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秋节的“仪式感”

    我小的时候(50年代),印象最深的节日要数中秋节和春节了。

    中秋节前,父亲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雇人推着木制独轮车到四十里外的侯庄村,把姥姥接过来过节。姥姥一生只生下我母亲,而姥爷在53年夏季的一次劳动中中暑昏倒,再也没有醒来。父母亲都想把姥姥接到我家来一起过日子,可是姥姥死

  • 乐将晚年当玩年

    在阜阳市老年大学,数以千计的老年人在那里玩:唱歌、跳舞、拉二胡、演节目、下相棋,应有尽有。一个个欢天喜地,校园里热闹非常。

    校园外的小树林里、凉亭里、荷花池旁也聚集着不少老年人在打牌、唱豫剧、写地书……受他们的影响,我也将自己的生活节奏作了调整,由快而慢,由忙变玩,收获了健康

  • 这是我女儿闫红最近在公众号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供文友一阅。闫振田

    我是被我爸富养的女儿

    (一)

    有天我爸发给我一个文档,说他想出本散文集。我打开来,最先看到的一篇,竟与我有关。

    我爸说他那年从部队回来探亲,我才五个月,懵懂地躺在小床里,圆圆的脸,非常可爱,他俯下身,想逗逗我,我却忽然打

  • 寸草春晖

    我小的时候,依依呀背唐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那时候并不懂得其中的诗意,只觉得很顺嘴,读起来很好玩。如今几十年过去了,经历了许多苦难,才深深感受到,母爱如阳光一般照耀着我走过的道路,让我健康成长。母亲虽然去世多年,但回想起往事,历

  • 与诗歌结缘

     

    老人们有各种各样的爱好,有的爱唱歌,有的爱跳舞,有的爱打麻将,而我最喜欢读诗,读古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也读贺敬之、郭小川、闻捷的诗,在报纸上看到一首好诗,我就把它剪贴起来,反复朗诵;睡不着的时候,我就背诗,背着背着就鼾然入梦,诗歌像泉水一样滋润着我的心灵,让我活得很滋润

  • 有阅读 人不老

    我采访原阜阳市96岁名老中医李洁生时,他身体健康,思维清晰,还能给病人开处方治病,我和他交流很顺利,我就问他:你用什么方法保持大脑如此敏捷?他说:我坚持读书,特别爱背诵《汤头歌诀》《玉龙歌》《药性赋》,我不是怕忘记了,而是用来锻炼大脑。

    受李老先生保健方法的启发,我退休后,也

  • 乳名的记忆

    我的老家在淮河边上,给小孩起乳名(又叫小名)是当地的风俗。

    大部分乳名都是爹妈起的。起的名字多种多样,叫啥的都有,生动有趣。有的即景取名。邻居的女儿出生时,正值雪后刚晴,朝霞满天,孩子的爸爸是个小学教师,他就给女儿起了个诗意的名字“雪霞”。

    村东的一家孩子出生时,有一种名叫“

  • 父亲的工匠精神

    我小时候(50年代),我家开着中药店。逢集时,药店里有两三位中医先生坐堂行医,既有中医内科,又有中医外科,四村八乡的农民都来看病。父亲忙得像陀螺似的为病人配药,一直忙到太阳偏西,才顾得上吃午饭。

    背集时,父亲则忙着炮制中药。所谓“炮制”,就是把未经加工的中药进行烘、炮、炒、洗

  • 常剪报 好处多

    战友来我家,看我有那么多报纸剪贴本,惊叹不已。剪贴本上写着:“好评论”、“好通讯”、“好散文”、“保健资料”、“见报集”……分门别类,有几十本。

    剪贴报纸的习惯是我在部队时养成的。我1968年入伍,那时候的读物除了《毛选》,就是报纸。我是连队的读报员,遇到连阴天,不能到野外训

  • 回家的路

    前几天,老家的亲戚娶媳妇,邀请我去喝喜酒。老伴开着车,车子在高速公路上行驶,路边的绿色隔栏飞快地向后移去。路边村民盖的小别墅,造型各异,在阳光照耀下格外好看。我和老开玩笑:老婆开车老头坐,老头乐得笑呵呵。回家路上多自在,边走边看真逍遥。

    提起回家的路,让我想起许多往事。

    196

  • 上一页 12345 最后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