为日本殖民者开启了又一个“文装”武器的工具。以上可见,后藤新平借鉴欧洲的之法,所提出的“寺庙、病院与铁道”的方略,在中国东北地区所实施具体政策。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化方面渗透是日本殖民者所采用的“以中央文化向地方渗透”f91v3的方法。首先,向广大市民进行普遍性的“文化渗透”。日本殖民政府要向中国普通民众宣传主流精神,即必须要让中国国民认识到有两种权利,一张是确保国家的生存权,一张是保护自己的生活权……要不断的努力奋斗,对于家而言就可以认为脱掉一件工作服一样,换一件干净的浴衣似的,全面彻底地进行,从每一个侧面,每个行业都采取殖民政策与殖民文化宣传。

其次,是各民族文化相互渗透。真正成为所谓的“王道乐土”,要达到复合民族的“魂的协和”。日本殖民政权利用出版各种新闻杂志、启蒙书籍、画册等进行舆论宣传。利用“满铁”作为代行日本国策的殖民机构,运用图书馆承担“满铁”扩大其政治宣传的“文化设施线”的重大使命。如学校、图书馆、博物馆、出版社以及电影、广播、影剧院、音像出版社、文学社等,是支流与主流的关系,也是基础普及一与扩展的关系。日本计划在20年内要向伪满洲移民100万户500万日本农民等。在东北各地大兴日本“神社”,提高侵略东北日本军人的士气,截止1944年,在短短的7年时间中设立了300多个。他们的真正目的是移“风”,易“俗”,使伪满洲国“王道”与日本的“皇道”相结合。达到日本的梦想:“以道改变民众,民众自然归顺;以德教化民众,民众是谦让的;以功权民,可以管理民众;以武力统领民,民无相争。“大力鼓励日本有志之士,遵照皇道的思想,以道德教化,并以利用实际的福利保健来悦服伪满蒙三千万民众”。

再次,从中央向地方进行文化渗透。1932年7月25日,建立了协和会,为使协和会的普及更加广泛,更具权威性。中央到地方以及政府的各个机关建立了严密组织。甚至把政府、协和会、文化团体、民间文化组成一个庞大的机构网络。政府部分由弘报处、民生部、企划处、治安部以及其他部分组成;协和会由弘报科、文化科、企划局、以及其他部分组成;文化团体由官设的各个机关团体,如大陆科学院、开拓研究所、国立博物馆、图书馆等等组成;民间文化由各民间文化协会,如满日文化协会、满洲文话(文化)会、民间文化人等等组织。为达到滴水不漏,各个分会在各地不分地域、职别、职业、民族等,在特殊场合下有区分会、乡村分会、官厅分会、特殊会社分会、医师分会、商务分会、农务分会、鲜人(朝鲜族)分会等多种复杂种类的分会。据统计1941年6月末一1942年东北建立协和会及分会共计3565个会员数达2 011636人。

另外,在地方建立地方文化组织和地方联盟组织。如建立各种幼儿园、中小学校、高等学校等;建立各种社会事文化业机构、福利机构、慈善机构、各种联合会等,其所有的活动都为统治服务与宣传。

简析日本殖民时期的“文化渗透”策略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