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记:本人初涉联坛,犹喜国粹,故抛砖引玉,以期大家教之。

    “江月不随流水去,天风直送海涛来”(见焦山水晶庵)。又如江西南昌滕王阁有一联云:“依然极浦遥山,想见阁中帝子;安得长风巨浪,送来江上才人”(清人毕沅作)。所以明清两代上自帝王,下至士庶,皆乐此不疲。

    题成都宝狮湖九曲亭:“亭经九典;湖

  • ○ 司马相如生于公元前179年,死于公元前117年,字长卿,蜀郡成都人,是西汉著名的辞赋家。

    ○ 司马相如小的时候非常聪明。他练习投剑,数米开外一投即中。他学习古书,诸子百家一学就通。家里人很痛爱他,昵称他为狗子。等他稍微长大些后,因羡慕战国时代赵相蔺相如的人品,自己取名为相如。

  • ○ 题记:热雨酷爱文学,大多来自于对生命的美好的感受与初衷。

    ○ 清凉的河水。芨芨草。蒲公英。大堤树荫下将打篮菜与镰刀抛置一旁。

    ○ 贪睡一晌。一任热风吹散乌发。吹走一个梦的距离。意念中是五月的麦香。

    ○ 美术自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原因和意义。文化,记在心里的就行,不必讲究什么形式

  • ○ 题记:掩卷沉思,我喜欢关注热点,更喜欢关注内心,然而当下文章常思想空洞,情感苍白……文学还能做什么?

    ○ 文学或是一种审美过程,经过,而可遇不可求。坐拥书城,信仰间不见炊烟,一蓑烟雨,而我背负梦中江南,读书早已决定了你的人生择向。

    ○ 是的,读书不是足以推动热雨的文学之舟。然而它却

  • ○ 自古以来,青楼便是最能引发文人墨客诗情的源地。

    ○ 到宋代,词已经发展成为文人与妓女交际的特殊语言。文人骚客在宴饮中常常让歌妓吟唱自己所写之词,而一些有才华之歌妓沉浸其中,也学得了填词的技法。

    ○ 据叶申芗《本事词》记载,在唐与正任台州太守时,对严蕊的才艺极为赏识。有一次,唐设宴观

  • ○ 题记:本人涉猎文学已久,粗略浅淡一下心得,以便与各位大家交流之。

    ○ 近日,一个较大的人生课题搅得我寝食不安,不过是对文学的整体感悟。

    ○ 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 物质贫困的孩子,看不到书,尚可保持一份质朴纯真,而精神贫困的孩子,不再拉一把,可能这一辈子

  • ○ 题记:热雨对国学深切关注,最近有幸读到刘梦溪先生大作《陈寅恪的学问》,一代国学大师走下圣坛,而不再是模糊的印象。大可顶礼膜拜。

    ○ 游苏宁先生说:“许多人感到人文学术毫无力量,从业人员充满了无奈。但潜心研读陈寅恪先生的著述,了解其学问和学说之后,就会发现史字、诗学、哲思等人文学术非常有力

  • ○ 十一世纪中期的北宋,经过建国后数十年的休养生息内忧外患虽未曾稍歇,社会经济、文化却得到普遍发展。一代文化巨擘苏轼,就出现在这一时期。

    ○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四川眉山人。二十二时便礼部进士及第,并为主考官欧阳修所激赏。后又应直言极谏策问,人第三等,名噪京

  •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说:“文学应有能力温暖世界。”文学的审美价值与精神取向可见一斑。笔者在此略谈一二,以飨读者。

    名著永远不会过时。中学生阅读课上,我们可以抱着名著不放,也可以读名人传记与励志文章激励自己,接触大量新鲜有生命力的文学类报刊浑然忘我,但不要被名著压得喘不过气来。

    诗歌永远不会淡出我

  • 题记:少年提笔初学诗,情真意切吟且思。不尽才思滚滚来,托付人生多少事?

    热雨平常喜读诗书,遂废寝忘食每有会意不求甚解。至今尚懵懂不已,不知古人“意境”两字的含义。如何激发读者的直觉、想象与情感呢?依拙见,无非诗人的体验、感悟与想象等诸因素,而感动则是其灵魂与高度。

    我们中学生读诗可致一个至美

  • 上一页 12345 最后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