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游泳的人》中时间的错乱
摘 要:短篇小说《游泳的人》中一个怪诞而有趣的现象在于小说中时间的错乱。本文试图从小说的转折点出发,分析文中所运用的技巧,揭示作者营造该戏剧性效果的手段,并讨论这种错乱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 时间的错乱;隔离;怪诞
美国现代作家约翰・契佛的短篇小说《游泳的人》讲述了一个关于美国中产阶级的故事:小说的主人公奈狄・麦瑞尔一天忽发奇想,决定取“水路”回家,即游完在回家路上所经过的所有游泳池。然而当他经过长途跋涉筋疲力尽地回到家时,却发现房子空空如也,一片黑暗,妻子和女儿都不知去向。这是一篇在诸多方面都十分怪诞的小说,而怪诞之一在于小说中时间的错乱:一方面,对于奈狄来说,他的行程仅持续了一下午;但另一方面在小说结尾他回到家时,仿佛已是数年之后了。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一步步地沉浸到小说中去,而其时间感也逐渐被打乱,以致在小说的结尾感到一头雾水,不明白在时间上如何出现了如此大的偏差。这种时间的错乱是该小说一大有趣之处,也是本文着重分析的对象。
这种戏剧性的效果是如何取得的呢?作者是从何时开始通过什么方式打乱时间的呢?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从奈狄到达李维家至他离开维尔查家之间。在阅读这一部分时,读者的时间感在不知不觉中被打乱了,因此随后发生的怪事才不显得那么突兀异常。换句话说,这一部分是整篇小说中由正常到怪诞的转折点与过渡期。稍加仔细阅读便不难发现,在此之前,一切都正正常常,井然有序,而此后离奇之事便接二连三地发生,以致到小说的结尾,在时间上出现了一下午与数年之间的巨大差距。因此,这一部分的内容值得仔细地分析和推敲。
该部分与小说其他部分一个显著的不同点在于在此期间,奈狄是完全被隔离的:他一直是独自一人,没有同其他人有过任何接触,并且丧失了同外部世界的所有联系。而小说中时间错乱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这种隔离来实现的。
隔离能够产生如此奇异的效果,其原因在于它把人带入一个新的,与外部世界不同而且无关的世界,从而使时间在两个世界中的不对等成为可能。这听起来似乎过于抽象,但只要举一个例子便可以帮助理解:中国古代“山中方一日,人间已千年”的传说,实际上就是这种时间不对等的最好体现。无独有偶,美国十九世纪作家华盛顿・欧文在其小说《里普・凡・温克尔》中,也讲述了一个类似的传说。两个传说的主人公都是在被隔离了一段很短的时间之后回到现实世界,却发现早已光阴荏苒,物是人非。当然这些传说都仅仅是人们想象力的产物而已,其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可能性几乎为零。然而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讲,许多传说往往反映了人类原始的心理特征与基本的思维模式:这两个传说所反映的是在人们的意识中,或潜意识中,隔离与时间不对等之间的关系。而且类似的传说在东西方均有,说明这种心理特征与思维模式可能是带有普遍性的。《游泳的人》可以看作是这两个传说的现代版,所不同的只是小说的主人公在被隔离时,并没有呼呼大睡而已。
这有些类似于叙述学中所讲的“时间的平行”,虽然不尽相同。米克・巴尔在其作品《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中提出了有着通过“……素材的几条线索平行发展的方式而改变时间序列的可能性”。[1]253在书中,他写道:“对一个素材的平行线索的勾画,使在那一素材中确认单线的时间先后顺序变得困难起来。几个事件在同一时间发生,要确定在时间上是部分还是完全一致有时并不一定可行。”[1]254在《游泳的人》中,奈狄的时间与外部时间可以看作是平行的,而正是这种平行造成了时间上的扭曲和不对等。
这种时间的不对等,虽然听起来似乎极为荒谬,却也并非完全不可能: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早已论述了时间在不同体系中前进速度的不同。在现代物理学中,时间被仅仅看作是事件之间的关系,因而是可以通过事件来衡量的。罗素在其《西方哲学史》中说道:“自从爱因斯坦后,距离只是存在于事件之间,而不是存在于事物之间了,并且它还既包括时间也包括空间。”[2]104事实上几乎所有人都有用事件来衡量时间的习惯,如一个人在回忆时,一般来说不会想:“公元2005年6月19日21点38分56秒,我摔了一跤。”他想的应该是:“在那个漆黑闷热的夏夜,我从家里的楼梯上下来时,一不小心一脚踩空,摔了一跤。”在这篇小说中,奈狄由于隔离而被引入了另一个世界,在这里他通过自己所经历的事件来衡量着时间,然而外部世界的时间则是通过一系列完全不同的事件来衡量的。这些事件之间由于没有任何联系,因此是不对等的,而事件的不对等则导致了时间的不对等。
不仅物理上的隔离能取得这样的效果,心理上的隔离也一样。这里心理上的隔离是指某人由于过度地专注于某事而不知道外部世界究竟在发生着什么。心理隔离把人引入一个主观世界,而在这一主观世界中,人们有着不同的,错乱的时间感,或者完全丧失了时间感。如一位下象棋过于投入的人经常会惊呼:“天啦!我都下了一整个下午了,我还以为才一个小时呢!”类似的现象在生活中屡见不鲜,这说明同物理隔离比起来,心理隔离更具普遍性。事实上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就是通过对读者造成一种心理隔离而打乱其时间感的。
这种“心理隔离”的理论早在十九世纪就由英国作家托马斯・德・昆西在《论〈麦克白〉剧中的敲门声》中所提出。当然他提出这种理论的主要目的在于指出当人们由主观世界回到现实世界时,心理上所经历的震撼感,然而在文中他也提到了主观世界对人时间感的扭曲作用,因为这种扭曲是引起随后震撼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文中,他这样描述到:“另一个世界[主观世界]出现了……为了使另一个世界出现,我们这个世界必须暂时消失……诗人必须使我们感到日常生活的世界突然停止活动……诗人必须把时间毁掉;取消与外界事务的联系……” [3]227-28
由此可见,隔离有着一种强大甚至神秘的力量,通过把人带入另一个世界中,它可以改变,扭曲,甚至“毁掉”许多事物,包括时间。在小说中,奈狄经历的是物理上的隔离,而读者在阅读时,经历的则是心理上的隔离。作者就是通过这种心理上的隔离打乱读者的时间感的。
在讨论了隔离在打乱时间方面作用之后,有必要具体地看一看这种效果在小说中是如何达到的。在所讨论的三段半中,契佛熟练地运用了三种手法,成功地打乱了小说中的时间以及读者的时间感,即环境描写、心理描写、以及象征。
试析《游泳的人》中时间的错乱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