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的变迁
去年10月,儿子大宇给我买了一套新住房,100多平方米。门前有竹园,四周飘花香,早晨听鸟鸣,邻里很文明。尤其让老伴满意的是宽敞明亮的厨房,厨房里厨柜、厨房用具一应俱全,还有一台高档的抽油烟机。面对这舒适、实用、卫生的厨房,让我想起改革开放以来厨房的变迁。
1978年,我从部队转业
2018-07-16 16:43洗衣往事
现在洗衣服,真是一件太轻松的事了。衣服脏了,朝洗衣机里一扔,放上洗衣粉,启动电源,衣服洗好后,洗衣机发出信号,你就可以取出晾晒了。这在几十年前,简直不敢想像。
记得小时候(50年代),洗衣服是母亲沉重的家务劳动。那时候洗衣服没有肥皂,每次洗衣服前两天,母亲都要把做饭时烧出来的柴禾灰
2018-07-16 16:23就图个好人缘
我小的时候(上世纪50年代),农村普遍缺医少药,方圆好几里才有一位中医,西医更是奇缺。农民生了病,一般都是在家里硬拖。实在拖不下去了,才请医生。如果村里人有谁会单方,能治个头痛脑热的,就很受村民尊重。我姥爷就是一位广受尊重的人。
姥爷不识字,但他记性好。他年轻的时候,有一年,到
2018-07-16 16:22没工夫去老
2006年,我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退休后的日子怎么过?经过几天的思索,我决定,退休了,拍照去。我花了几千元买了部照像机,到处拍照,拍文峰塔的倩影,拍泉河日出,拍牧牛的老农,拍河边嬉戏的顽童。三伏天我拍扬场晒粮的农民,三九天我到三十里河拍渔民赶着鱼鹰捕鱼。拍的照片除小部分自己欣赏外,
2018-06-22 22:30一九五四年那场大水灾
我的老家在颍上县庙台集,紧靠淮河边,特别容易发大水,有“洪水走廊”之称。发洪水时,常常淹得房倒屋塌。当地群众称逃水灾叫“跑水反”。最让人难忘的是1954年那场大水灾。父亲晚年常提到那年水灾过后乡亲们的帮助,一提起来就感慨不已,说那时候人真讲信用啊。
解放初期,我家开着中
2018-06-22 22:30踏着改革开放的鼓点
1980年6月22日,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我跨进位于阜阳市文德街的阜阳日报社的大门,成为一名记者,实现了我多年的记者梦。后来,我的工作岗位虽几经变换,但我一直没有放松过手中的笔,除了我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另外一个原因,是我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候,无数个好新闻如雨后春笋般
2018-06-13 17:41幸福老人的幸福路
闫振田
2010年,在安徽省老龄办举办的安徽省第二届“十大福星”评选活动中,原阜阳县地方志办公室主任离休干部司洪贤被授予“十大福星”荣誉称号。
今年93岁的司洪贤老人,最近写了一本自传《我的一生》,叙述了他这一辈子走过的道路。读完这本朴实无华的书,从中读出了很多感悟。他
2018-06-13 17:40难忘鏊子馍
小时候,最喜欢吃的面食要数鏊子馍。新麦一登场,推上头道新麦,母亲就把她的拿手活亮出来——烙鏊子馍。天还没亮,母亲就在院子里用三块砖把鏊子支起来,把活好的发面擀成薄薄的面皮摊在烧热的鏊子上,然后一根竹片不停挑动。我一听到母亲用竹片挑动鏊子的叭哒声,闻到鏊子馍的香气,就一咕噜爬起来,有时
2018-05-16 15:55洗 澡
前几天下乡走亲戚,亲戚家新盖的三层楼,500来平方米,还有一个大院子,让我惊叹不已。室内装修的讲究尤其让我羡慕。特别是新安装的淋浴房,让我这个城里人自叹不如。这让我想起在农村生活的日子,想起小时候洗热水澡的艰难。
我小时候(50年代)洗澡都是到淮河里洗,因为我家离淮河很近,不到半里
2018-05-08 22:09这是我的朋友姚登恒给我的散文集写的序,发在这里。
老有所为著华章
—— 闫振田散文集《曾经走过》序
姚 登 恒
我和闫振田作为同事,已经40年了,我1971年进入地委宣传部,他1978年从部队转业分到阜阳地委宣传部门,首先参与卫生系统的平反冤假错案,他秉持正义,办理了许多老大难的历史
2018-04-29 22:37- 上一页 12345 最后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