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个系列写到这里,竟然写不下去了。这倒不是因为涅槃这“无境之境”本来是“不可思议”的,而是我自己出了问题。什么问题呢,我不想说,至少,我不想在这里说。总之就是,心里浮躁得可以,年岁愈增,却发现自己愈不能控制自己了。到这时,我也实在开始有些佩服这些佛门弟子起来,能守住自己的无量欲望。在我,是做不
2011-09-08 17:58一切机缘成熟,理所当然的,释迦牟尼佛开始了他的理想的第二步——度化众生。
这是一条没有尽头的道路,这也是一条可以让人感得绝望的道路。这样的理想,注定就只在于理想之中,是一个达不到的境地;对于这样的理想,你所有的只能是一个“希望”,一个来对抗你的绝望的希望。大多数
2011-09-08 17:49但凡伟大人物的理想,并不是只到了自己得到“无上正等正觉”就算完的;但凡称得上伟大的理想,都是跟人民大众息息相关的。
其实,悉达多或者别的什么伟人们,他们自己成就了“无上正等正觉”、或得到“至高真理”,这些,只不过是第一步——使自己有了可以说话、可以让社会有些改变
2011-09-08 17:46看来,这株尼连禅河旁边、伽阇山山麓的毕钵罗树是不平凡的,它注定要跟悉达多太子一道,成就无上正果。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话虽不好听,理却是这个理。悉达多在这株毕钵罗树下,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果位,获无上正等正觉,成为至圣佛陀,为三界独尊之天人师。而这株毕钵罗树,也就此被封为圣树。
2011-09-08 17:43当悉达多太子觉到现世的大苦楚,也约略看到心中的理想之境,进而生出出家修行之意时,他遇到了最严重的阻扰。这阻扰比任何修行中的挫折、任何身体上的苦痛,甚至比“日食一麻一米”而饿得“身如枯木”,还要严重得多得多。
这阻扰就是来自于悉达多的家人们。
2011-09-08 17:41人都是趋乐避苦的。不单是人,一切的有情众生,也都是趋乐避苦的。当人在看到、甚至体味到现实中的种种苦处之后,就会生出要逃离开去的想法。那么,到哪里去呢?当然是要去到一个没有苦痛的极乐境。其时,我们或许都会在心中设定一个这样的地方:在那里没有饥荒与压迫、没有黑暗与残暴、没有歧视与争战,每个人都如兄弟
2011-09-08 17:37当乔达摩·悉达多被尊为释迦牟尼的时候,已经是他在菩提树下悟道之后了。其时他已然成就一切种智,得大神通,为天人师,于世独尊。这似乎在他的俗名中早有预见,乔达摩·悉达多,意即“一切义成就者”。
乔达摩·悉达多是迦毗罗卫国的太子,现今流行个词叫做“富二代”的,他应该算
2011-09-08 17:34都说写文章题目很重要,我现在是深以为然的。倘使找到一个好的标题,立马就能吸引别人的眼球,于是也就有了能让人看下去的希望。但吸引眼球不一定就要“好”,怪也是可以的,弄个稀奇古怪的上去,先拉住看客的眼球、也获起了那个让人看下去的希望。为此,我近来也是渐渐有些沾染上这“搞怪党”的习气了。
2011-09-08 17:32“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是老子《道德经》里的第二句话。其实,这等“玄之又玄”的说话,可以发挥的意思很多,而老子本人又早不在,即便别人解错,也不能出来发声明,于是到现在“以己之见”的解释就很不少。我因为刚好有些关于“名”的感想,又以为这句话很
2011-06-06 16:14除了休息,我对节日再无别的盼望。其实当节日又逢放假时候,我也很少休息,倒是可以因此做些自己愿意而且想做的事情。比如看书写字甚或看看电影之类。先前总抱怨没有时间,后来对时间这问题想了一想,转而更看重“运动”之后,我现在每每说“我不能更多的做我想做的运动”了。
其实
2011-06-06 16:07- 上一页 1234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