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的小镇上有一个老年活动中心。活动中心里有老干部支部、关心下一代委员会、老年体协、养生协会等办公室,有进行文娱以及体育活动的活动室,还有五百多平米的院子。院子里砌了许多形状各异的花坛,种着品种多样的花木,因此,活动中心是一年四季鲜花盛开,清香怡人。院子的中心挖了一眼小水池,池子里浮着睡莲,游着小鱼

  • 黎明,天空还灰朦朦的,万籁俱寂。老北风割得我脸皮发麻,手指头生痛。稻田翻耕后的麦畦,波涛似的高低起伏,泥土又被冻得铁砣般的硬。我和12岁的二哥在“波”峰“波”谷间深一脚浅一脚地拼命奔跑,追赶前头给杨伯伯送鸡汤的爸爸。“爸——爸——等等W……”我”的喊声还没落地,哥哥就扑通一声倒栽在麦畦沟里了。在前面

  • 笔者有三个时段的借光读书的记忆,至今依然恍若昨日般的清晰。

    念小学六年级那年,班主任孔炯老师奖给我一本苏联长篇小说《普通一兵》。捧着沉甸甸的大书,我欣喜、好奇,一回家就趴在饭桌上翻开阅读。那个穿着烂棉袄,跳出工具箱时像一只落水的小乌鸦一样的孩子,深深地植入了我的脑海。我喜欢马特洛索夫,为他流泪,

  • 常熟市古里镇上的铁琴铜剑楼,系清代四大私家藏书楼之一。瞿氏一门五代楼主,矢志读书、藏书、刻书、护书、献书,为我们民族秘笈经椠的传承,为汉文化书香的永恒,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铁琴铜剑楼得到了特别的重视和保护:1982年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进行了第一次修葺,1987年正式对

  • 端午节前夕,我们村子西头小池塘边的芦苇青青,村子里家家户户粽子飘香。

    端午,正值江南农村夏收夏种的黄梅时节。40多年前的黄梅大忙,水乡农民是一个劳动组拗着一个劳动组比赛,比什么呢?比“早出工,晚收工,中午不放松”,比“劳动时间,劳动成果,劳动工分”的多少,因此,每一家农户都是忙得起五更睡半夜,有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杰出传承人、民间故事大王陆瑞英老师曾经讲过这么一个故事:

    传说,牛本来是居住在天上的。牛力气大,一天到晚与别人家你争我斗,欺负别人,无法无天。玉皇大帝知道以后,大发雷霆,后来一举屁股把牛打到了人世间。牛到了人世间,耕田、斡水,干啥活儿都十分的老实,十分的卖力气,十分的温良恭俭

  • 大桥堍下,白茆塘河北岸,有一条依塘修筑的小公路。这条小公路,仅仅宽五、六米,沥青浇筑,经历了二十多年的车轮的碾压,冰雪的侵蚀,忽然间老了,裂缝了,生长出了一个又一个或大或小、或深或浅的坑坑洼洼。走这路呀,晴天扬灰尘,雨天溅泥水。小公路旁边是一栋面朝塘河的小楼,看上去有点儿灰头土脸,蔫头耷脑,缺少生气

  • 插秧机“突突突”地跑着,转着,绿了一块又一块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水田。

    在纵贯水田的村间公路上,我牵着小孙孙的手,走走看看,享受着愉悦无比的天伦之乐。“唱唱山歌种种田,唱山歌当饭过荒年,唱两只半山歌吃四十五日饭,唱廿一只山歌过一年。”看见田野里栽秧播种的忙碌景象,小孙孙蹦跳着唱起了白茆山歌。这山歌已

  • 这几年我养成了一个“五一”看月亮的习惯。因为,那年“五一”节夜的月亮,给我留下了甜蜜又温馨的记忆。

    那一年的“五一”前,市里召开青年科技创新和创业明星表彰大会,儿子小东的名字赫然位列于表彰名单的前茅。“五一”节那天,儿子把我们老俩口接到了城里,说:“节日期间市里热闹,我们全家一起在城里转转,散散

  • 家乡小镇白茆的黄昏,宁静、繁华、欢乐、文明、进步。

    黄昏时分的白茆塘河,敞开了宽阔的胸膛,映着满天红霞,两岸橘黄灯光,轻轻地泛着浅浅旋涡,汨汨向东流淌。塘边,砌驳岸,建护栏,修花圃。花圃之间,耄耋老人们有的在鹅卵石铺砌的甬道上散步,有的坐在条石凳上兴致勃勃地 聊天。“太奶奶,白茆塘真的是大鲇

  • 上一页 第一页 678910 下一页