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乡的鱼

    我的家乡安徽颍上县,南临淮河,中跨颍水,支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40%的土地属于低洼湿地。有水就有鱼,在我童年的记忆里,鱼的种类有好几十种,有鲢鱼、鳙鱼、鲤鱼、草鱼、青鱼、鲫鱼、黑鱼、鲶鱼以及黄鳝、虾、蟹等。还是黄箭、甲鱼、石滚皮、肉头穿子、撅嘴腰子等野杂鱼。

    每到淮河汛期,河

  • 数风流人物看咱阜阳

    读完司洪贤老人编撰的《阜阳历代部分名人》一书,如同看到一幅巨幅画卷,120余位阜阳历代名人向我们走来,有的“居庙堂之高”忧国忧民,有的“处江湖之远”为国分忧,有的足智多谋,力克顽敌,有的智勇双全,勇冠三江,有的勇攀科技高峰,成为国家工程院士,有的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骄人的

  • 搂柴的日子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是摆在七件事的首位,说明它的重要。

    在我青少年的记忆里,干的最多的活是搂柴。我七八岁的时候,父亲用粗铁丝给我编了一个搂柴草的筢子,每天一放学,我就沿着河滩搂。当我背着一大筐柴草回到家的时候,母亲迎上前来,把草筐从我的背上接下来,高兴地说:乖乖

  • 八月里来桂花香

     

      “八月里来桂花香,金桂银桂摘一筺,回家酿造桂花酒,送给吴刚迊骄杨。”这是儿时唱过的歌谣,可是那时候没见过桂花,只听说月亮上有一棵桂花树,令人神往。如今阜阳城到处都能见到桂花树,在机关大院里,在住宅小区内,在街心公园里,就连我的住房前后,都能看到桂花树。进入农历八月,桂

  • 故乡的花

    我的故乡安徽省颍上县,地处沿淮,四季分明,虽然不像草原那样鲜花如海,但一年四季,鲜花不断。

    每年一开春,沟沿河滩,村庄内外,到处都能看到盛开的花朵。高田洼地,油菜花迎着春天的太阳开得金灿灿亮闪闪,引来蜜蜂一片欢唱;蒲公英的花朵为田埂路边镶上了金边;村庄四周的当家塘边,野蔷薇那粉红色

  • 故乡的鸟语

    我的老家在淮河边上,淮河滩上有一眼望不到头的荻柴滩、芦苇滩,有绵延数百里的柳林。家乡的周围都是湖地,南有姜家湖,西邻邱家湖,东靠戴家湖,北有八里河。每个村庄都生长着郁郁葱葱的环村林。我小时候(50年代)还有不少土地没种庄稼,种的是茴草,因为那时候住的全部是草房,收的茴草用来苫房,既挡

  • 月是故乡明

    小时候读杜甫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不甚明了其中的意思。后来参军离开家乡,转业进了城,特别是到了晚年,想起儿时故乡的明月,莫明的乡愁涌入心头。

    我的老家在淮河边上的一个小集上。集虽不大,解放初期很热闹。淮河两岸的农民都到这里赶集。老百姓吃的油盐酱醋,穿的棉布,都要从外地水

  • 消逝的灯光

     

      我小的时候(50年代初),点的是油灯,一个陶器灯碗里,放上棉籽油或豆油或菜籽油,将一根线绳或通草泡在里面作灯芯,点燃后,如豆的灯火跳动着。母亲在油灯下纺线,我在旁边淘气,母亲为了让我安静下来,说:“我讲个谜语你猜:一根藤上结个瓜,生根结果在咱家。年年看瓜瓜不长,夜夜看瓜瓜

  • 活血补血话三七

    我曾访问一名老中医,老人年届九旬,思维清晰,语声朗朗,仍能为患者开方治病。我向他讨教健康长寿之方,他除了不吸烟、不饮酒,按时作息等良好习惯外,到了晚年,坚持服一药方:三七参、山楂、天麻、丹参、黄精各等分,研成粉末,开水送服,早晚各服日服9克。他向我解释说:这三种药以三七为主,能补

  • 听虫鸣想父亲

    农谚说,“交了七月节,夜寒白天热。”随着季节的变化,各种虫儿掀起了大合唱:蛐蛐在草丛中在墙角里“蛐蛐”“蛐蛐”地叫着,蝈蝈躲在庄稼地里“吱吱”“吱吱”鸣奏着,纺织娘也“轧织、轧织”地叫个不停。夜静更深,听到这种叫声,常常唤起我的记忆,让我想起儿时父亲对我最长情的陪伴。

    我小时候

  • 上一页 12345 最后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