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峰他们升入初中时,初一年级开始是4个班,1班、2班主要是县城第二小学过来的孩子,3班、4班则以县城附近几个农村小学的孩子为主,也有二小的。后来增加的5班、6班主要是一小过来的孩子,瓜葛不大,没什么印象。

    肖峰在初一(3)班,开学后被选为学习委员,班长是个女孩子,姓吴,叫吴志华。她父亲是学校的教

  • 从偏远的村办小学步入新建一中的课堂,许多新鲜的东西开始涌进肖峰年少的世界。印象最深的是开始了英语的学习,不能忘怀的是几位英语老师。

    (一)

    第一位英语老师是刘德龙,隐约知道他在文革中受到冲击,吃过不少苦。他戴一副很旧的赛璐珞眼镜,加上那一把的年纪,充满了老知识分子的执着认真。只是1978年,

  • 1978年9月,肖峰跨进新建一中时,它没有一寸围墙。它与周边的田野、人家、机关的房舍没有明显的界限,从四面八方各个角落都可以进入学校,所以肖峰的记忆中没什么“校园”的印象。学校有两栋文革以前建的两层青砖教学大楼在当时很气派,那是高中,至少是初三以上年级的教室。肖峰他们初一六个班在校区东北角的两排青砖

  • 肖峰有个小学同班同学,叫霍国光。当年肖峰和霍国光很要好,老师曾把他们分在一个学习小组。

    到了暑假,霍国光每天会从两三里以外的另一处生活片区来到肖峰家,他们俩搬了凳子,坐在过了马路的一处梧桐树下写暑假作业。

    小学毕业时,他们到公社参加全县统考,全班就他们俩考得最好,肖峰第一,霍国光第二。

  • 父亲出生在灾难深重的1940年。父亲出生后不久,他的父亲肖峰的祖父就被日本鬼子抓去做苦力,一去不复返。他的母亲肖峰的祖母带着他改嫁到了润溪罗家。

    父亲的少年时代是在苦难中度过的。在罗家村,父亲是一个外来崽,少不了恶人的歧视、欺凌。父亲很要强,对家庭、对弟妹具有极强的责任心。不止一次听父亲讲过,他

  • 1976年秋天的阳光,格外灿烂。马兰圩内金色的稻田一派丰收景象。

    四年级了,肖峰还是那么没心没肺,除了会读书外,不怎么懂得体谅父母的艰难,没有什么学习压力,没有什么时间概念。去上课会赶一赶时间,下课后 ,在路上总是磨磨蹭蹭,不晓得抓紧赶路回家。

    10月26日,中午放学,肖峰本来就落在大部分人

  • 胡村外婆家以前就在现在南昌大学龙腾湖东北岸那个位置。

    胡村有一座村门,有牌楼的那种,不高大,但很正式。娶媳妇嫁女、去世的老人出殡都必须由这座大门进出通过。二姨出嫁、外公去世出殡都是从这座大门出村的,那些村风民俗肖峰曾是亲历者。听老人讲,以前门口有一对大狮子,肖峰印象中没有见过,据说是文革中被毁掉

  • 罗村北面,现今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那一带当年人们称为后湖的地方曾是围湖而造的大片良田。除此外,罗村西面和西北面则多是贫瘠的丘陵,树都长得不高不大。但山地间有不少池塘。记得罗家大叔曾带肖峰到这些池塘钓过蛤蟆,给他们解馋。想来,这些曾经钓过蛤蟆的池塘现在全是南昌大学的地盘了。

    肖峰父亲从小在罗村长大,十

  • 两个村庄,一个罗村,一个胡村。相距不到一公里。隶属于望城乡润溪行政村。

    罗村南面紧临前湖,位置在前湖东北岸。正是现在江西省委前湖宾馆的所在。

    罗村北面有一条出村的村路,通向省庄、通向县城。胡村位于罗村的西北面。沿着这条村路出罗村不到五百米,左边是胡村,右边是梁村。

    肖峰小时候在罗村跟祖母

  • 父亲那一代人大多是从农村到工厂,保留了许多农民的习惯和优良品质。加上那个年代是一个物资贫乏的年代,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勤劳和节俭。

    居家过日子,吃饱饭是人们的第一理想。父辈们刚刚从饥饿年代过来不久,害怕饥饿,更不愿自己的孩子忍饥挨饿。工余时间,开荒、种地、莳弄田园,可以解决吃的问题,砍柴、割草则是为

  • 上一页 1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